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冠心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时间:2024-07-29

吴奕真 蔡震文

(泉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人民医院,福建泉州362000)

冠心病也称为缺血性心脏病,属于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主要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冠状动脉发生解剖结构的病理性改变以及冠状动脉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者闭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的一种心脏病,早期可表现为乏力、心悸、胸闷、胸痛,随着疾病恶化,以及血液黏滞度明显异常,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严重时还可危及生命安全[1]。目前常运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其能够扩张冠状动脉,激活纤溶,发挥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优势,在多种他汀类药物中,以阿托伐他汀效果最为显著,其能够有效抑制肝脏内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减少体内总胆固醇合成,达到一定降脂、稳定斑块的功效,但对患者心肌改善方面治疗效果欠佳,对此部分学者提议他汀联合缬沙坦治疗,其能够有效保护血管,抑制心肌重构、抑制血栓形成[2]。而为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次在治疗冠心病时,运用了不同治疗方案,如下文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面对100例冠心病患者时,还需采用奇偶数法分组,两组中各50例,人员均在2017年4月22日至2018年4月22日期间收治。入选标准:(1)患者符合冠心病各项诊断标准,且出现不同程度的乏力、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2)患者各项资料齐全,且资源加入本次实验。排除标准:(1)排除对本次实验药物过敏或使用禁忌证患者;(2)排除已接受其他同类药物或方法治疗患者;(3)排除因其他原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患者

观察组平均年龄(62.84±3.22)岁,平均病程(25.68±6.35)个月;性别:男性 29例,女性 21例;NYHA心功能分级:3例为IV级,12例为III级,13例为II级,22例为I级。对照组平均年龄(62.59±3.64)岁,平均病程(25.55±6.41)个月;性别:男性 28例,女性22例;NYHA心功能分级:2例为IV级,13例为III级,14例为II级,21例为I级。两组资料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浙江新东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273819;规格10mg)治疗,每日一次,每次口服20mg。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方式与对照组相同,缬沙坦(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规格:80mg)治疗方法:每日一次,每次口服80mg。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d。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S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A峰、心绞痛持续时间、心绞痛发作次数、总有效率、H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TG(甘油三酯)、TC(总胆固醇)。

显效[3]:T波转为直立或倒置变浅一半,ST段回升,幅度≥0.15mV,一周内心绞痛未发作;有效:心电图显示ST-T段有所改善,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次数减少;无效:心绞痛等症状无任何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在统计对比值差异时,需运用SPSS20.0软件,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 LVEF、LVESD、LVEDD、A 峰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 1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0 50 LVEF(%)58.46±2.36 55.29±2.51 3.5412<0.05 LVESD(mm)26.92±1.35 25.16±1.41 1.2415<0.05 LVEDD(mm)53.85±3.21 55.19±3.56 2.6814<0.05 A 峰(cm/s)67.89±3.62 75.72±2.33 12.3954<0.05

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如表2所示:

表2 两组患者绞痛改善情况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绞痛改善情况对比(±s)

组别 例数(n) 心绞痛持续时间(min/次) 心绞痛发作次数(次/周)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50 50治疗前7.89±2.61 7.58±2.51 0.3624>0.05治疗后3.15±1.39 5.29±1.41 2.4152<0.05治疗前5.48±1.62 5.22±1.58 0.4125>0.05治疗后1.30±0.22 2.85±0.61 1.3958<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如表3所示:

表3 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对比[n(%)]

观察组HDL-C、LDL-C、TG、TC 优于对照组(P<0.05)。如表4所示:

表4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s)

表4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对比(±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例数(n)50 50 HDL-C(mmol/L)1.89±0.57 1.12±0.22 1.1365<0.05 LDL-C(mmol/L)2.13±0.62 3.58±0.71 1.4258<0.05 TG(mmol/L)1.49±0.33 2.58±0.41 2.1369<0.05 TC(mmol/L)3.62±0.44 4.85±0.52 1.5247<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又称之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经数据统计,近年来冠心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早期可因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使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起心前区疼痛,随着疾病恶化,冠状动脉斑块逐渐增大,或者各种原因使稳定斑块变为不稳定斑块促使斑块破裂,均可引起冠脉管腔闭塞,危及生命安全,对此临床上还需加强药物治疗[4]。

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阿托伐他汀除了能有效降低胆固醇及低密度胆固醇外,还能够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粥样斑块纤维帽的破坏、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表达和活性、促进一氧化氮的释放、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从而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下调血管紧张素受体,调节神经内分泌;减少体内活性氧的生长。阿托伐他汀用于冠心病患者中,能够抑制心室重构,抑制炎性细胞因子激活和炎症反应,发挥抗氧化、稳定斑块、消退斑块、改善血流动力学作用,提高心功能等优势[5]。分析本次结果,观察组心功能和血脂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在阿托伐他汀基础上,联合运用缬沙坦治疗,更能够对血管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利于改善心功能。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能够抑制血管紧张素II的血管和心脏增殖反应,降低血管中层厚度和管腔比值;抑制醛固酮合成和血管收缩;减轻氧化应激反应[6],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管和心脏重塑。通过联合性治疗,能够进一步有效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改善血管内皮细胞舒张功能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另一方面可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抑制氧化应激,调节NO代谢,稳定血小板,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

总而言之,阿托伐他汀结合缬沙坦能够改善心功能,增加心输出量,减轻对血管结构损伤,用于冠心病患者中效果显著,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