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宋 玲
(福州市第七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1)
急性心力衰竭是极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阶段,指的是心脏舒张功能、收缩功能受多种因素影响而出现障碍,加重心室负荷,减少动脉系统血液灌注量,静脉系统出现血液瘀积的情况[1]。心悸、意识障碍、呼吸困难以及心脏骤停等均为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构成威胁。而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以动脉血压提升为疾病的主要特征,为导致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情严重者通常存在心脏、肾脏、脑部功能障碍[2]。而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病情进展极快,若患者未获得及时的救治,可能对其生命安全构成威胁[3]。为此,针对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临床医护人员需要及时为其开展科学化、系统化的急救护理。本文主要分析系统化急救护理干预应用于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中的价值,特抽选部分患者展开比对分析,详细内容报道如下。
本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抽选于2020年3月至2021年5月本院接收的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中,共80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例数均为40 例。
入选标准:年龄在60 岁及以上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在Ⅱ-Ⅳ级的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完整的患者。经医院伦理会批准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同意。
排除标准:存在严重呼吸系统疾病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的患者;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属于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即常规急救护理、遵医嘱用药和体位管理等。
观察组给予系统化急救护理干预,详细内容如下:
(1)患者入院以后,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及各指标水平变化情况,记录相关数据,及时向上级医生汇报患者的异常情况;依据患者的需求调整体位,保证其舒适度,尽可能取端坐位,放松垂下其双腿,病情危重时可采用四肢轮扎法,以降压及缓解心脏前负荷。
(2)若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症状,护理人员需要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畅通性,同时可应用呼吸机实施加压给氧护理;接收患者的第一时间即需要完成静脉通路建立工作,与此同时将滴速控制于合理的范围内,避免滴速过快加剧患者的不适感。
(3)加强患者面部表情、反应的观察力度,在患者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同其展开有效的沟通和交流,疏导其负性情绪;护理人员以和蔼的态度、亲切且温柔的话语主动与其交流,向患者展开健康宣教,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注意不要影响患者的休息。
(4)严格遵照医嘱为患者使用药物,期间对于药物的使用量、使用时间等进行严格注意,患者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
(5)护理人员于患者入院以后需立即完成综合评估工作,针对严重缺氧的患者,需要利用经25%乙醇湿化以后的高流量和高浓度氧气6L/min 左右改善症状;针对精神过度紧张且肌张力较高的患者,需要在确定无相关禁忌的情况下,取吗啡肌注。遵医嘱为患者使用强心、利尿药物,病情严重者需要反复用药。若患者存在支气管痉挛的情况,需及时应用支气管舒张剂,以改善相关症状。
(1)观察并统计两组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程。
(2)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包括心率、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
(3)分析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舒张压、收缩压)改善情况。
使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中的相关观察指标数据,用均数±标准差代表两组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以n(%)表示两组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即代表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高血压病程均值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n(%)/±s]
表1 对比两组一般资料[n(%)/±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χ2/t值P 值例数(n)40 40男21(52.50)25(62.50)女19(47.50)15(37.50)年龄均值(岁)69.53±4.06 69.41±4.25 0.129 0.898高血压病程均值(年)13.51±3.96 13.65±3.88 0.160 0.874性别0.818 0.366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的心功能各指标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和组患者的心率、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较对照组低,左心射血分数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变情况(±s)
表2 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改变情况(±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40 40护理前117.32±8.49 117.55±8.36 0.122 0.903护理后89.13±5.08 76.91±3.72 12.275 0.001护理前44.98±7.64 44.75±7.58 0.135 0.893护理后51.44±9.08 57.29±9.96 2.764 0.007护理前164.95±10.47 164.86±10.52 0.038 0.970护理后146.97±5.46 130.69±3.32 16.113 0.001护理前124.08±8.12 124.13±8.19 0.027 0.978护理后97.43±5.67 90.79±3.58 6.263 0.001心率(次/min) 左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容积(mL/m2)左室收缩末期容积(mL/m2)
护理前,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同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舒张压与收缩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P<0.05)。见表3。
表3 对比两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s,mmHg)
表3 对比两组血压水平变化情况(±s,mmHg)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40 40护理前125.93±5.94 125.89±5.87 0.030 0.976护理后109.75±3.46 87.97±2.68 31.474 0.001护理前179.23±10.65 179.31±10.71 0.033 0.973护理后145.69±5.97 130.08±3.36 14.411 0.001舒张压 收缩压
急性心力衰竭为高血压患者中极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具有病情危重、死亡风险高以及起病急、进展快等特征[4]。老年患者的机体功能伴随年龄增长而出现退行性改变,通常存在心梗、高血压、高脂血症等病症,需要及时实施救治措施,有效控制病症发展,降低患者的死亡风险。
临床有研究指出[5],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接受抢救治疗过程中配合合理的急救护理,可促进抢救成功率提升。常规急救护理存在缺乏针对性、连续性和预见性等缺陷,加之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较差,降低护理效率的同时,影响抢救的时间,进而对患者的预后、机体康复等存在不良影响[6,7]。
近几年来,系统化急救护理干预伴随着护理模式改变、医学水平提升而广泛应用于临床中,通过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合理管理体位、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和吸氧等措施,掌握患者的病情,确保可以尽早处理突发事件[8];落实心理疏导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提升其治疗信心和对治疗工作的配合度,避免心理情绪对病情控制效果产生的不良影响[9]。
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心功能、血压各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该研究结果提示,为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实施系统化急救护理干预可以提升血压水平控制效果,促进心功能、病情及预后改善。因系统化急救护理干预可依据的病情严重程度、紧迫程度,制定系统性、科学性的救护措施,遵医嘱为患者吸氧及应用相关药物,可迅速纠正缺氧及呼吸困难症状,降低血压水平及改善心功能[10]。
总之,系统化急救护理干预于高血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于今后临床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