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黄东芬 韦利元 韦振东
(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7000)
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的一种心脏病,心律失常是其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因导致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时可导致患者猝死[1]。因此准确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并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对防止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心电图检查是临床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但由于部分冠心病患者即使在冠状动脉发生病变后其静息时的血流量也可保持正常水平,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难以判断出是否发生心律失常[2],因此笔者研究了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诊断价值,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早期诊断冠心病患者的心律失常提供参考,现阐述如下:
将15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患者入院时间均为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男女比例为81:69,年龄 40-80 岁,年龄均值为(59.87±5.57)岁,体重指数 18.54-23.06kg/m2,体重指数均值为(21.87±0.54)kg/m2。入选标准:(1)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2)患者及其家属已了解、同意并愿意配合本次研究;(3)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1)合并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室肥厚或扩大、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传导阻滞者;(2)认知障碍、精神障碍等不能配合本次实验者;(3)近期服用过洋地黄、普萘洛尔等可影响心律药物者;(4)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对这150例患者均进行常规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检查方法为:在患者处于平卧位和安静状态下,利用常规心电监护仪:(型号MEMRS-200;北京麦迪克斯有限公司)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时让患者保持放松,平缓呼吸,心电图描记选择12导联,电压为1mV/10mm,移动速度为25mm/s,每个导联记录3个及以上完整的心动周期;动态心电图检查方法为:利用动态心电监护仪:(型号DMS 300一4A美国DMS公司)对患者进行检查,检查前先对患者各个体位的心电图情况进行记录,然后连续24h对患者的心电图进行采集和记录,记录后利用专业软件对心电图象进行分析,最后再由专业的医师进行纠正。
统计并比较这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通过两种检查方法在心肌缺血阳性、室性、房性早搏成对、室性、房性早搏二/三联律、短阵房速、房颤以及间歇性房室传导阻滞方面的检出率进行比较。心肌缺血阳性诊断标准为[4]:(1)J点后60-80msST段下移不低于1mm;(2)ST段持续改变不低于1分钟;(3)再次发作与前次发作间隔时间不低于1分钟。
动态心电图检查各结果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见表 1: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比较[n(%)] (n=150)
冠心病主要是由冠状动脉狭窄、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当患者心肌发生缺氧时,就可因结构重塑而影响心脏电传导,进而导致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而心律失常的发生又会引发或加重冠心病患者的心肌缺血情况,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可因导致患者发生心绞痛而猝死,并可导致冠心病患者并发心力衰竭[5]。因此,通过有效的检查方法来监测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缩短对患者的救治时间尤为重要。
心电图记录是目前临床上用于确诊心律失常的重要依据,以往临床上采用的都是体表心电图检查法,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便宜、无创等优点,但是体表心电图检查法也容易因冠心病患者早期心脏血流动力学无显著变化而在早期出现漏诊的情况,所以当体表心电图检查法检查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时,患者多已出现心肌梗死,此时病情处于较为严重的阶段,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动态心电图监测逐渐被应用于临床,由于该监测方法可以24h连续对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进行记录,所以有学者提出[6],该监测方法比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方法对心律失常的诊断准确性更高。为了验证这一说法,笔者对我院收治的15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动态心电图检查各结果检出率均高于常规心电图检查(P<0.05)。提示动态心电图检查法确实比常规心电图检查对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更高,考虑是因为体表心电图检查只能记录某一时间段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而动态心电图检查法可以进行连续监测和记录,对心律失常发作时以及患者自主神经对心电图变化的影响情况都能做到有效的监测,尤其是对于较为短暂的心律失常的监测来说,动态心电图比常规心电图明显更具优势。
综上所述,相较于常规心电图检查法,动态心电图连续监测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更高,更适合用于对冠心病患者的早期检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