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为指导的护理措施对心力衰竭患者疾病管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4-07-29

高增珍

(长乐区医院,福建福州350200)

心力衰竭以呼吸困难,咳嗽咯痰、疲乏无力等为主要特征,且病情呈进行性发展,临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因治疗周期长,不良反应较大,期间有效护理尤为关键[1]。研究显示,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是一种行为改变理论,将影响患者行为的因素归为信息、动机、行为三个方面,强调信息、动机在行为方式中的关键作用,通过对患者实施信息干预、动机引导、促使行为发生改变三个方面的综合护理,促使患者自行完成护理计划,对纠正痊愈后患者不良习惯也有积极意义[2]。资料显示,以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指导的护理广泛应用于糖尿病、肝癌、化疗患者,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但应用于心衰患者鲜有报道[3]。本研究以84 例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护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选取2019 年3 月至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心衰患者,按照随机信封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

纳入标准:(1)确诊为心力衰竭且心功能分级I~III 级;(2)无精神类疾病及既往病史;(3)患者及家属知情且自愿签署我院研究协议书。

排除标准:(1)心、肝、脾胃等功能器官严重受损者;(2)存在沟通障碍者;(3)院内资料不齐全或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疾病知识讲解、用药指导、疾病管理指导、心理引导、电话随访等。

1.2.2 试验组 采用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指导护理模式,具体措施如下:

(1)信息。通过知识宣教、护患交流等方式进行相关知识讲解。采用我院自制心力衰竭患者护理需求问卷,包括疾病知识讲解、用药指导、护理需求等,增加患者对疾病认知,为护理人员制定下一步计划提供理论支撑;每周组织健康讲座,由资深医师普及心衰病理机制、诱因、日常生活规避事项等,每周1次;举行面对面交流会,鼓励患者分享现阶段疾病经验,促进病友间信息交流;邀请已痊愈患者参加并分享相关经验,增加患者痊愈信心,每月1 次;由护理人员发放疾病知识掌握调查表,记录患者知识掌握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奖励。

(2)动机。通过访谈了解患者本身动机。第一次访谈主要获取患者深度信任,采取一对一方式,针对患者目前存在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第二次访谈侧重于患者改善症状及生活质量的意愿,讲述我院已痊愈病例目前生活状态,提高患者痊愈信心;第三次访谈鼓励患者做出积极变化,并告知下一步护理计划,可根据患者实际需求做出相关调整。每次访谈家属需在场,且访谈时间不低于30min。

(3)行为技巧。经过信息、动机已全面了解患者护理需求及行为习惯,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行为技巧方案。①辅助患者密切关注自身咳嗽咯痰、疲乏劳累、尿量及颜色、呼吸等症状表现;②告知患者心衰症状及处理方法,如日常活动中出现呼吸急促、头部昏沉、心率加快等异常情况,即刻停止运动并原地休息。倘若休息后症状仍无明显缓解,及时寻求医护人员帮助;③饮食护理,告知患者遵循低盐饮食、少量多次原则,多补充微量元素,如维生素K、钙离子等;④用药指导,叮嘱患者遵医嘱服用药物,并再次告知药物使用方法、禁忌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手段;⑤指导患者合理运动,可选择慢跑、哑铃、快走、瑜伽等方式,每次运动以机体微出汗为宜,1 次/1d。⑥鼓励患者每周做护理总结,包括护理需求、个人感受、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等,便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医护方案。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疾病管理能力。采用我院自制疾病综合管理能力调查问卷,包括疾病认知、治疗依从性、病情发展、情绪波动、不良反应5 个项目,满分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疾病管理能力越强。

(2)比较两组生活质量。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调查,包括整体健康、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等8 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项目均为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患者数据均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 χ2检验,P值以 0.05 为界限,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n(%)/]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χ2/t 值P 值例数(n)42 42性别(男/女)21/21 20/22 0.047 0.827平均年龄(岁)46.27±5.31 46.39±5.34 0.103 0.918平均病程(年)6.20±2.04 6.24±2.05 0.090 0.929

2.2 两组疾病管理能力对比

护理后,试验组疾病管理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见表2。

表2 两组疾病管理能力比较(,分)

表2 两组疾病管理能力比较(,分)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42 42疾病认知90.21±4.08 84.27±5.19 5.831 0.000治疗依从性91.37±3.07 86.37±3.64 6.805 0.000病情发展91.20±2.18 89.07±4.27 2.879 0.005情绪波动90.33±3.41 88.31±2.09 3.273 0.002不良反应91.36±3.28 85.33±5.06 6.481 0.000

2.3 两组生活质量对比

护理后,试验组SF-36 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0.05),见表3。

表3 两组 SF-36 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 SF-36 评分比较(,分)

组别试验组对照组t 值P 值例数(n)42 42 PF 89.27±4.08 82.37±4.21 7.627 0.000 RP 88.27±4.08 83.04±4.02 5.918 0.000 BP 87.28±4.61 81.07±4.08 6.537 0.000 MH 90.07±4.07 85.27±3.91 5.512 0.000 VT 88.35±4.39 82.00±3.17 7.600 0.000 SF 90.34±3.17 82.30±4.01 10.193 0.000 RE 91.37±4.25 84.33±2.37 9.376 0.000 GH 90.21±4.55 86.34±3.19 4.513 0.000

3 讨 论

心力衰竭治疗周期长,加之服用药物存在不良反应,患者易发生自行停药、调剂量、间断用药等不依从行为。长期用药不依从增加病情恶化风险,同时不利于患者远期预后,对疾病治疗结局产生负性影响,因此合理的护理尤为重要。常规护理中,患者因缺乏疾病相关知识,自我疾病管理欠佳,对治疗依从性改善不明显,寻求更加有效的护理方式是临床关注的中心问题。资料显示,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中信息指改变行为前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动机指改变行为所需要的动力,行为技巧指做出改变的具体措施,动机及行为技巧是促使个体改变的关键因素,三者综合干预,起改善患者健康行为的作用[4]。

信息干预通过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等,可有效纠正患者自我意识中的认知偏差,增强患者用药意识,改善用药依从性;同时可减少因不良用药对患者造成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动机干预通过三次访谈可帮助患者正视疾病,同时帮助医护人员更为清晰地了解患者需求,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护理计划,从而增加患者用药依从性及执行计划能力,有助于患者进行自我管理。基于信息干预、动机干预对患者病情、心理状态、行为习惯有清晰的认知,通过评估结果针对性制定具体计划,一方面通过行为干预可增强患者治疗依从性,直接影响治疗结局;另一方面,因前期患者对疾病有全面的认知,可规避不良行为,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与对患者远期预后也有积极作用[5]。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对心衰患者进行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试验组疾病管理能力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20.05),提示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指导下护理可有效提升心衰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表3 显示,护理后,试验组SF-36 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20.05),与陈丽萍等[6]研究结论具有相似性,提示这一护理模式可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基于信息-动机-行为技巧理论指导护理可有效改善心衰患者自我疾病管理能力,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