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川崎病患儿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护理

时间:2024-07-29

程琼娥

(泉州市第一医院城东分院,福建泉州362000)

川崎病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多发于2-4岁儿童,近年来随着环境恶化等多原因影响,本病发生率呈现出上升趋势[1]。川崎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多认为与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等感染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患儿伴有发热、皮疹、手足硬性水肿、颈部非脓性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伴有多种并发症,其中以冠状动脉损害最为严重,中型以上的冠脉瘤由于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内皮破坏等可引起冠脉闭塞、狭窄等,远期预后不佳,甚至引起心肌梗死、猝死等[2],因此在治疗期间配合积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目前临床关于川崎病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护理研究相对较少,鉴于此,本文选取90例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90例川崎病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冠状动脉扩张患儿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均符合以下纳入标准:(1)经查体、实验室检查等确诊,符合1984年日本川崎病研究委员会修订诊断标准[3];(2)心脏彩色超声显示冠状动脉不同程度扩张;(3)患儿家属知晓本次研究并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心力衰竭、心肌炎、骨骼肌损伤及肾脏疾病等;(2)入院前接受阿司匹林、丙种球蛋白等药物治疗者;(3)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90例患儿中,45例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患儿作为研究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8个月至5岁,平均(2.98±1.00)岁;发热天数 9-20d,平均(13.50±2.22)d。其中45例接受优质护理患儿作为对照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9个月至5岁,平均(3.01±1.05)岁;发热天数 9-21d,平均(13.53±2.19)d。两组患儿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包括卧床护理、生命体征监测、饮食护理、不良反应管理、基础护理及心理护理等,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高热护理,患儿体温多在39℃以上,发热时间较长,机体受到一定损伤,因此需要严密监测患儿体温变化,1h/次,并配合积极的药物降温,避免高热惊厥。当患儿体温降至38.5℃后,给予头部湿冷敷、温水擦浴等降温,及时更换衣物,保持衣物干燥,提高患儿舒适度;患儿高热状态下,需补充足量水分,若进水较少则及时补液维持体内酸碱、水电解质平衡。(2)皮肤黏膜护理,患儿多伴有口腔黏膜糜烂性充血、红肿、扁桃体肿大等,因此需做好口腔清洁,进食后以3%硼酸溶液擦拭口腔,涂抹维生素E、石蜡油等预防、改善嘴唇干裂,饮食以柔软、清淡、易消化为主,餐后漱口。患儿皮肤可见散在多形性红色斑丘疹,剪除半脱痂皮,对于未脱痂皮者,严禁强行撕脱,避免出血或继发感染等;勤剪指甲,避免其抓挠皮肤至破损。少数患儿可有球结膜充血现象,因此可每日以氯霉素滴眼液滴眼,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强光刺激眼睛,严密监督,避免患儿揉眼。(3)用药管理。丙种球蛋白在川崎病治疗中疗效确切,然而其价格相对昂贵,给家庭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在用药前医护人员需要将药物使用的疗效、重要性告知,获取家属知情同意后使用。药物现配现用,给药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药物滴速控制在10滴/min,观察30min内无不良反应后可适量增加给药速度,最高40滴/min,用药期间一旦患儿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止输注并给予抢救。丙种球蛋白严禁与头孢哌酮钠使用同一静脉通道,避免配伍禁忌,药物滴注完后以生理盐水冲管。阿司匹林给药时间控制在饭后30min,用药期间严密观察粪便性质、颜色及胃肠道反应等,定期复查肝功能。(4)并发症预防,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扩张患儿极易出现各类严重并发症,威胁患儿生命安全,因此医护人员要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其哭闹、剧烈活动等,每日监测面色、心率、血压等体征6次,一旦发现心音低钝、心率增快则提示心血管受损可能,需立即告知医生紧急处理。(5)出院指导,出院时指导家属正确服药方法、并发症监测方法等,若患儿有高热、出汗、心悸等异常,则及时到医院就诊;家里定期消毒,保证环境清洁卫生,提供丰富营养的饮食,提高患儿免疫力、抵抗力,斑疹皮肤每日消毒1次;患儿适量参加体育活动,避免活动力度太大。出院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患儿,9个月内不接种风疹、腮腺炎、麻疹等疫苗。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患儿康复情况;(2)记录患儿高热、斑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3)以SF-36评分[4]评价患儿生活质量,包括生理机能、生理职能、一般健康状况、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精力、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等,粗分换算为标准分,满分100分,分数越高则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康复效果比较

两组患儿经积极治疗、护理后,均康复出院,未见并发症病例,护理有效率均为1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2.2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儿高热、斑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表1 两组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间比较(,d)

组别研究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45 45高热1.30±0.39 1.82±0.40 6.244 0.000斑疹3.77±0.91 4.98±1.02 5.938 0.000淋巴结肿大3.69±1.00 5.30±0.99 7.675 0.000住院时间16.69±3.32 21.28±3.50 6.383 0.000

2.3 两组SF-36评分比较

研究组 SF-36评分为(85.50±3.92)分,对照组SF-36评分为(77.44±4.00)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t=9.654,P=0.000)。

3 讨论

川崎病大多预后良好,患儿可自行恢复,由于本病症状类似普通感冒,因此易被患儿忽视,引起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严重并发症。患儿全身血管内膜、血管壁损伤,尤其是冠状动脉受到危害最为严重,相关研究发现,20%-25%患儿可并发冠状动脉扩张或冠状动脉瘤等,甚至引起患儿猝死、心肌缺血等等严重后果[5],因此近年来川崎病患儿的治疗、护理一直为临床研究重点。

以往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扩张的护理中,主要以对症护理、基础护理等为主,然而随着护理实践的增加,人们发现针对川崎病并发症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开展相应护理,能够对预后改善产生积极意义。一项多因素分析显示,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扩张与发热天数、年龄、血脂、C反应蛋白等有关,因此积极控制高热,加强生命体征监测,预防疾病进展尤为重要[6]。研究组、对照组接受针对性护理、优质护理后,均康复出院,然而研究组主要症状、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在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护理中针对具体症状、并发症危险因素开展护理,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组患儿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通过发热护理、皮疹护理、不良反应护理,能够提高患儿生理舒适度。

综上所述,在川崎病并发多脏器功能损害冠状动脉扩张的护理中,针对临床症状、药物不良反应、并发症危险因素等开展护理干预,能够缩短病程,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