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大鲵人工养殖技术及日常疾病的防治

时间:2024-07-29

金峰

(黑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黑龙江 哈尔滨150018)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大鲵属。大鲵是一种名贵的野生动物,其营养高于甲鱼27倍,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和观赏价值,而且在动物进化史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一、养殖技术

1、养殖条件:室内外均可养殖。水源以山区溪流水、水库水、地下水等清、凉、活水为好,能做到排灌自如。在水温上,应严格控制在0~28℃以内,以10~22℃为好。在水质上,要求溶氧丰富,在3.5 m g/L以上,p H值6.5~7.5。水中的总硬度和总碱度及氯化物、硫酸盐、硅酸盐、氨态氮等都不能超过渔业用水标准。养殖池须分阶段设稚鲵池、幼鲵池、成鲵池、亲鲵池。室外为露天专门修建的养殖池,室内为各种闲置设施改造成的养殖池。养殖池只需保证安全牢固不渗漏,保持流水或配备增氧机。室内养殖池的大小可从1平方米到几十平方米不等。养殖场池四周及底部应光滑,顶部建防逃设施或加盖防逃网。

2、种苗放养:大鲵养殖一般引进10 c m以上的幼鲵,每平方米水面可放鲵20条左右。种苗放养前养殖地用硫酸铜2 m g/L浸泡5小时消毒,鲵体用氯化钠5%药浴10分钟。事先在池内用麻石搭建洞穴,放置水草,以供大鲵躲藏。

3、饵料投喂:大鲵饵料以鲜活的鱼虾蟹蛙及动物内脏为好。其饵料投喂与鱼类养殖饵料投喂一样,应做到“四定”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定时,根据大鲵活动状况,投喂多在傍晚进行;定位,饵料投放位置应在大鲵洞穴附近,便于懒惰的大鲵取食;定质,大鲵对饵料质量要求较严,要求鲜活,并且对饵料的品种不能变化太大,避免大鲵拒食;定量,大鲵贪食,喂食量应由少到多,循序渐进,一般按体重的10~15%进行投喂,具体投喂时还应根据水温、天气、大鲵个体等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另外,在大鲵饵料投喂吃食时,应尽量保持大鲵不受惊吓,避免其吐食。

4、日常管理:了解大鲵的生态习性很重要。大鲵喜静怕吵,喜清水怕浑水,喜阴暗怕强光,养殖中要尽量照顾它的这些习性。另外,定时对鲵体及养殖池消毒防病,注意水温变化,夏季控制水温不超过26℃,冬季防止水温低于结冰温度。

二、病害防治

大鲵在人工养殖环境中,由于环境、饵料、密度等影响,人工养殖大鲵比野外大鲵发病率、死亡率高出几十倍以上。要提高养殖大鲵成活率必须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前提下,注重预防为主,方能保证大鲵养殖成功出成效。每天换水一次,及时清池排污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人工饲养大鲵疾病的高发季节在高温时期,水温如果长时间高过25℃,大鲵就不吃东西了,身体饿瘦了,对疾病的抵抗力也降低了,容易生病,所以高温季节要采取降温措施预防大鲵发病。人工饲养的大鲵,其主要疾病有以下几种:

1、腹胀病症状:个体浮于水面,行动呆滞,不摄食,眼睛变浑,腹部膨胀。解剖检查,发现腹腔积水,肺部发红充血。有时肛门部位还可见粪便粘着。因饵料腐烂,水质恶化生病,故经常换水可预防此病。 治疗:发现后,单独饲养,将池水放浅,让其腹部着底,以免消耗太多体能,另外还要保证水质清新,对于苗种,由于消化功能不强造成此病,停食1-2天。处理得当,眼可复明,腹胀消失,恢复健康。

2、大鲵烂尾病症状:大鲵患此病初期,尾柄基部至尾部末端常出现红色小点或斑点,周围组织充血发炎,表皮略呈灰白色。当病期过长,形成疮状病灶,病灶处常粘附大量病原菌及杂物,严重时病灶部位出现肌肉坏死,尾部骨骼外露,病鲵食欲减退或停止进食,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尾部摆动无力,不久便会死亡。当发现大鲵患烂尾病时,应及时将病鲵隔离饲养,如不分开饲养则后患无穷,有可能殃及整个养鲵场。一是病原体在池水中不断扩散,感染其他个体;二是健康个体随时都可吸吮病鲵患处的血液,致使病鲵病情愈加严重,并将病原体传染给健康个体。用二氧化氯0.2~0.3 p p m浓度全池泼洒(包括栖息陆地、饵料台等)每天一次,连用3~4天为一疗程。对病情较重的大鲵,先用15~25 p p m浓度高锰酸钾溶液洗浴15~20分钟,并彻底清洗创伤表面的附着物。

3、腐皮病症状:体表有许多油菜籽或绿豆粒大小的白色小点,并逐渐发展成白色斑块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白色斑块进一步腐烂成溃疡状,可见到带红色的肌肉,尤其是四肢最严重。病鲵口腔、尾柄、头部稍充血。病鲵卧伏于池中不食,不久即死亡。解剖检查,肝脏肿大,呈紫红色,胃、肠道充血,心脏失血变淡,肺紫红色。预防:腐皮病主要由喂食不健康的青蛙和泥鳅而引起。因此,在投喂活鲜饵料如青蛙、泥鳅和活鱼时要严格消毒。

4、赤皮病症状:发病的大鲵全身肿胀,呈充血发炎的红斑块和化脓性溃疡。病鲵体表常出现不规则的红色肿块,发病初期于红色肿块中央部位有米粒大小的浅黄色脓疱,并逐渐向周周皮肤组织扩散增大。当脓疱穿破后,便形成较大的溃烂病灶。解剖检查,肝脏肿大有出血点,肠糜烂,腹水增多。预防:注意在换水、清池过程中,要防止操作时损伤大鲵的皮肤,否则病菌通过体表伤口入侵感染。养殖中若长期不加新水,势必水质恶化,水体中病菌大量繁殖,也容易侵入大鲵伤口。因此,勤换新水,也可预防此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