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朱书全男,1959年生,安徽省寿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洁净煤技术、化学添加剂和煤炭加工利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煤的成浆性研究,低阶煤提质、超纯煤的制备、超精细水煤浆的制备与燃用技术,新型水煤浆分散剂与稳定剂的开发,腐植酸型生态治理保水剂的技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发表论文80余篇,申报专利6项,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2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成绍鑫男,1939生,山西省大同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煤化学与腐植酸化学。腐植酸领域主要研究成果:腐植酸钠陶瓷应用机理研究(获国家级研究成果证书),湿法硝基腐植酸的工艺开发(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铅蓄电池用高纯度腐植酸、腐植酸尿素研发(分别通过山西省和中国科学院成果鉴定及专利授权),抗高温石油钻井液处理剂、抗絮凝腐植酸叶面肥等技术开发(均实现成果转化)。2007年,编著出版《腐植酸类物质概论》专著。
张德纯男,1947年生,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特种蔬菜品种引进、食品安全、功能性食品、农业园区规划等研究工作。先后担任温室管理处副处长、原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副主任、中心实验室主任等职。发表的专著有:《芽苗菜及栽培技术》《芽苗菜栽培技术百问》《芽苗菜生产技术图册》《体芽菜生产技术图册》《新兴蔬菜图册》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林先贵男,1955年生,广东省汕头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先后主持完成863计划重点项目、973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及多个国际科学基金会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级科技进步奖5项;获得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先进个人、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个人)等荣誉称号。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出版专著5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
赵玉芬女,1948年生,河南省淇县人,博士,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生命有机化学、有机磷化学、生命起源、药物化学和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研究。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出版专著8部,获得8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先后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2017年12月,赵玉芬院士捐赠200万元在宁波大学设立“赵玉芬创新创业探索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与激励宁波大学学生的创新创业。
钟本和女,1937年生,四川省达州市人,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磷化工、磷肥及复合肥、有机肥、高端磷化工、磷系锂电材料。长期从事磷复肥、磷化工教学科研工作。先后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00余项,以第一主研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教育部特等奖,以及10多项省部级奖励。涉及腐植酸领域的研究成果:腐植酸水溶肥研究,利用腐植酸生产有机无机复合肥,黄腐酸的提取。
栗铁申男,1953年生,河北省武邑县人,中共党员,中国农药发展与应用协会副会长,高级农艺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料、农药及农作物栽培技术推广与应用。多年来从事作物栽培、种子、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和节水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土壤肥料检测体系管理方面工作,参与主持“沃土工程”“地力调查”“测土配方施肥”和“农业节水”等国家重大项目的申报与组织实施。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及丰收计划一二三等奖共计10项,其中涉及土肥专业5项。
卜兆君男,1972年生,黑龙江省东宁市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主要从事泥炭地学和植物生态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任中国生态学会湿地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自然保护与环境生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长白山湿地生态过程与环境变化吉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际泥炭沼泽保护组织(IMCG)理事。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环保部等项目20余项,参编5部专著,发表论文90余篇。
于志民男,1974年生,黑龙江省五常市人,中共党员,博士,黑龙江省科学院自然与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黑龙江省重点学科-植物学科领衔人才梯队成员。主要从事植物营养和土壤环境安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市级科技项目30余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8项,技术规程1项,获各类奖3项。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0余篇。涉及腐植酸领域的研究成果:腐植酸系列液肥,腐植酸土壤改良剂,重金属污染矿区腐植酸改良剂,腐植酸专用基质、配方肥等开发。
马献发男,1978年生,黑龙江省克山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黑龙江省土壤肥料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土壤修复与高效利用,主要涉及腐植酸改良土壤和腐植酸肥料研发。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部支撑、行业专项、省市等科研项目20余项。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8篇,出版著作3部;主编国家林业局“十三五”规划教材《土壤调查与制图》,主编校级教材2部;授权发明专利6项;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王曰鑫男,1954年生,山西省太谷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料学、水土保持学。先后主持完成国家科技部、地矿部和山西省科技攻关等重大项目10余项。发表科研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部,主编和参编国家统编教材4部。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制出的SV有机-无机复混肥获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黄棕腐植酸水溶肥经国家科协科技成果评价中心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
