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王 辉
(福建省立医院北院·福建省老年医院,福建 福州350003)
因人口老龄化、器质性心脏疾病发生率上升,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呈快速上升趋势[1]。控制心率是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康复的关键,许多患者对有氧运动比较抗拒。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有进行康复训练的条件,部分对象甚至可以从亚极量运动中获益。本文采用对照研究,评价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效果。选择2018 年4-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 例入组,评价疗效。
研究期间选用的观察样本为2018 年4-10月,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入组。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2)病情稳定,心功能分级Ⅱ-Ⅲ级;(3)稳定时间超过8 周;(4)冠脉硬化性心脏病;(5)无并发症;(6)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与纳入标准不符者;(2)高血压未得到有效控制者;(3)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器官衰竭(如慢性呼吸衰竭);(4)有严重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如熬夜)。退出标准:(1)研究期间出现心血管事件者;(2)主动退出者;(3)病情不稳定。
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60 例,研究期间采用的分组依据为患者的入院顺序。对照组30 例,其中男22 例、女8 例,年龄(58.4±8.5)岁。确诊慢性心力衰竭时间(2.7±1.4)年。观察组30 例,其中男21例、女9 例,年龄(59.1±8.4)岁。确诊慢性心力衰竭时间(2.6±1.2)年。两组研究样本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根据心力衰竭患者用药指南开展药物治疗,做好心律控制,治疗期间使用的药物以二级预防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β 受体阻抗剂、他汀类药物等)为主。同时安排抗阻训练,功率单车,Brog评分11-13 分,目标心率为(最大心率-静息心率)×60%+静息心率,踏车功率的决定因素为运动心肺试验中无氧阈值时的METS 值,功率单车治疗的治疗频率为每周2-3 次,护理人员在训练前5min 指导患者开展啊热身训练,治疗的实施时间为10min,治疗方案每1 个月调整1 次,时间控制在60min 以内,持续6 个月。观察组:采用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负荷时吸氧量为最大吸氧量的75%,MET 值为8,心率150~165 次/分(20~29 岁),训练时间、频次与对照组同,持续6 个月。
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的静息心率(HR)、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左室射血分数(EF)、心输出血量(CO)、二尖瓣口血流流率频率(E/A)、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负荷、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WOHQOL-100)量表评分。
采用SPSS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与配对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判定依据为P<0.05。
观察组5 名患者退出,对照组4 名患者退出。治疗后,同治疗前相比,观察组的HR、BNP、缺血总负荷相对较低,EF、CO、WOHQOL-100 相对较高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HR、BNP、缺血总负荷低于对照组,EF、CO、WOHQOL-100 差值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实验室指标、量表指标水平对比[n(%)]
既有研究报道认为,高强度的抗阻、有氧训练慢性心力衰竭的对象的治疗工作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开展高强度抗组训练,可以让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慢性心力衰竭对象进行抗阻训练不得超过标准心肺运动试验无氧阈的水平,以避免心室重构的出现。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观察组对象都是因为无法坚持而退出,未见心血管事件。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因检查诊断不够完全,部分可能存在特殊情况,如出现呛咳,训练过程中,也不排除准备不足低血糖等原因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可能,需要加强安全监督、术前热身活动管理、术中心率检测[2]。
本次研究显示,相较于对照组采用中等强度抗阻训练,观察组对象使用亚极量运动功率自行车下肢训练,结果显示获益更为明显。治疗后,观察组HR、BNP、缺血总负荷低于治疗前与对照组,EF、CO、WOHQOL-100 高于治疗前与对照组(P<0.05),提示亚极量运动功率自行车下肢训练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控制心率、减轻心肌损伤。HR 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大量研究显示其与慢性心力衰竭对象是心血管事件、生存时间有关,在60-100 次/min 范围内,心率越高,预后越差,心率更有效的控制,患者的预后更为理想[3]。WOHQOL-100 反映生活质量,这也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开展疾病管理的核心目标。运动训练不仅可以通过增强体能、减轻症状,从而提升患者活动能力、减轻心脏负担,还可以通过间接增强患者的运动信心,同时在运动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愉悦感受。高强度的训练本身可以增强患者的活动信心,避免长期少运动导致的肌力下降,少运动带来的代谢紊乱等问题[4]。
几乎所有的医师都认为慢性稳定性心力衰竭的对象,进行有氧运动训练、抗阻训练确有疗效,但是对于训练强度的选择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下肢亚极量运动更接近负荷运动量,此时氧供应、需求的失衡倾向相对较高,心脏负荷也已经达到允许的最高强度的临界值。在患者心脏负荷处于临界值的情况下,此时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的变化,会让心肌细胞对缺血环境的预适应能力有所强化,也可以有效提升心肌细胞缺血阈值、摄氧能力[5]。在正常情况下,心率与运动负荷的增加基本呈线性关系,心率上升,运动负荷的上升,在有氧训练时心率监测难度较大,患者可能存在氧气供需不平衡。而抗阻运动心率波动相对较少,在运动前需要教会患者呼吸动作,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避免运动过程中出现Valsalva 动作。相较于有氧活动,抗阻训练心率较低、心肌灌注压力高,因此可使心肌细胞氧的供需达到最佳平衡状态,可以更好的锻炼心脏功能,同时安全可靠。若患者自觉亚极量运动、有氧运动存在不适,也可以先进行抗阻训练,而后逐渐增加有氧训练的强度[6]。
对于训练的持续时间选择,一般认为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早期10min 是安全的,也可以帮助患者掌握训练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健康教育、疾病管理指导,以增强患者的自觉性、积极性,为社区康复奠定基础。
功率自行车下肢亚极量运动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康复影响较大,相较于中等强度,其改善心功能效果更好,有助于控制心率,减轻心肌损伤,但是有氧训练的脱离率较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