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工培育鲟鳇鱼幼鱼的病害综合防治

时间:2024-07-29

姚德鑫 陈怀发 焦长军

(黑龙江省饶河大马哈鱼放流试验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黑龙江省萝北鲟鳇鱼试验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笔者所在单位是从事鲟鳇鱼增殖放流的专业机构,近十余年,累计向黑龙江增殖放流鲟鳇鱼幼鱼155.4万尾,其中2015年7月17日在黑龙江逊克江段放流平均规格达10cm的优质施氏鲟幼鱼11万余尾。笔者现将鲟鳇鱼幼鱼培育过程中积累的病害防治经验归纳总结如下:

1 加强病害预防工作

依据病害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细菌性、真菌性、寄生虫以及环境因素和生物敌害等几类。在养殖过程中应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制定鱼病预防方案,并储备常用药品。鲟鳇鱼幼鱼培育的日常病害预防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1 工具消毒

养殖过程中应设置两个工具消毒桶,将使用过的投喂和排污等工具洗刷干净后立即分别进行浸泡消毒,防止病原交叉感染。再次使用时将工具冲洗干净即可。消毒液可以采用10%的盐水或者1000ppm的卫抗(Virkona)溶液。

1.2 孵化器和鱼池消毒

孵化器或者鱼池使用前应进行消毒,将1000ppm卫抗药液均匀喷洒至容器表面,20min后即可注水使用。

1.3 饵料消毒

选择优质新鲜的饵料,是保证鲟鳇鱼健康生长的关键因素。若采用水蚯蚓段作为饵料培育鲟鳇鱼幼鱼,应将清洗干净的水蚯蚓切碎后进行消毒处理,使用4%的盐水或者土霉素卫抗(各150ppm)合剂,浸泡20min后再进行投喂。若采用配合饲料培育鲟鳇鱼幼鱼,应每5d制作一次药饵(药饵使用1d),药物用量为每kg饲料使用1g土霉素和1g卫抗。方法是将土霉素和卫抗用少量水溶解,用喷壶均匀喷在饲料上,晾干后使用。

1.4 水质管理与水体消毒

根据放养密度,使池水保持适宜的交换量,保证溶氧在6mg/L以上。养殖温度要保持稳定,避免温度大幅度变化,特别是不要急剧升高。每天彻底排污1至2次,避免水质恶化。养殖水体每5d使用土霉素和卫抗合剂(各3ppm)消毒一次,静水30min。土霉素和卫抗合剂使用,应该先溶解土霉素,再溶解卫抗。

2 养殖过程中的常见病及防治方法

2.1 卵霉病

卵的表面长有黄白色的毛絮状物,严重时鱼卵像一个个圆球大量粘连在一起。发病原因是卵上寄生有水霉属和绵霉属等水生真菌,常见的种类有丝水霉、鞭毛绵霉等。这种病多发于受精卵的人工孵化阶段,主要寄生于坏卵上,并迅速向好卵传播。

防治方法:提高卵的受精率,漂洗鱼卵,清除坏卵和未受精卵来控制水霉发展,或者使用水霉净、亚甲蓝等药物进行消毒。

2.2 出血病

此病主要发生在幼鱼阶段,病原为嗜水单气胞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具有发病迅猛、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的特点。主要由于养殖时间长、病菌累积的原因造成,养殖温度变化剧烈更易发生。病鱼口腔四周充血、红肿,头内部、眼周围或鳍条基部充血,腹部骨板、腹棱处大量充血,同时继发肠炎病。解剖时,可以发现腹壁有出血点,肠道红肿,无弹性,伴有暗红色粘液。

防治方法:(1)保持水质良好,加强日常管理,及时清除淤积粪便、残饵,加注新水;(2)定期在饲料中添加抗菌类药物预防,如每kg饲料添加4g~6g的氟哌酸拌成药饵投喂。

2.3 细菌性肠炎

该病从鱼种到大规格成鱼都会发生,为鲟鱼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病原为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导致此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是饲料霉变,外界水环境发生变化(如水质变坏),或养殖过程中不按规律投喂,人工饲料投喂量较大,经常变换饲料品种等。病鱼行动缓慢,摄食少,腹部膨胀,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混杂红色粘液从肛门流出。解剖时,可以发现肠壁充血发炎,弹性差,无食物,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肝脏变色,严重时肠道穿孔,肝脏坏死。

防治方法:用5g土霉素/kg饲料药饵投喂,连续投喂5~6d即可治愈。初期可以采用停食一定时间的办法,有一定的作用。

2.4 肿嘴病

此病在幼体阶段发生得较多,是由细菌引起的,主要是因为投喂变质的饵料、食入腐败的残饵或者鱼苗咬尾所致。病征为嘴肿、吻部四周充血、排泄孔红肿、不能活动,有时伴有水霉病发生。

防治方法:及时捞出病鱼和死鱼,清除残饵,换注新水,保证饲料的质量,不同规格鱼苗分开饲养,降低养殖密度。

2.5 锥虫病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3~5d即会死亡。

防治方法: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在5kg水中加入20~40国际单位的青霉素G氨盐进行药浴,每天1次,每次2h;其中第1d、2d用药量为40国际单位,第3d后用药量为20国际单位,约7d左右可治愈,早期治愈率可达100%。

2.6 车轮虫病

病原体为车轮虫。因病原体在鱼体和鳃耙上寄生过多而引起鱼体衰弱、游动迟钝、不摄食、生长缓慢,严重时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用5%的食盐水浸泡1h左右,然后采取流水饲养有较好疗效。

2.7 斜管虫病

病原体为斜管虫。鱼苗开口期间易发生此病,病鱼离群狂游,或在水面翻转行为异常,镜检观察病鱼尾鳍透明处或鳃丝,可见椭圆形透明点在蠕动。

防治方法:使养殖水体的福尔马林浓度呈90ppm,静水消毒0.5h,连用3d,效果明显。

2.8 小瓜虫病

此病又称为白点病。病原体为小瓜虫。病征是:在肉眼观察时可发现在鳃丝和鳍条外有大量斑点,严重时斑点呈片状。病鱼体日见消瘦,游动能力减弱且浮躁不安,食欲减退。在显微镜下观察时可发现白色小点呈浓泡状,覆盖有白色的黏膜层。因小瓜虫侵袭鱼体的皮肤和鳃部组织,以鱼体组织细胞为营养,引起鱼体组织坏死,阻碍呼吸,最终导致死亡。

防治方法:用5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疗效。

2.9 三代虫病

发病原因是投喂了未经过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发生在苗种阶段,发病鱼嘴部四周及鳃充血,鱼苗呈缺氧浮头状。

防治方法:用浓度为0.25%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鱼体有较好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