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研究

时间:2024-07-29

林燕文

(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医院,福建福州350200)

急性缺血性中风(CIS),也称为脑梗塞,是现代社会中较重要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能够致使人群出现残疾、死亡。在对其进行临床治疗中,普遍是在梗死区的直接外源性干细胞替代治疗。从具体数据上来看,我国疾病发病率以及致残率要高于欧美国家,其原因可能由于我国治疗存在不规范性。各国在CIS治疗指南中推荐,4.50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具有较好效果,但是我国在患者在4.50小时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可能性很低,因此对其治疗效果有严重影响。本文以收治的53例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被纳入本研究,对其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到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53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4.5h接受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入选标准:①诊断结果与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指南相符[1];②头部CT检查,颅内未有出血现象,梗死灶范围在一侧大脑半球的33.33%之内;③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体征持续超过1小时,病情更加严重。排除标准:①具有颅内出血史;②具有严重功能障碍性疾病史;③有严重糖尿病史;④存在外伤证据,如骨折;⑤妊娠期;⑥无法配合治疗者。在选定的患者中,32名男性,21名女性;年龄在36-69岁,平均年龄(47.95±3.62)岁。神经功能缺损情况:15例轻度(4-6分),33例中度(7-15分),5例重度(16-25分)。

1.2 方法

对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4.5h患者行静脉内阿替普酶溶栓,具体方法如下:依据0.90mg/kg剂量注射阿替普酶冻干粉(德国Boehringer Ingelheim公司,规格:20、50mg),先以总剂量10%行外周静脉团注,1分钟后,剩余剂量用250ml质量分数为0.9%生理盐水稀释,行输液泵静脉持续滴注,时长为1h,最大剂量90mg。溶栓结束后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在24h内复查脑CT无出血现象后行每日200mg阿司匹林(注册证号:国药准字J20080078,分装企业: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口服,14d后改为100mg服用。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②观察磁共振血管成像,阻塞动脉血管开通及部分开通、完全闭塞。

1.4 统计学分析

建立Excel数据库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软件工具SPSS20.0,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方差表示且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并通过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

53例患者中33例(62.26%)为前循环缺血,发病因素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20例(60.61%)以及小动脉闭塞13例(39.39%),20例(37.74%)后循环缺血,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梗死14例(70.00%)以及小动脉闭塞6例(30.00%)。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具体见表1,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良好50例(94.34%),神经功能不良3例(5.66%),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χ2=70.173,P<0.05)。详见表 1。

表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比较(±s)

溶栓治疗前溶栓治疗后χ 2值P值神经功能良好7(1 3.2 1)3 8(7 1.7 0)神经功能不良4 6(8 6.7 9)1 5(3 9.4 7)3 7.1 1 0 0.0 0 0

2.2 脑血管再通情况

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阻塞动脉血管开通及部分开通35例,完全闭塞18例,与治疗前完全闭塞29 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5,P<0.05)。

3 讨论

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治疗中,血管再通是其中的关键,不然没有任何药物有特别好的效果。在美国卒中研究所实验中表明[2],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患者在后续随访中效果显著优于安慰剂组。实际上在应用静脉溶栓治疗中,会受到许多外界因素影响,如时间问题、患者血糖问题以及患者个体病情差异等[3]。在临床中,一些患者血管再通以及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无明显改善,但是对于经治疗后血管未再通患者行脑组织再灌注依然可以得到显著神经功能预后[4-5],因此本文对其进行研究,以提高患者预后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53例患者中33例(62.26%)为前循环缺血,20例(37.74%)后循环缺血。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治疗前患者神经功能良好13.21%少于治疗后71.70%,患者神经功能不良86.79%高于治疗后39.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3个月随访,神经功能良好50例(94.34%),神经功能不良3例(5.66%),与治疗前对比差异显著(χ2=70.173,P<0.05)。结果表明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4.5h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临床治疗中具有显著效果,它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情况,后经过随访发现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具有改善作用。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完全闭塞例数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5,P<0.05)。得到以上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溶栓治疗是在血管再通理论上开展的,其能够帮助患者闭塞的动脉血管实现重新开放的效果。而静脉溶栓后患者闭塞的动脉血流得到恢复,影像学表现为闭塞血管开通、血流通畅等[6]。但是闭塞动脉血管再通并不代表脑组织恢复供血,再通只是恢复供血的条件之一。再灌注才可以帮助患者缺血脑组织部分或者全部恢复供血。血管再通之后,缺血状态下的脑组织得到再灌注,因此脑组织坏死的结局得以避免,有效改善临床效果,使溶栓治疗得到应有的治疗效果。

总之,分析了急性缺血性中风后3~4.5h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3~4.5h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临床疗效判断中以动脉血管再通为指标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