王忠强男,1973年生,辽宁省桓仁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泥炭沼泽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湿地土壤与环境、土壤与植物营养、泥炭资源管理和利用基础研究及土壤改良,泥炭替代物及农业废弃物利用、人工湿地等。2012年在美国田纳西大学做访问学者。2015年入选吉林省第五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主持国家省市各类项目16项,发表论文33篇,获得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5项和地方标准3项。研究成果获得吉林省发明奖优秀奖1项。
王爱勤男,1963年生,甘肃省民勤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材料,功能复合材料,纳米材料。2002年入选甘肃“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11年入选江苏“双创人才”计划;2016年入选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先后主持国家、省级科技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7部;授权发明专利70项;获国家奖2项、省部级成果奖15项。涉及腐植酸保水剂、土壤改良材料、霉菌毒素吸附剂等研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田原宇男,1969年生,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主要研究方向:重质油加工、生物质化工、煤化工和反应分离装备等。2010年以来,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重大课题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美国发明专利10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石化联合会等省部级奖励30余项。
吕贻忠男,1965年生,河南省洛阳市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腐植酸、土壤污染、生物炭、土壤改良与修复。研究了腐植酸、生物碳对农药、除草剂和重金属的吸附机理;利用计算化学和高分子模拟软件对多种土壤腐植酸分子结构进行3D模拟分析;研究了利用腐植酸和粘土改良风沙土的技术。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腐植酸和生物炭对有机污染物吸附机制研究面上基金2项及相关课题10余项,发表腐植酸相关论文30余篇。
朱复融男,1967年生,江苏省淮安市人,羊城晚报出版社编委、艺术总监兼编辑部主任。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粤港澳大湾区“小学生诗歌季诗歌进校园——诗歌公开课”特聘诗词讲授专家,广州市少年宫诗歌创意写作班主教老师。主要研究方向:文学创作与文艺评论。主要成果:著有文学、教育作品集10余部,主编和编著近80部。诗作曾获得《诗刊》第二届全国“新田园”诗歌大奖赛奖等多项等级奖。个人文学创作与传统诗词文化传播方面的成就入选《改革开放与广东文艺40年》一书。
刘可星男,1970年生,广东省韶关市人,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农用资源化 、土壤肥料、土壤生态。主持或参加了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7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科研成果获部、省、市级奖12项。涉及腐植酸领域的研究成果:腐植酸的三大作用——有机营养、活化、微生态调控及其技术开发,腐植酸类活化剂对磷铵、钙镁磷肥的促释增效研究等。
江志阳男,1981年生,辽宁省东港市人,民革党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生物肥料、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腐植酸(泥炭)资源化利用、硼元素肥料研究。兼任第八、九届农业农村部肥料登记评审委员会委员,辽宁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辽宁省中微量元素工程中心主任。主持和参与省级以上课题10项,发表文章40余篇,申请专利19项,《中微量营养元素肥料研究与开发》副主编,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技术成果转化企业近40家。
孙志梅女,1969年生,河北省阜城县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土壤健康培育、植物营养调控、新型肥料与养分资源高效管理以及农产品高效、优质、安全生产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或主研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10项,经同行专家鉴定达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3项,发表研究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8部,审定技术标准4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孙晓然女,1966 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华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教授、院长。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基复合碳材料合成与机理研究,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重金属及有机物等污染土壤修复新材料与技术 ,工业废水处理新材料与技术。现任河北省高等学校化学与制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河北省冶金学会炼焦化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主持省部及市厅级科研项目15项,获省部级奖励3项,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
何小松男,1982年生,湖南省道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生物腐植酸制备及土壤利用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和技术服务课题2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论文4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3项;主/副主编出版著作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涉及腐植酸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获生态环境部环境保护科技进步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5项,发表SCI论文5篇、著作1部。
苏德纯男,1962年生,河北省深州市人,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利用、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与农产品安全生产、污泥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行业专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等20多项。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部,获部级科技进步奖等。
李 荣男,1963年生,江苏省海门市人,中共党员,农业农村部耕地质量监测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现主要研究方向:耕地质量监测调查评价与建设保护。曾长期从事科学施肥技术、新型肥料试验示范与推广等工作,对我国土壤肥料行业的现状和发展有深入研究。参与制定了《有机肥料》(NY 525-2012)、《高标准农田建设 通则》(GB/T 30600-2014)、《测土配方施肥 配肥服务点技术规范》(GB/T 31732-2015)等国家和行业标准。
