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律失常伴发焦虑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效果观察

时间:2024-07-29

李晔蕾 陈 岭(上海黄浦区东南医院,上海200023)



心律失常伴发焦虑患者的心理干预与效果观察

李晔蕾陈岭
(上海黄浦区东南医院,上海200023)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心律失常伴焦虑患者的影响。方法对实验组54例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和心理干预,对对照组35例仅以常规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律失常和焦虑的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心律失常改善率达90.74%,对照组为68.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的焦虑评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心律失常伴焦虑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关键词】心律失常;焦虑;心理干预

心血管疾病中,心律失常是比较常见的类型之一,而其中以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最为常见,这类患者往往症状明显,近年来的一些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焦虑情绪是引发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诱因。黄宛的研究明确提出精神刺激等可以诱发心律失常[1],毛家亮等[2]统计研究指出有明显症状的单纯性早搏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症状。

为此我们在对临床症状明显的房早、室早患者应用焦虑自评量表 (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进行焦虑评估后,对伴有轻中度焦虑者进行包括综合心理治疗、适当药物治疗的心理干预,对比观察增加了心理干预对房早、室早合并焦虑患者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及心理测量标准

入选标准:①选择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年龄21~73岁,平均年龄(45± 10.5),心电图及 24h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phy,DCG)证明有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类型以房性、室性早搏为主,24小时早搏总量大于3000个;同时伴有心悸、胸闷等症状;胸片、心彩超、心肌酶谱等检查,除外器质性心脏病(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等),心功能正常。同时不存在其它严重或不稳定状态的躯体疾病。②由经培训的经治医师或责任护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调查,使用规范指导语,问题部分由患者自行填写或帮助读题、填写。对评分后SAS标准分在50-69分者作为入选对象。

1.2治疗方法

将符合上述条件的心脏早搏患者按照统计学研究方法随机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由经培训的经治医师或责任护士给予综合心理治疗措施,1周后观察临床症状,有改善者继续给予综合心理治疗措施,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加用黛力新药物干预治疗,观察2周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照组(30例)观察1周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者加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综合性心理治疗措施包括:(1)心理疏导。(2)松弛训练。(3)行为矫正。(4)健康宣教。(5)音乐治疗等方法。治疗时间:每次30-45分钟。疗程:每天1次,持续2周;第3周开始,每周1次,持续2周;第2-9个月每2周一次。治疗共进行9个月,于治疗第3、6、9月末各进行一次随访。本研究过程方案经本医院伦理委员会的讨论通过备案之后且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3疗效判断标准[3]

在治疗第3、6、9月末随访中询问患者临床症状,①复查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心律失常变化情况。心律失常改善情况分:显效,有效,无效,加重四级,心律失常基本消失或发作次数、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80%表示显效;相应地,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50%基或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减少<80%%表示有效;心律失常发作次数减少<50%或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无改善表示无效;心律失常次数增多,持续时间更长表示加重。②采用SAS自评量表评定焦虑程度,以比较治疗前与治疗9月后的SAS分数作为主要疗效指标。

1.4统计学分析

对临床症状改变、SAS评分以及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应用SSPS11.1管理分析数据。根据不同资料性质,对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验组疗效好于对照组,两者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两组治疗前后SAS分值的变化,详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改善情况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分值的变化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分值的变化

组别对照组实验组P值例数(n)35 54治疗前57.3±4.4 56.0±5.2 >0.05治疗后44.2±5.8 54.2±4.5 <0.01

3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焦虑抑郁烦躁等症状可引起明显胸闷、心悸等心血管症状,这常常与心脏早搏引起的症状相混淆而被忽视[4-5]。上述精神症状长期出现心血管疾病患者有较严重的影响,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肾素分泌增多;微血管灌注降低;同时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硬化。此类患者往往拒绝改良日常生活习惯,不论是情绪还是症状均进一步加重,导致恶性循环,导致更大可能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5]。

综合心理干预治疗能使患者重新认识疾病,通过调动患者心理因素中的积极的方面,帮助患者找回信心,通过一系列方式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使患者心态更加平和,心肌耗能耗氧显著降低,从而改善心肌血供,并抑制交感活性,使心律失常的发生明显减少;也能起到心理支持的作用,使患者对医生更为信赖,从而提高治疗的依从性[6]。结合表1中,实验组有效率达90.74%,说明对心律失常伴焦虑患者应用心理干预,可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黄宛.临床心电图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259-260.

[2]毛家亮,鲍正宇,李春波,等.心律失常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鉴别及治疗研究[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6,12(6):457.

[3]朱继贤.心律失常合并焦虑症的心理干预与效果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25-4825

[3]Coeytaux RR,Rusk in JN.Psych iatric d isord ers in m ed ical outpat ien ts comp la-in ing of pa lp itations[J].J Gen Intern M ed,1994,9(6):306.

[4]Lok NS,Lau CP.Prevalence of palp itations,card iac arrhythm ias and their associated risk factors in am bu lan t elderly[J].Int JCard-i o,l 1996,54(3):231.

[5]张芳蓉,蒋艳荣,倪雅兰等.心律失常伴焦虑抑郁障碍患者的护理干预[J].现代临床医学,2013,39(06):453-454.

[6]计秀玲.伴发抑郁、焦虑的心律失常患者睡眠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2):130-13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