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在治疗中的临床护理分析

时间:2024-07-29

许春鸿 黄清姐

(1、厦门市儿童医院,福建 厦门361006;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1)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引发的小儿心肌急性或者慢性临床症状,多数患儿均表现为肠道及上呼吸道感染,其中肠道感染病毒多数属于微小核糖核酸病毒,除此之外麻疹、肝炎巨噬细胞病毒和乙型脑炎等也可能引发患儿发生心肌炎。然而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大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均是由于患儿感染柯萨奇病毒以及埃可病毒所引发。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其临床症状表现具有异变性和多样性等特征,因此患儿治疗难度较高[1]。在治疗过程中通过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临床疗效,本次研究将分析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过程中的有效护理配合方式及其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7年4月至2018年9月诊治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20例作为此次的研究样本,以随机数字法分组,并依次分别纳入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资料:10例,男6例,女性4例;年龄范围9个月~11岁,平均(4.6±0.3)岁。对照组:共计10例,男7例,女性 3例;年龄范围 7个月~12岁,平均(4.5±0.4)岁。两组观察对象在一般线性资料对比中均衡度高,有可比性(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护理,主要包括患儿的基础护理操作以及环境护理等,而观察组患儿则采取全面临床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病情观察:患儿治疗期间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其相关临床症状,诸如患儿的发热、乏力以及胸闷胸痛等症状。除此之外,针对存在心律失常患儿需要对患儿采取持续性心电监护,还需加强对患儿精神状态和生命体征的密切观察,如若发现患儿存在异常情况,诸如其四肢末梢发凉、呼吸困难,躁动不安或面色苍白等,则应立即上报临床医生给予治疗。急性心肌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内需要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直到患儿退热后3~4周左右,待患儿的心脏扩大至正常状态之后方可进行适量的立创活动。患儿恢复期内同样需要继续加强活动限制,待病情彻底平稳之后方可继续增加活动量,因此在护理期间需要重点加强对患儿的巡视以及监督,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做好患儿的看护工作。

(2)休息指导: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缓解心脏负荷对于患儿治疗和康复的重要作用,使患儿及家长能够明确过度体力活动将增加心脏负荷,对于患儿心肌恢复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指导患儿保持绝对的卧床休息,特别是在急性发作期无论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轻或重都需要卧床休息。针对合并心脏扩大以及心力衰竭者更应指导其保持绝对卧床休息。然而由于患儿年龄相对较小,且天性好动,因此无法长时间的保持安静,这就需要护理人员与家属进行配合,可以通过讲故事、播放电视或听广播等方式促使患儿能够保持安静,确保患儿能够得到充分良好的休息。

(3)用药护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容易合并心律失常、气促和胸闷等症状,因此需要给予患儿供氧,在患儿服用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时需要特别注意患儿服药后的不良反应,针对存在焦躁不安患儿需要给予患儿安慰和安抚,可在必要情况下应用镇静剂确保患儿保持镇定。同时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应加强对输液速度的有效控制,防止发生心力衰竭。

(4)饮食护理:此类患儿需要保持长期卧床休息,因此患儿胃肠道蠕动相对较为缓慢,其消化功能有所降低,因而在患儿饮食中应注意营养的科学搭配,指导患儿多食用易消化和低脂肪类食物,可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苹果或西红柿,同时坚持少量多餐原则,确保患儿大便畅通,可给予患儿香蕉等能够润肠类食物。若患儿存在心功能不全则应控制患儿水分和食盐等收入量。

(5)心理护理:患儿患病后由于病痛折磨容易出现焦躁不安的情绪。除此之外患儿家长由于担心疾病对患儿身体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容易出现恐惧、焦躁不安等心理。家长的负面情绪也将影响患儿,这对于患儿的治疗和预后将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患儿与家长的心理护理和疏导,加强同患儿及家长的沟通和交流,耐心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病毒性心肌炎经过规范化的治疗和护理能够治愈,以提升患儿及家长的自信心,确保能够在治疗过程中保持平和心态,并积极配合相关医护工作。

1.3 评价指标

(1)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护理效果进行评估,分为显效:患儿相关临床症状均完全消失,且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均完全恢复到正常范围;有效:经治疗和护理患儿相关临床症状均得以显著好转甚至消失,且心电图与心肌酶谱均得以显著改善;无效:患儿相关临床症状未改善,且心电图检查结果以及心肌酶谱并未好转。(2)参照SF-36生活质量评估量表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生活功能三个维度,满分均为100,分值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水平越高。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比照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干预总有效率是100.00%,较对照组的80.00%具有显著优势,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 1。

2.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照

两组患儿护理前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较低(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效果均较对照组更优,且两组对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详见表 2。

表1 两组患儿护理干预效果比照[n(%)]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照(±s)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照(±s)

组别例数(n)躯体功能 心理功能 生活功能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1 0 1 0护理前6 2.3 1±4.2 6 6 3.0 6±3.9 5 0.3 0 6 0.1 0 6护理后8 9.1 9±6.4 7 7 2.4 9±6.5 2 4.9 2 8 0.0 0 0护理前6 4.5 8±7.1 6 6 5.1 9±7.1 4 0.6 3 4 0.0 5 4护理后9 0.3 5±6.4 8 8 2.6 2±4.7 5 5.6 2 7 0.0 0 0护理前6 4.5 8±6.2 3 6 3.2 7±5.6 2 0.3 6 4 0.1 0 3护理后9 1.1 6±4.5 7 8 2.3 3±6.4 2 4.1 1 6 0.0 0 0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也是儿科中较为常见的临床疾病,在患儿治疗过程中通过配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儿尽早康复[2]。本次研究中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观察组患儿采取了全面护理干预,着重加强患儿的病情巡视、休息指导、用药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较对照组显著更高,同时该组患儿护理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这提示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儿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同时能够显著改善患儿生活质量水平。这对于提升整体医护服务水平也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分析原因主要在于通过采取全面护理干预有助于结合患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病毒性心肌炎疾病的特点给予患儿更具针对性的全面护理干预,通过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儿及家长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可促进其提高康复治疗信心[3-4],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家长依从性。通过给予患儿休息指导,有助于患儿保持良好的卧床休息,可缓解其心脏负荷,这对于改善患儿病情以及提升疗效具有促进作用[5]。通过加强患儿的病情观察与巡视有助于加强对患儿的监测,能够在发现异常情况时尽早上报临床医生给予患儿治疗干预,有助于提高患儿治疗过程中的安全性。而通过采取饮食护理有助于改善患儿的营养状况和身体机,能为患儿提供更加科学和全面的饮食指导,有利于促进患儿病情康复[6-7]。因此在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过程中采取全面护理干预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病毒性心肌炎患儿采取科学的临床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患儿康复并改善其生活质量水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