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理干预在ICU 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对其生活质量及心理负面情绪的改善探析

时间:2024-07-29

蔡妍仔 陈尔东

(漳州市中医院,福建漳州363000)

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心肌梗死属于临床ICU 科常见且多发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发展迅速、难治愈等特点,其发病机制主要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冠脉狭窄,在多个因素共同作用下造成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进而形成血栓,引发心肌缺血性坏死[1]。虽经治疗暂时脱离病症高危阶段,但仍处于危险期,且术后生命安全仍受到威胁,且在治疗期间患者心理变化会出现不同程度情绪障碍,继而加重心脏负荷,影响最终治疗效果。因此,实行必要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有效缓和患者不良情绪,改善生活质量[2]。基于此,本文重点探讨在ICU 心肌梗死患者中采取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抽取我院接诊的70 例ICU 心肌梗死患者,时间选自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依据护理方式分组,对照组35 例,观察组35 例。实验纳入的所有病例均为自愿参与,且实验获得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排除病例:(1)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重要器官病变、血液系统等疾病;(2)存在意识不清、依从性差。两组组间观测信息经检验均衡可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患者予以常规护理,包括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注意患者面部变化情况,一旦发生异常及时告知医师并处理;抗感染护理,针对患者可能存在的并发症等,有针对性予以护理干预;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避免食用难消化、油腻等刺激性食物;环境护理干预中,做好病房清洁消毒,维持恒温恒湿状态。

1.2.2 观察组 患者在上述基础上予以心理护理干预,措施为:

(1)加强健康宣教:待患者入院后,因其对疾病认知不足,缺乏正确的了解,从而初始便对治疗结果产生悲观情绪,对治疗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因此,及时开展疾病健康宣教,向患者普及相关疾病知识、发病机制、治疗方式、注意事项和预后措施等,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提升治疗自信心,缓和内心因未知而引发的心理不良情绪。

(2)强化心理疏导:清醒状态中,患者因处于ICU 相对封闭状态,易产生焦虑、抑郁、烦躁不安等情绪,因而护理人员采用共情法,增强患者的信赖度,最大程度满足其护理需求;在各项护理操作中主动与其交流,耐心倾听其诉求,言语轻缓、态度和蔼,并列举成功治疗案例消除其不良情绪产生,从而构建良好护患关系;此外,利用心理暗示或是注意力转移的方式,促使患者内心状态保持平和,帮助其心情放松,提高患者的配合度;另外,结合患者心理特点、个人喜好等,提供个性化服务,期间做好患者家属心理工作,避免家属的负性情绪影响患者。

1.3 观察指标

(1)对护理前后患者负性情绪结果展开对比,判定[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判定,≥50 分即判定为焦虑,≥53 分即为抑郁;(2)就护理后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评测,判定:采用SF-36 评分量表,内容包括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身体健康评分,每项评分为100 分,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3)观测患者护理满意度,判定:采用本院科室自制满意度问卷量表,级别分为满意、一般和不满意。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对照组纳入的35 例中,男:女=21:14 例;年龄范围在 39-70 岁,平均(54.5±1.64)岁。观察组纳入的 35 例中,男:女=20:15 例;年龄范围在 42-73 岁,平均(57.5±1.7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

2.2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对比

护理前,两组 SAS、SDS 评分无意义(P3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 评分相较对照组结果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对比(,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负性情绪变化对比(,分)

组别 例数(n)SAS SDS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37 37护理前58.07±4.72 58.21±5.43 0.118 0.906护理后42.29±3.44 50.04±4.67 8.128 0.001护理前54.24±5.96 53.97±6.52 0.186 0.853护理后38.68±4.36 45.82±5.45 6.223 0.001

2.2 两组SF-36 评分结果对比

SF-36 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身体健康评分相较对照组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SF-36 评分结果对比(,分)

表2 两组SF-36 评分结果对比(,分)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37 37生理功能89.85±17.24 71.69±20.42 4.133 0.001躯体功能86.35±16.37 69.72±19.53 3.970 0.001社会功能88.62±17.02 70.54±18.88 4.327 0.001心理功能90.05±18.27 73.94±21.61 3.463 0.001身体健康88.84±16.84 72.46±17.74 4.073 0.001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

相比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测评,其护理满意度结果呈更高显示(97.30%378.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3。

表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对比[n(%)]

3 讨 论

有研究指出,ICU 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变化可直接反馈在其生理机能上,进而直接影响治疗效果,不良情绪可造成患者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副交感神经受到限制,患者血液中的儿茶酚胺含量上升,心率变快,致使其血压和血脂出现异常表现,加剧患者死亡[4]。

心理护理作为临床护理工作中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护理模式,其旨在改善患者负性情绪,提升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和预后,继而推动护患友好关系,从而提高整体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度。本文应用心理护理干预,完全符合生物一心理一社会的新型医学模式发展方向,结合患者心理变化,有针对性予以心理干预,从而保证治疗顺利实行,提高患者依从性[5-6]。

本文实验结果得出,护理前,两组SAS、SDS 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3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 评分相较对照组结果均更低(P<0.05)。这表示实行心理干预,加强健康宣教,提高患者对疾病掌握度和熟悉程度,提高对治疗的自信心,进而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发生。

SF-36 评分结果对比,观察组的生理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心理功能和身体健康评分相较对照组均更高(P<0.05)。这表示实行心理干预,充分加强心理疏导,通过共情法、心理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式,科学疏导不良情绪,并让患者家属参与进来,让患者感受足够关怀,加速不良情绪排解,保证心理健康。

相比对照组,对观察组进行测评,其护理满意度结果呈更高显示(97.30%378.38%)(P<0.05)。这表示实行心理干预,通过多与患者沟通,最大程度满其护理需求,并提供个性化心理护理,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提高治疗依从性,继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总之,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ICU 心肌梗死患者更为突出,在改善负性情绪的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