李 捷男,1972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博士,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 :环境生态学、环境生物学。近年来,主要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家自然资源部一所合作从事环境生态工程、环境生物技术领域的工作。先后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设部科技项目、国家海洋局课题、973计划、省部级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发表科技论文50余篇。
李兆君男,1974年生,山西省应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营养与肥料。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0余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计划、粮食丰产工程等项目5项。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被SCI刊物引用1000余次;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申报国家专利30项。发表涉及腐植酸领域论文7篇、发明专利2项。
李宝才男,1957年生,云南省陆良县人,中共党员,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年青煤高效综合利用。特别是对褐煤蜡化学、腐植酸化学及腐植酸在工业领域、农业领域、医药保健领域的应用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论文200篇,授权发明专利50项。涉及腐植酸领域的研究成果:腐植酸在医药领域的基础与应用;医药黄腐酸与黄腐酸盐的生产技术;腐植酸在经济作物上的应用推广。为腐植酸环境友好产业培养硕士毕业生80多人。
李艳红男,1979年生,河南省项城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目前主要从事褐煤、腐植酸、煤焦油、沥青基炭材料和固体废物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对褐煤腐植酸的结构特性以及近代仪器分析技术在腐植酸的应用研究较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在国内各级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SCI论文10篇、EI论文1篇。主编教材3部。申请发明专利5项,授权专利1项。
杨镜奎男,1964年生,湖北省利川市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化学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有机合成及反应机理;有机光电磁及生物功能分子的合成、结构与性能研究;重金属及有机小分子的识别与器件研究及其在资源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及疾病早期诊断检测中的应用。主持和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美国Motorola合作项目、Robert Welch基金、美国NSF及NIH等多项研究。发表文章60多篇,涉及腐植酸类物质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张 敉女,1983年生,云南省昆明市人,博士,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医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级科研项目、校级平台建设项目、横向科技应用基础研究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以主要完成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2018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
张乃明男,1963年生,山西省长治市人,民革党员,博士,云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质量演变、污染土壤修复、面源污染控制。先后主持了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云南省科技攻关、省重点研发、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教育部重点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等25项;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20项,获国家专利9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教材25部。
张伟华男,1961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民革党员,博士,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学、腐植酸类产品的技术集成与示范。主持和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863计划等多个项目。主编、编著、参编多部专著,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项:腐植酸可降解肥料地膜,城市生活污泥制取有机肥。2010—2018年完成腐植酸可降解液态肥料地膜第一代技术的研发与中试,目前正在第二代技术的研发中;黄腐酸提纯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
张荣明男,1966年生,辽宁省锦州市人,中共党员,东北石油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油田应用化学。参与省部级项目:深度原位交联剂铬溶胶制备与注入工艺、半焦/煤颗粒改性节能减排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包膜控释尿素田间试验与示范等。主持完成局级和横向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论文7篇,EI论文10篇,统计源论文15篇,教改论文6篇,国内会议和其他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1部、校内教材4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
张爱军男,1967年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主任药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有胸成分的筛选、药品质量控制与中药现代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及院校级科研基金1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涉及腐植酸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用于皮肤创伤愈合的腐植酸钠外用凝胶的临床前研究,腐植酸钠凝胶局部应用的安全性评价,不同基质和pH值的腐植酸钠凝胶剂对大鼠皮肤创伤愈合的影响,腐植酸钠促进大鼠伤口愈合的实验研究等。
张彩凤女,1964年生,河北省任丘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腐植酸质量检测中心(太原)常务副主任,山西省腐植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分子结构及生产工艺、腐植酸农药等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7项,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项目36个,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进步一等奖;发表腐植酸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腐植酸与农药相互作用的研究》等。
