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时间:2024-07-29

朱韶燕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

朱韶燕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目的 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情况。结果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治疗体会

现阶段,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疾病患者比较常见的症状,严重的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以及心室颤动,可以引发患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从而加重患者的心肌缺血,增加心力衰竭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导致患者出现心脏性猝死的关键性原因[1]。因此,需要及时诊断,并采取科学措施进行治疗,确保患者病情的好转。为了探讨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临床特征及治疗体会,本文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3年6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8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临床症状观察诊断以及心电图检查之后,确诊为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肺水肿、出现心悸以及头晕等症状。所有患者都排除受到感染、出现严重脏器功能异常、肿瘤以及严重精神性疾病,且都能积极配合医院医生的治疗,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40例,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1-79岁,平均(49.5±5.4)岁。对照组40例,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42-80岁,平均(50.6±5.7)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临床特征

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且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中,老年人的病情比非老年人的病情更加严重。心律失常的类型主要包括患者出现心房纤颤、患者出现左侧或者右侧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患者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出现室性早搏、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以及患者出现心室颤动。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心律失常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胺碘酮治疗,具体治疗方法为:给予对照组患者吸氧治疗、限制饮食中盐分的实际摄入量,对患者静脉注射能够补充钾元素以及镁元素的门冬氨酸钾镁注射药物以及葡萄糖溶液的混合液。剂量为门冬氨酸钾镁注射药物10ml,浓度为百分之五的葡萄糖溶液250ml。给予患者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比如西地兰药物0.25-0.5mg,每天口服一次,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比如盐酸贝那普利片10mg,每天口服一次。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患者胺碘酮注射液150mg,在稀释之后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间控制在20-30min。然后再泵入胺碘酮药物1mg/min,六个小时之后微量泵入胺碘酮药物0.5mg/min。静脉滴注治疗两天到三天之后,改为口服,每天一片,每天三次,观察治疗有效率。

1.4 观察项目和指标

(1)临床效果: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疗效判定标准[2]如下:显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消失或者得到显著改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期前收缩减少情况大于等于90%;有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得到好转,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期前收缩减少情况大于等于50%;无效为患者的心律失常症状没有变化,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期前收缩减少情况小于50%。(2)详细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总数与患者左室射血的实际分数变化,并做好记录与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80.0%;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

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以及对照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都出现明显好转,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总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的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s)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例数40 40治疗阶段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患者室性早搏情况(个/d)2852±451 959±138 2799±498 2204±431患者左室射血分数(%)37.8±8.2 53.6±6.2 37.5±8.2 43.5±6.5

3 讨论

近年来,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心律失常并发症不断增多,而且由于老年人合并的疾病相对较多,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生频率正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长[2]。心血管内科中,高血压是心律失常的比较常见病因,机制分析如下:高血压患者的室壁出现增厚现象,患者的左室逐渐顺应性下降且患者左室的舒张压不断增加,患者的左心房压力也在增加,导致患者左心房增大,最终形成患者心脏重构。此外,高血压患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度较高,患者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出现增加现象,导致高血压患者非常容易出现心律失常。LVEF的下降也是心血管内科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的重要因素之一,相关研究结果显示LVEF的下降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有着相对明显的负相关关系[3]。当LVEF小于百分之四十五的时候,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的实际发生率将会明显增加。主要是因为心血管疾病使患者的心肌肥厚、心肌坏死、心肌缺血以及心肌纤维化,导致患者心肌出现重构。从而使患者出现室壁运动异常情况发生,患者的室壁张力不断增加,患者的神经内分泌严重失调,患者的电解质紊乱情况等病理出现改变,导致患者的心肌离子流出现变化,从而使患者的心肌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大。通过患者的自律性失常、触发性活动以及折返机制等诱发患者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情况。病情严重时,还会造成患者心输出量不断下降,从而加重患者的心力衰竭,陷入恶性循环。因此,医院医生以及心律失常的研究人员要采取有效治疗方法及时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胺碘酮药物对于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有着相对显著的治疗效果,胺碘酮药物可以有效延长患者的心房肌以及患者的心室肌传导功能,及时纠正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严重紊乱状况,从而促进心肌重构,可以有效恢复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此外,胺碘酮药物还具有扩张患者冠脉血管以及抵抗患者心肌缺血的作用,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的抑制起到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中,在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利用静脉滴注胺碘酮药物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使患者的室性早搏总数有效降低以及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不断升高,取得了显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本研究中,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心悸、头晕、胸闷、胸痛以及晕厥等,且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中,老年人的病情比非老年人的病情更加严重。经治疗后,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 0.05),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对心血管内科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辅助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缓解患者的室性早搏情况与患者的左室射血情况,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第7卷(2013年)总目次[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4(5):1-100.

[2] 张炜平,周长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389例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1,06(3):950-951.

[3] 叶裕良.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49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1,15(5):55-5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