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2020 年8 月28 日,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石孝均研究员团队,通过建立新的模型系统,评估了长江流域不同作物对河流氮输入的“贡献”,引发了农业及相关领域的高度关注。相关成果以“Modeling the contribution of crops to nitrogen pollu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作物对长江氮污染的贡献建模》)为题,发表于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环 境 科 学 与 技 术》(IF=7.864)]杂志上。
1. 农业活动对世界河流的氮输入有相当大的“贡献”。
2. 长江流域作物氮输入表现出较大的空间变异性。
3. 2012 年,大约有6000 Gg 的N 以溶解性无机氮(DIN)的形式进入了长江流域的所有河流。其中有一半来自单一的水稻、小麦和蔬菜的生产,这些作物都大量使用了化肥。
4. 动物粪便“贡献”河流总DIN 输入量的12%。河流中与粪便有关的DIN 有3/4 来自蔬菜、水果和土豆生产。
5. 不同流域的作物对河流污染的贡献是不同的。例如,在一些上游子流域的河流中,马铃薯生产是DIN 的重要来源。
综上可见,减少氮肥(尿素等)输入河流至关重要。对此,充分发挥“腐植酸+尿素”的“两高三少”作用,即肥料利用率高(肥料利用率提高10 个百分点以上)、作物产量高(平均增产10%)、施肥用量少(施肥量减少15%~20%)、施肥次数少(可一次施肥)、有害气体排放少(NH3、N2O、CO2等排放减少),将为减少河流氮素污染做出积极贡献,可谓一举多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