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

时间:2024-07-29

陈月眉

(厦门大学附属福州第二医院,福建 福州350007)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心肌坏死,与心肌灌注不足,持续性缺血、缺氧相关,若不能及时接受治疗则会危及患者生命[1]。冠状动脉介入术是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主要术式,可及时疏通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灌注,阻止心肌持续性坏死[2]。但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凶险,易给患者造成严重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术后康复。心脏康复护理是针对心脏病患者所采取的特色护理干预模式,在促进患者心功能恢复中效果显著[3]。为此,本研究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采取心脏康复护理,旨在探讨其对患者心理状态及心功能的影响。现将结果示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9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7例。研究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研究组女22例,男25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4.49±4.98)岁;体重指数19.3-28.1kg/m2,平均体重指数(23.87±1.79)kg/m2。对照组女21例,男26例;年龄53-78岁,平均年龄(64.42±5.02)岁;体重指数19.2-28.2kg/m2,平均体重指数(23.84±1.82)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4];均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神志清醒,具有沟通能力;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其他类型心脏病;伴有严重糖尿病、高血压且控制不良;伴有免疫、凝血障碍;伴有精神障碍,或资料不全。

1.3 方法

对照组在术后采取心电监护、并发症预防、患肢管理、监督用药、膳食调理、心理疏导等常规护理,要求患者术后24内绝对卧床休息,1周后逐渐下床活动,出院前进行居家健康管理指导,要求患者定期复诊。研究组实施心脏康复护理,具体如下:

(1)心理康复护理。术后及时告知患者手术成功,详细讲解介入术后注意事项,以及早期运动在加速康复中的必要性,获得患者支持;运用量表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心理疏导,对于心理状态较差者要求患者家属参与护理,并列举预后良好真实案例,提升患者信心。

(2)早期阶段性康复运动。术后5-6h绝对卧床制动,之后辅助患者被动翻身及上下肢被动运动;术后1d进行床上关节自主活动,每个关节5min,3-5次/d;术后2-3d开始进行下肢悬吊运动,每次10-15min,4-6次/d;术后4d可在护理人员协助下行走,行走距离不得超过30m,行走时间约为10min,2-3次/d;术后5d可将行走距离增加至50-100m,并适当增加行走速度,术后1周可缓慢进行爬楼梯。运动期间加强护理人员监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调整运动强度,确保患者耐受。

1.4 评价标准

(1)运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5]综合评估心理状态,每个量表各20条项目,计算总分,并乘1.25得到最终评分,评分高则代表心理状态越差。

(2)应用心电图监测患者心功能,计算患者左心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量的百分比)及心脏指数(每分钟心脏泵血容量/体表面积)。

(3)记录两组术后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绞痛及心源性休克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心理状态

两组护理前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SAS、SD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功能

两组护理前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功能指标水平高于护理前,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血管事件

研究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心绞痛1例,总发生率为6.38%;对照组发生恶性心律失常4例,心力衰竭2例,心绞痛2例,心源性休克2例,总发生率为21.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4,P=0.036)。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s)

?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s)

?

3 讨论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用于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主要术式,可尽可能挽救濒死心肌,但心肌循环完全恢复需一段时间,期间需加强护理干预。同时,心肌梗死作为一种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术后恢复及疾病转归均与患者心理状态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在促进患者恢复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常规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护理中认为术后短期内需卧床休息,以尽可能减轻心脏负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研究发现,术后早期适当进行心脏康复运动更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6]。同时,常规护理主要强调对症护理,忽视患者心理状态对心脏康复的影响,护理效果欠佳。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后SAS、SDS评分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功能指标水平高于对照组。说明心脏康复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应用效果显著。心脏康复护理是用于心脏病患者的特色护理模式,主要通过有目的、协同的综合干预措施,使心脏病患者结构与功能改善,精神及体力优化,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7]。本研究在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后采取心脏康复护理,不仅注重术后基础护理,还从心理、认知、行为等方面进行干预,持续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与疾病转归之间的关系,强调早期、规范化心脏康复运动,以在促进患者心理状态改善及心功能恢复的同时,避免情绪波动、运动过度对心脏康复的影响,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有利于改善患者长期预后。同时,心脏康复护理在实施时注重实时反馈,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作出调整,可更好的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提升护理效果。

综上所述,在改善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中采取心脏康复护理效果确切,能够调整患者心理状态,促进心功能恢复,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