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腐植酸,从被人们认识到人们对它进行研究、开发和利用,像所有新生事物一样,由个体发掘再到引起社会重视。
20世纪60年代,上海通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高工张常书在工作过程中首次接触到了生物腐植酸,提出了秸秆发酵后产生“初生态腐植酸(即生物腐植酸)”的新概念。1974年,《国务院转发燃化部、农林部“关于积极试验、推广和发展腐植酸类肥料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74〕110号),坚定了张常书深入研究、开发生物腐植酸的信心和决心。1975年,张常书对腐植酸类肥料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充分肯定了“初生态腐植酸”的效果。1979年,《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加强腐植酸综合利用工作的请示报告”的通知》(国发〔1979〕200号),使得张常书的命运有了新的转机。当时,江西省萍乡市政府成立了腐植酸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轻化工业局。张常书被调入腐植酸办公室,代表萍乡市政府主管腐植酸肥料和综合利用工作。从此,他与腐植酸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0年,张常书对全市腐植酸肥料和腐植酸产业进行两手抓。在他的带领下,萍乡市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建成了3个腐植酸骨干厂和一个研究室,取得了腐植酸在水处理、钻井泥浆处理、陶瓷泥料添加剂、铸造型砂粘结剂和医药卫生等应用方面的很多成果,一时在省内外名声大噪。
1982年初,萍乡市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国营“萍乡市腐植酸工业公司”,下设腐植酸化工厂,重点开发和生产了腐植酸钻井泥浆处理剂、锅炉及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剂、陶瓷泥料添加剂、型砂及型煤粘结剂、兽药及饲料添加剂、腐植酸类肥料以及医药制剂等30多种新产品,江西省和萍乡市科委对“萍乡市腐植酸工业公司”10项科技成果进行了鉴定。同年,原化工部和省轻化厅分别在萍乡市宜宣风和高坑对腐植酸肥料生产工艺进行了“定型鉴定”和评议,确定了腐植酸铵(钾)干法和湿法两条生产工艺路线,为我国腐植酸肥料工业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1984年,在原国家经委首次召开的新产品展览会上,萍乡市凭借新型腐植酸产品一举夺得3个优秀新产品奖——“金龙奖”,《江西日报》以“铸金龙的人”为题报道了张常书的优秀事迹,江西省和萍乡市科委给张常书颁发了优秀新产品奖和科技成果奖。张常书围绕这些腐植酸新产品、新成果,先后发表了10多篇论文,获得了江西省和萍乡市主管部门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1986年,由于张常书在腐植酸技术和产品开发上取得的显著成果,他作为一名农学专业出身的研发人员被破格提升为化工工程师,并成为“萍乡市腐植酸工业公司”主管技术的经理。1990年,他被晋升为化工高级工程师,并成为萍乡市腐植酸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如今,张常书虽已进入杖朝之年,但他老骥伏枥,依然朝气蓬勃、神采奕奕,始终坚守在一线,对腐植酸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从未停止。从初识生物腐植酸,到第一批走进腐植酸事业发展时代的浪潮,再到如今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蓬勃发展的新时代,他一直参与着,见证着。他亲历了我国腐植酸事业从无到有再到茁壮成长的艰辛历程,见证了一代代腐植酸人为之奉献的丰功伟绩,更见证了腐植酸事业奋发向上的勃勃的生机。他坚信,腐植酸事业的未来会更加光辉灿烂!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