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官艳芳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福建 福州350000)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多发于40 岁以上成年人,患者主要表现为胸痛、乏力、呼吸困难等,病情严重者还可出现心力衰竭、休克等,需尽早进行有效治疗[1]。伴随医疗技术的发展与提升,冠心病临床治疗效果获得明显改善,大部分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均可取得良好疗效[2]。但因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要求患者在居家期间继续进行药物治疗,加之出院后无医护人员给予其一定指导、监督,常会因自身不良行为影响,造成疾病反复发作,恶化加重[3]。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指为出院患者提供连续、延伸护理服务,以期减少患者非计划再住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通过对冠心病患者提供门诊心血管护理,可有效保障冠心病患者康复效果。本次研究筛选本院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展开分析,观察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实施效果与价值,现报道如下。
以我院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冠心病患者进行研究分析,按护理干预措施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均n=50)。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对冠心病的诊断标准;(2)病历、检查等信息完整;(3)本人与家属事先知晓研究内容、目的,同意加入;(4)思维正常,认知清晰,具备一定交流、配合能力。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2)先天性重要脏器组织功能障碍;(3)认知、语言、精神以及智力障碍等,不能合作;(4)因病情加重等中途脱落、退出观察。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开展。
1.2.1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当患者能够出院时,全面评估其恢复情况,以口头宣教方式对其及家属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如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以及适当锻炼等,同时按照恢复情况叮嘱定期复诊,如急性期患者住院治疗出院后告知2 周至1 个月复诊,病情稳定、恢复良好患者,叮嘱6 个月复诊1 次,若出现病情变化,及时到医院就诊。
1.2.2 观察组采纳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如下:
(1)制定护理保障卡。患者出院前,安排专业护理人员为患者制定护理保障卡,保障卡内容涉及家庭住址、联系方式等个人基本信息,同时还应记录患者血压、心功能等相关生理指标。对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予以正确评估,基于实际情况,制定相应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计划。于患者出院前,建立微信交流群,邀请患者及主要照护者加入群聊。
(2)线上随访。当患者出院后,每天早上8 点半至9 点半之间,通过冠心病患者微信交流群推送疾病相关知识,如疾病诱因有哪些?预防措施有哪些?如何进行有效心肺功能训练等。同时,要求患者将每日服药情况、康复运动情况发送至群内,便于医护人员能够动态化了解患者病情控制、恢复情况,并随时解决患者存在问题。
(3)电话随访。结合患者、门诊护士排班情况,每周选择一天实施电话随访,于电话过程中详细询问患者有无症状加重等情况,并将掌握信息记录至护理保障卡,若病情控制与恢复良好,给予表扬和肯定,如果病情控制、恢复不理想,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引导,并找出影响因素进行纠正和指导。饮食方面,叮嘱应低盐、低脂饮食,遵循少食多餐原则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防止血小板聚集,忌浓茶、咖啡,以防过度兴奋造成心跳加快。运动方面,叮嘱结合自身耐受性,适当进行活动,并逐渐增加活动量,长期坚持,改善心功能。
(4)组织交流会。在医院或社区定期组织患者交流会,频次为1 次/月,让患者之间进行交流,并邀请恢复良好患者分享心得、经验,树立与提升其他患者战胜疾病信心。
1.3.1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栓塞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
1.3.2 心功能指标比较:于干预前、干预后,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水平。
1.3.3 生活质量比较:于干预前、干预后,使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问卷(SAQ)评价,包括身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频率以及满意度和疾病认知,共5 个维度,评分高示生活质量好[5]。
使用SPSS 24.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内、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身体质量指数和心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栓塞以及心力衰竭等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4.00%)明显较对照组(16.00%)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n(%)]
干预前,两组LVEF、LVESd、LVEDd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LVEF 较对照组更高,LVESd、LVEDd 均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干预前48.72±6.25 48.81±6.22 0.072 0.943干预后53.54±7.11 57.95±9.03 2.713 0.008干预前62.15±8.94 61.96±9.12 0.105 0.916干预后51.32±6.11 47.83±5.53 2.995 0.004干预前59.59±6.78 59.64±6.54 0.037 0.970干预后52.73±4.15 49.85±3.06 3.950 0.000 LVEF(%)LVESd(mm) LVEDd(mm)
干预前,两组SAQ 问卷5 个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Q 问卷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表4 两组生活质量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 值P 值例数(n)50 50干预前61.81±3.53 61.28±3.99 0.703 0.483干预后65.58±4.17 68.72±5.45 3.236 0.002干预前72.02±3.99 72.85±3.27 1.138 0.258干预后84.77±4.63 88.05±5.69 3.162 0.002干预前42.92±3.12 42.05±3.74 1.263 0.210干预后52.49±4.23 55.78±5.55 3.334 0.001干预前53.78±3.02 53.05±3.63 1.093 0.277干预后59.11±4.52 62.39±5.68 3.195 0.002干预前48.78±3.12 48.65±3.09 0.209 0.835干预后54.66±4.79 58.98±5.32 4.267 0.000身体活动受限程度 心绞痛稳定状态 心绞痛发作频率 满意度 疾病认知
冠心病涉及病因较多,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因素以及不良生活习惯和情绪等,同时饱餐、吸烟、酗酒以及重体力活动等也有可能诱发冠心病[6]。数据统计显示,近几年冠心病发病率在不断大幅上升,患病群体年龄也越来越小[7]。长期临床实践表明,针对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在医院规范治疗期间,疾病症状可在短时间缓解,病情也可得到良好控制[8]。但相关调查发现,冠心病患者出院后主动复诊率仅在16.0%左右,这也是造成患者再住院的重要原因,不仅会增加家庭经济负担,也会造成严重社会负担[9-10]。因此,院外持续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心脑血管事件总发生率明显较对照组更低(P<0.05),刘子硕[11]等人研究显示,对冠心病出院患者实施心血管护理门诊,在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与本文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其本质为院外护理延伸,当患者回归家庭,继续为其提供持续性随访与指导,可以确保其受到连续有效照护,从而有效规避、控制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因素,降低总发生率[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LVEF 较对照组更高,LVESd、LVEDd 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表明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可明显改善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分析原因为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受用药、饮食以及个人行为等因素影响较大,通过为患者提供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如线上随访、电随访以及组织交流会等形式,基于患者变化需求,实施一系列个性化的护理措施,保持持续医疗服务关系,不仅可以及时纠正影响心功能的不良因素,也可促使其通过康复锻炼等提升心功能[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SAQ 问卷各维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0.05),表明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具有良好作用。分析原因为采取一系列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更好维持疾病的稳定,并能够在患者需要的第一时间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满足其一切合理健康照顾需求,进而使得其生活质量得以提升[14]。
综上,在冠心病患者中施以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脑栓塞等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提升患者心功能指标、生活质量,因此,门诊心血管护理干预可作为推荐在冠心病患者中推广、应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