陈宝成男,1969年生,山东省潍坊市人,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土肥资源管理及高效利用、新型肥料研制及应用。近年来,先后主持多项“十一五”中国科学院子课题、“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十三五”子课题、企业基金项目等,参加农业农村部948计划项目、农业农村部科技跨越计划项目等。授权专利5项,颁布地方标准2项,发表国内外专业论文数10篇;主编/参编专著2部;获得山东省林业厅二等奖、山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武丽萍女,1965年生,辽宁省营口市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研究员、腐植酸课题组组长。主要研究方向:煤基腐植酸制备技术研发及工程化示范;不同来源腐植酸组成结构及应用性能;甲醇及焦炉气制氢技术研发及工程化示范;系列腐植酸标准制定研究。先后承担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科技部科技创新项目等10余项腐植酸类基础及应用项目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腐植酸行业标准制定。申请专利10项,获授权专利6项。发表腐植酸论文10余篇。
林启美男,1961年生,湖北省武穴市人,九三学社成员,博士,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学、环境微生物生态学、生物质炭农业与环境应用原理与技术。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73计划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欧盟项目、国家外国专家局聘请外国文教专家普通项目、英国文化委员会项目、德国自然基金委项目等40余项。发表论文近200篇,出版译著10余部。
周风山男,1964年生,宁夏灵武市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化学、油田化学、高分子材料、资源综合利用。在水溶性高分子材料,特别是纤维素、腐植酸、木质素等天然高分子材料研究方向具有独特优势,开发了许多产业化的新产品;在工农业副产物材料化利用制备高附加值油田化学新材料方向,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0余项;涉及腐植酸土壤改良剂、腐植酸保水保肥剂、腐植酸球团土改性剂、稳定性水溶性腐植酸肥制备技术等领域的研究。
周霞萍女,1953年生,上海市人,中共党员,华东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煤炭、生物质(腐植酸)基础及应用研究,包括不同原材料的分离精制技术、黄腐酸医药品和新材料的选择性合成技术;泥炭、褐煤、风化煤资源开发为系列产品的生产新技术;腐植酸土壤改良和修复的综合利用技术。发表论文80多篇;获得发明专利等近50项,新近腐植酸领域授权专利:一种建设和/或维护富含腐殖质的高标准农田的方法。
赵红艳女,1969年生,吉林省长春市人,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兼任国际泥炭地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湿地科学和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环保部等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70余篇;近些年先后成功研制了泥炭水煤浆添加剂、泥炭吸油材料、复合型土壤营养调理剂、草花育苗营养土、泥炭腐植酸颗粒和泥炭育苗营养块等泥炭制品,获得发明专利6项;以第一起草人编写地方标准3项,参编著作4部。
赵秉强男,1963年生,山东省临邑县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发明了腐植酸尿素、腐植酸磷铵、海藻酸磷铵等系列增值肥料新产品20多个,在40余家大型企业实现产业化。获得国家级、省部级以上奖励17项;主编出版著作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26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主持制定企业/行业相关标准20余项。开展腐植酸与肥料科学配伍研发绿色高效肥料新产品,获得相关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
胡江春男,1966年生,湖北省蕲春县人,博士,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海洋微生物资源与天然产物、微生物农药。主持和参与国家863计划、国家攻关、科技支撑、中科院知识创新重要方向项目等课题3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7项,专利权转让3项;科研成果转让5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技术转让与企业合作,研发甲基营养型芽孢杆菌9912可湿性粉剂,在我国首先获得新农药登记并实现产业化生产和应用。
侯翠红女,1970年生,河南省平顶山市人,中共党员,博士,郑州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河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名师。主要研究方向:磷复肥及现代农业、磷资源清洁高效利用、中低品位磷矿、钾矿、菱镁矿、低阶煤等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腐植酸肥料、肥料营养助剂等。完成多项国家及省部级、企业横向科研项目,研制腐植酸系列复合肥和水溶肥并产业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主编出版教材专著4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袁 亮男,1982年生,山东省东营市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德州实验站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新型肥料创制与产业化。近年来,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农业科学杰出科技创新奖、大北农科技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励7项,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腐植酸相关文章14篇)。涉及腐植酸领域的授权相关发明专利6项,参与制定《含腐植酸尿素》《含腐植酸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化工行业标准2项。
袁红莉女,1965年生,陕西省眉县人,博士,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微生物降解产生腐植酸的机制及腐植酸类高效产品的研制;植物-微生物互作机制及微生物肥料研制。在国内外首次开展了微生物降解褐煤产生黄腐酸/腐植酸的研究,研究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等共20多项。发表SCI论文80多篇;获国家相关部委科学技术奖5项;申请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多项。
高 亮男,1968年生,山东省临朐县人,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腐植酸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潍坊市酵素农业科技开发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园艺学会(AHS)会员。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生物发酵、酵素菌、微生物菌剂、生物菌肥研究及应用。近十年,主持的科研课题分别获得山东、辽宁、山西、宁夏等10多项省级科技进步奖。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中国酵素菌技术》《农业综合实用技术》2部;获得腐植酸相关专利6项;2009年,将腐植酸推广到欧美日韩,参与国际园艺土壤改良研究。
高同国男,1984年生,河北省临西县人,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博士,河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资源开发与应用、植物-微生物互作、微生物发酵饲料。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发表论文40余篇;申请专利6项,其中授权专利3项。涉及腐植酸领域的研究成果: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黄腐酸提高大豆根瘤菌结瘤和固氮能力的分子机理(41807037);发表腐植酸相关论文10余篇;相关专利5项,其中授权3项。
