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与护理研究进展

时间:2024-07-29

廖丽芬

(泉州市安溪县中医院,福建泉州362400)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由心肌梗死、心肌病等因素所导致。发病后,患者可见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因疾病病程长,且发作率高,患者治疗期间心理及生理痛苦往往较大,睡眠障碍严重,对病情的康复不利。为改善睡眠状况,本文对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现有综述如下:

1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1.1 心理及环境因素

心理状态欠佳、环境质量差,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1)心理状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身心痛苦较大。长此以往,易导致焦虑与抑郁情绪产生。因此,患者的睡眠质量通常较低,睡眠障碍发生率高。(2)环境质量:病房灯光过于明亮、环境过于嘈杂、卫生情况差,同样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睡眠状况造成影响。此外,如患者床单未及时更换,或舒适度低,同样可增加睡眠障碍发生的风险。可见,为降低睡眠障碍发生率,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严格落实环境护理较为重要。

1.2 家庭及生活因素

除心理及环境因素外,患者的家庭状况、生活情况,同样为诱发睡眠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1)家庭状况:临床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不支持,易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丧失治疗信心,产生抑郁、恐惧、焦虑、绝望等负面情绪,导致睡眠质量下降。(2)生活情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患者机体免疫力低,合并疾病多,自我护理能力差,生活质量低下。日常生活中,如护理人员未能加强对患者的生活干预,极易增加患者生活的困难度,增加负面情绪及睡眠障碍发生的风险。由此可见,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庭及生活干预,同样可达到减轻睡眠障碍的目的。

1.3 健康知识匮乏

受年龄、受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部分患者健康知识匮乏,难以认识到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性。因此,患者通常无自主调节意识,睡眠障碍发生的风险较高。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与护理内容欠完善、健康教育不足有关。有学者在研究中,以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样本,对埋藏式三腔起搏器置入同步化治疗睡眠障碍的效果进行了观察[1]。结果显示,给予埋藏式三腔起搏器置入同步化治疗的患者,睡眠质量评分更高。治疗的同时接受健康教育者,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进一步降低。通过对该学者研究结果的观察发现,健康知识匮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状况的影响不容忽视。

2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的护理方法

2.1 心理干预

为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睡眠质量,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干预是关键。心理护理方法如下:(1)音乐疗法:如患者允许,护理人员可为其播放轻音乐,辅助调整心态,减轻焦虑、抑郁及恐惧情绪,促进睡眠,减轻睡眠障碍[2]。(2)芳香疗法:夜间,护理人员可将玫瑰、柑橘精油置于患者的枕下,利用芳香疗法,使患者身心放松,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3)放松疗法:护理人员可指导患者平躺,自脚部至头部,感受肌肉自紧张至放松的感觉,逐渐放松肢体,使患者能够快速入睡。(4)鼓励与安慰: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积极对患者进行鼓励与安慰。当病情有所缓解时,护理人员需及时告知患者该消息,增强其治疗信心,减轻负面情绪,减轻睡眠障碍[3]。

2.2 环境干预

提高环境质量,同样可达到减轻睡眠障碍的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环境干预的方法如下:(1)灯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所处的病房,日间应保持光线充足[4]。夜间,护理人员需及时为患者关灯。如必须开灯,则应将灯光调暗,并于患者的床边设置屏风,适当遮挡灯光,为患者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2)安静:为避免环境过于嘈杂,护理人员于夜间进行护理操作时,动作应保持轻柔,音量应尽量压低,避免影响患者的睡眠。此外,护理人员还可将“请保持安静”的警示牌置入走廊内,提醒其他患者及家属保持安静。(3)卫生情况:护理人员需每日打扫病房,保持地面及物品清洁。患者的床单需每日更换,应保持干燥、柔软、清洁,以提高其舒适度,改善睡眠。

2.3 家庭干预

家庭成员的支持,有助于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其睡眠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价值。家庭干预的方法如下:(1)家庭教育: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家属的健康教育,使家属认识到家庭护理的重要性,纠正家属的错误意识,增强其护理能力,为患者睡眠障碍的减轻奠定基础[5]。(2)关怀: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家属,应给予患者充分的关怀,使其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增强其治疗信心,提高睡眠质量。(3)家庭干预:患者的家属应延长陪伴患者时间,不断询问患者有无护理需求。夜间,当患者存在如厕等需求时,家属应及时给予辅助,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提高护理效率,使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得以排除。

2.4 生活干预

提高患者生活的便利性,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睡眠障碍问题的解决,同样具有积极意义。生活干预方法如下:(1)饮食:护理人员应为患者制定科学的饮食方案,根据患者的合并疾病情况,调整各类食物的比例,预防营养不良,降低便秘发生率,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康复,改善睡眠质量。(2)运动:临床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有助于减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睡眠质量[6]。如患者病情允许,护理人员可带领患者练习太极拳,为睡眠质量的改善,以及睡眠障碍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

2.5 健康教育

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增强其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护理依从性,改善睡眠状况。健康教育应根据患者的文化水平而展开,针对文化水平高者,可为其发放健康宣传手册,嘱患者按手册要求自行调整睡眠。针对文化水平低者,护理人员则应以直白、简单易懂的语言,解释睡眠障碍发生的原因,强调保持良好睡眠的重要性,提高患者对睡眠问题的重视度。健康教育的内容,应以“饮食”、“运动”、“自我心理干预”为主。针对长期采用上述方法干预无效者,可考虑遵医嘱给予其安定等药物辅助睡眠,避免对疾病的治疗效果造成影响。

结 论

综上所述,负面情绪严重、环境质量差、家庭成员的不支持、生活便利性低、健康知识匮乏,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现睡眠障碍的主要原因。从心理、环境、家庭、生活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出发,实施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睡眠质量。未来,建议护理人员积极优化护理方案,丰富护理内容,为患者睡眠障碍问题的解决及其病情的康复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