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吴丽珍
(漳州市第三医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血管病变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发病主要特征,以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为主要病理反应,进而引发血小板激活,造成血管病理性重构,诱发动脉粥样硬化与斑块形成,导致血管栓塞、痉挛,发生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1]。抗心磷脂抗体为存在于血清中克隆免疫球蛋白的统称,包括狼疮抗凝物质、抗心磷脂抗体等,其中抗心磷脂抗体作为磷脂中较具代表性抗体[2]。近年临床相关研究发现抗心磷脂抗体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关系密切,为探讨二者关系,本文选取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11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119例(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同期10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体检组。
纳入标准:(1)生命体征稳定;(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头颅CT确诊为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排除标准:(1)凝血功能异常;(2)合并肝肾功能障碍;(3)合并恶性肿瘤;(4)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
(1)准备材料:酶标仪(生产厂家:深圳雷杜生命科学股份有限公司,型号:雷杜RT-6100)、抗心磷脂抗体试剂盒(欧蒙医学实验诊断股份公司),湘仪CTK120全自动脱盖离心机(生产厂家:湖南湘仪实验室仪器开发有限公司)。
(2)检测方式: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3mL,2000r/min离心10min,取上层血清,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心磷脂抗体,所有操作步骤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每份标本均作双份检测,于酶标比色仪主波长450nm波长下测算光密度OD值,代入以下公式计算,比值=对照或样本的吸光度值/校准品2的吸光度值。
(3)判定标准:比值<1.0阴性;比值>或=1.0阳性。
(1)抗心磷脂抗体测定结果。(2)观察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阴性患者性别、年龄比较。
观察组疾病类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5例,脑梗死28例,冠心病心绞痛19例,心肌梗死27例。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组别例数(n)性别年龄(岁)BMI(kg/m2)男女观察组健康体检组χ2/t值P值119 108 88 73 31 35 1.110 0.292 57.37±5.07 58.12±5.37 1.082 0.280 22.65±1.18 22.43±0.95 1.537 0.126
观察组抗心磷脂抗体总阳性例数38.66%(46/119)较健康体检组6.48%(7/10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748,P<0.001)。
观察组中抗心磷脂抗体总阳性例数为46例,平均年龄(55.08±4.08)岁,阴性例数 73例,平均年龄(62.37±5.86)岁。根据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阴性划分,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年龄较阴性患者年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80,P<0.001),见表2。
表2 观察组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阴性患者性别年龄比较[n(%)]
近年临床持续在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磷脂抗体,因此临床认为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可根据抗磷脂抗体表达程度判断患者预后,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抗心磷脂抗体可通过抑制血栓调节素,加速血栓形成,聚集血小板,损伤内皮细胞功能,干扰滋养细胞抗凝功能,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诱发相关疾病。相关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与缺血性心肌病关系密切,并能参与急性心肌梗死疾病进展[3]。因此,临床探究抗心磷脂抗体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的关联性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果得出,观察组抗心磷脂抗体总阳性例数较健康体检组高(P<0.05),表明抗心磷脂抗体表达程度对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根据抗心磷脂抗体阳性、阴性划分,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年龄较阴性患者年龄低(P<0.05)。相关研究表明,抗心磷脂抗体阳性患者心脑血管性疾病发病人群多以中青年人群为主,主要可能因中青年患者由于作息不规律、不良嗜好(吸烟等)等因素,导致氧自由基增多,性质过于活泼,引发代谢产物不断扩大,造成不饱和脂肪酸减少,细胞膜液态性,破坏细胞膜结构,同时破坏蛋白酶、生物膜等,降低机体氧自由基清除能力,诱发血管内皮细胞紊乱,增加抗磷脂抗体[4]。因此,提示临床应重点关注抗心磷脂抗体阳性的中青年人群,对防治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患者发病初期可迅速损伤神经系统,短期复发率高达50%,且复发率可伴随时间延长而升高[5],因此临床可通过稳定斑块、抗凝等方式治疗,确保降低复发率,减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
综上,抗心磷脂抗体与心脑血管缺血性疾病关系密切,具有一定临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