高灵旺男,1966年生,山西省宁武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昆虫生态学、植物保护、植保信息技术、生态系统健康。参加的有关研究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973计划、公益性行业专项、自然科学基金等共计3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计算机软件著作权50多项;成果鉴定5项。省部级奖10项。发表科技论文120多篇,参编著作4部。
高祥照男,1963年生,江苏省兴化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农业农村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首席专家/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土壤肥料、农业资源与利用。主要从事旱作农业、节水农业、肥料及施肥技术指导,土壤改良与培肥等。近年来,在腐植酸及相关肥料试验、示范、宣传、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农业先进工作者。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项,省部级奖6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9部。
黄占斌男,1961年生,陕西省武功县人,中共党员,博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土壤修复生态材料研究所所长。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生态及环境治理,植物生理生态,保水剂和腐植酸等环境材料研发及其在土壤面源污染、重金属污染、盐碱地治理等方面应用。主持和参加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和公司资助的横向任务40多项。发表论文250多篇;主编专著和教材2部,参编专著6部。申请发明专利6项。发表腐植酸领域文章70多篇,申请专利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4项。
寇太记男,1975年生,河南省新乡市人,中共党员,博士,河南科技大学农学院教授、资源环境科学系副主任,农业资源与环境硕士一级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教学与科研工作,重点围绕养分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逆境植物营养生理与农田生态等方面开展研究。2016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做访问学者。近5年,获得河南科技大学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6项。承担国家、省部、市级项目15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 收录15篇;出版专著6部;鉴定4项;获专利13项;参与制定地方标准2项。
宿新泰男,1973年生,山东省青岛市人,中共党员,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联合基金优秀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煤炭转化与化工过程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主任,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大宗以及有机固废的处理与资源化,具体包括风化煤、粉煤灰、盐泥、城市污泥等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承担国家科技部、工信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课题多项;授权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韩立新女,1968年生,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中共预备党员,博士,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会长,兼任协会秘书处办公室、咨询部主任,协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秘书长,《腐植酸》杂志编辑部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分析化学。主要负责行业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咨询和指导、腐植酸原料和产品的标准化与认证等服务管理工作。在《腐植酸》杂志和协会微信公众号上累计发表腐植酸各类文章100余篇。参与制定协会团体标准近20项,其中7项已发布实施。
曾宪成男,1958年生,甘肃省天水市人,中共党员,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法定代表人、名誉会长,主持协会工作22年。为《腐植酸》杂志撰写卷首语114篇;创作腐植酸科普诗、贺联2500多首(幅);发表文章250多篇;各类学术报告200多场次;创立了腐植酸新产业普惠全人类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理论)。2014年6月5日,出席联合国第43个“世界环境纪念日”暨“农业可持续发展论坛”,发表了《让腐植酸水溶肥普惠全人类》的主题演讲。腐植酸,一个高度科学文明的新产业,定格在了联合国的舞台上。
甄卫军男,1969年生,甘肃省通渭县人,九三学社社员,博士,新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腐植酸化学及应用,化工新材料,非金属矿产开发及利用。先后主持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其他项目等20多项;授权发明专利13项,转让发明专利3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40篇;先后获得新疆大学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新疆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新疆大学第三届青年科研奖等多项荣誉。涉及腐植酸领域发明专利4项,发表论文10余篇。
廖宗文男,1947年生,广东省新会区人,中共党员,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生态工程,废物资源化、功能化,新型肥料。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农牧、矿冶废物生产商品有机复合肥,无溶剂“固-液原位反应成膜”缓释技术,开发出促释活化磷、钾、镁、硅肥,秸秆“化学-生物”联用快速腐熟等系列技术。发表中、英论文240多篇;出版中、英文著作各1部。在新型肥料、复合保水材料、纳米生物技术、节能等领域,获得20多项中、俄、美发明专利授权。
樊小林男,1958年生,陕西三原县人,中共党员,博士,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营养系主任、肥料与平衡施肥研究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肥料学、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壤肥力与培肥。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社会力量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其他奖励7项。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香蕉土壤与施肥岗位专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广东省教育厅重点研发计划等多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8项。腐植酸型有机-无机复合肥技术已经进行了产业转化。
薛世川男,1954年生,河北省易县人,中共党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测土配方合理施肥技术、新型肥料与生产工艺。发表论文30余篇。涉及腐植酸领域的成果包括腐植酸复合肥系列化配方研发、腐植酸复合肥自动控制生产线研发设计、腐植酸复合肥增产增效、抗逆防衰机理研究。发明了灭茬旋耕深松全层施肥精播机,并以此为手段建立了超级简化超高产施肥种植模式、肥机一体化推广模式,取得重要突破,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