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全面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对心理情绪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4-07-29

林青山 黄风莺 许俊富

(莆田市第一医院,福建莆田351100)

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高的并发症和致死率,治疗过程中需辅以科学的护理模式,才能有效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继而提升护理质量。目前,临床中以常规护理和全面护理为主要护理模式,但常规护理因护理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护理措施,故临床护理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全面护理已成为当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所采用的医学护理技术[1],该护理模式可是护理过程、内容更加全面细致[2],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时间则2019 年2-9 月,共80 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标准为:(1)病情诊断明确,无漏诊、误诊情况;(2)患者及其家属(主要是直系亲属)对本次试验知情且自愿参与,参与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将入院病号进行排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1.2 方 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护理,包括体征监测、生活护理以及其他基础性护理工作。

1.2.2 观察组 行全面护理,立足急性心肌梗死治疗过程将护理过程分为个性化护理以及康复护理,施以针对性较强的护理措施:

(1)个性化护理:在心理疏导方面,护理人员应给予科学心理疏导,安慰其激动情绪,告知其疾病已得到控制,从而消除其心理压力;在疼痛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应对疼痛进行评估,轻微疼痛可采用注意力转移法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剧烈疼痛则遵医嘱给予患者吗啡或哌替啶尽快止痛;在知识宣教方面,待患者病情平稳后护理人员需进行知识宣教,患者家属也需旁听,评估患者的学历、知识水平后选择合适方式讲解知识,便于患者理解和接受。(2)康复护理:床上翻身和关节运动:床头抬高20°左右,协助患者进行上下肢关节运动,协助患者翻身并引导其进行自主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取坐位,指导患者连续呼气、吸气,锻炼连续呼吸能力;行走训练:指导患者下床,从床边原地踏步到靠墙边慢走,后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增加训练次数和步行距离;生活自理能力训练:指导患者自主完成洗脸、刷牙、漱口、进食,协助患者大小便,鼓励做力所能及的事。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统计出现急性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例数,计算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血管闭塞例数+血管狭窄例数+肾功能损害例数)/总例数×100%。(2)统计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采用SAS、SDS 评价量表,满分均为100分,分值与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表现呈现正比关系。(3)统计护理前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其肢体活动、社会支持、心理活动、精神表现是其生活质量水平的集中反映指标,故医院以上述指标为核心制作了《生活质量评价表》,满分100 分的前提下,各项指标分值范围0-25 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4)统计护理前后患者的心功能,包括LVEF 以及心率两个指标,LVEF 为左心室射血分数,越高表示心功能越强,心率为每分钟心跳次数,心率降低则表示患者的心脏负荷降低。

1.4 统计学处理

文中计数资料以n(%)形式描述,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形式描述,行t检验,资料用SPSS20.0软件处理,P<0.05 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照组:40 例患者,男女比例 1:1,年龄 41-76岁,平均(53.56±7.41)岁。观察组:40 例患者,男女比例 1:1,年龄 40-70 岁,平均(53.53±7.39)岁。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血管闭塞、血管狭窄、肾功能损害发生率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2.3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比较

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心理活动优于对照组,不良情绪反应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不良情绪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n)SAS 评分 SDS 评分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0 40护理前72.33±5.12 71.89±5.13 0.384 0.702护理后31.18±2.56 49.33±4.18 23.419<0.001护理前70.16±8.34 70.33±8.29 0.091 0.9274护理后34.12±2.67 57.18±8.17 16.968<0.001

2.4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身心状态均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表现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分)

组别 例数(n) 肢体活动 社会支持 心理活动 精神表现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0 40护理前12.72±1.19 12.56±1.41 0.549 0.585护理后22.26±1.27 20.18±0.31 10.063<0.001护理前15.28±1.08 15.44±1.18 0.633 0.5288护理后20.46±3.18 17.18±2.17 5.388 0.0000护理前14.72±1.19 14.56±2.41 0.377 0.7076护理后20.16±2.31 17.75±2.49 4.488<0.001护理前13.65±1.13 13.66±1.09 0.040 0.968护理后19.24±2.19 16.54±1.18 6.864<0.001

2.5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护理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LVEF 指标均提升且心率指标均降低,比较发现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表4 两组护理前后心功能指标水平对比()

组别 例数(n)LVEF(%) 心率(次/min)观察组对照组t 值P 值40 40护理前36.72±5.19 36.56±5.41 0.135 0.893护理后42.26±4.27 38.18±5.31 3.787<0.001护理前93.28±7.08 93.44±6.18 0.108 0.915护理后67.46±6.18 82.18±6.17 10.661<0.001

3 讨 论

关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工作的研究至今仍是医学界的主要课题[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仅需要精心的治疗,还需要接受科学有效的医学护理[4]。全面护理即由专业护理团队制定科学的护理方案,立足个性化护理以及康复护理全面提升护理效果[5]。具体来说:个性化护理主要针对治疗过程进行科学护理,心理疏导可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疼痛护理可缓解患者疼痛感,知识宣教可提高患者治疗信心。联合应用方式可使患者心功能恢复情况更高,心理情绪更加稳定,保证了临床护理干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6]。康复护理主要针对治疗后期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通过床上翻身和关节运动、呼吸训练、行走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训练等措施进一步促进身体恢复[7]。

通过上述结果可以看到,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理情绪、生活质量水平以及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这说明全面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效果非常好,故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给予全面护理从而提升护理质量[8]。综上所述,全面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情绪,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使用[9-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