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2020年10月23 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与可持续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阿伯丁大学联合研究有关土壤硝酸盐的成果,发表在美国环境领域旗舰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环境科学与技术》)上,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土壤硝酸盐的关注。
1.为什么说土壤中的硝酸盐是一颗“定时炸弹”?
其实,土壤中的硝酸盐本身并没有毒,但若未被作物充分同化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一旦释放出来将会对水质产生长达数十年的影响。硝酸盐摄入人体后,在人体口腔和胃肠中被还原成亚硝酸盐,可与血液发生作用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携氧能力大大降低,长期饮用有可能罹患各种疾病,甚至癌症,危害十分严重。因此,土壤中的硝酸盐被称为“定时炸弹”。
2.土壤硝酸盐主要来源和影响因素
长期大量不合理施用化肥(氮肥、酸性肥料等)是土壤硝酸盐累积的主要来源。pH是预测硝态氮浓度变化的最重要因素,与硝态氮浓度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H的降低会增加土壤颗粒表面的正电荷数量,从而使得土壤颗粒有了更强的吸附负电荷的能力。其次为黏粒含量,与硝态氮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黏粒的增加会导致土壤通气孔隙的减少,进一步堵塞硝态氮向下迁移的通道。就这样,化学吸附大行其道、物理通道遭遇封堵,就地形成了一个硝态氮累积层。此外,在时间的推波助澜下,“氮素大军”不断集结、队伍不断壮大,像是一颗弹药不断填充的炸弹,高悬在地下水之上,随时都有引爆的风险。
3.如何拆除这颗可怕的“定时炸弹”?
要想拆掉土壤中的这颗“定时炸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通过地表管理和地下结构双重作用,即构筑“土肥和谐”关系,不断挫伤它的锐气。对此,通过腐植酸类肥料精准反哺,减少氮肥的投入,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防治土壤酸化,改善土壤团粒结构,防治土壤板结,无疑是一种绿色安全有效的措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