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议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价值

时间:2024-07-29

王启志

(福建省武平县医院,福建武平364000)

✿论著/心力衰竭✿

浅议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价值

王启志

(福建省武平县医院,福建武平364000)

目的 探究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衰患者30例,均给予规范化的治疗,并结合患者病情,给予个体化治疗,用药剂量因人而异,统计治疗情况。结果 治疗前,患者患者身体评分(11.7±3.4)分、情绪评分(11.1±3.2)分;治疗后,身体评分为(7.8±2.3)分、情绪评分为(5.7±3.2)分,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给予慢性心衰患者规范化治疗,可使心率及血压恢复正常,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慢性心衰;规范化治疗;价值;安全性

慢性心力衰竭为临床常见病,患者生活质量低,且病死率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的威胁。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剧,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病率也持续走高[1]。本研究纳入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探讨规范化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39~67岁,平均年龄为(52.3±3.4)岁,病因方面,包括冠心病、原发性心肌病及其他疾病导致的心衰。同时采集患者的临床诊断、纽约心功能分级、血脂异常史、家族遗传史、糖尿病、高血压及静息心率等。

1.2 方 法

1.2.1 规范化治疗 给予患者静脉正性肌力药物及利尿剂,静息心率(RHR)>55次/分、血压>90/ 60mmHg时,加用ACEI及β受体阻滞剂,联合使用治疗。治疗前3~7d,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现心衰一过性恶化等不良反应,并监测血压、静息心率及体重变化;2~4周后,根据患者情况,可增加1倍剂量,并适当调节用药剂量[2]。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治疗期间给予个体化治疗,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如患者无法耐受ACEI药物,可改用ARB类药物。

1.2.2 安全监测 治疗期间,密切观察药物反应,并制定药物安全性监测表,要求患者客观填写血压、静息心率及体重等指标;复查时,携带近2周监测表,并告知2周内是否出现心动过缓、低血压等不良症状。根据WHO-UMC药品事件关联性评价系统标准,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3]。

1.2.3 心脏超声检查 规范化治疗期间,及治疗3个月后各行1次心脏超声检查,静息状态下取左侧卧位,并测量左室舒张内径,并采用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

1.3 观察指标

心功能不全者的疗效评价采用明尼苏达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MLHFQ)评价,共21个条目,分为0~5分,综合评价患者身体、情绪领域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9.软件包评价,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心率、血压变化

治疗前,患者的收缩压为(137.3±12.8)mmHg、舒张压为(86.4±14.1)mmHg,心率为(80.4±7.2)次/ min,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分别为(126.5± 12.5)mmHg、(79.7±7.5)mmHg、(62.4±4.3)次/min,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心功能不全生命质量量表评分

规范化治疗前,综合评分为(37.8±11.6)分,患者患者身体评分(11.7±3.4)分、情绪评分(11.1±3.2)分;治疗后,综合评分为(21.2±8.5)分,身体评分为(7.8±2.3)分、情绪评分为(5.7±3.2)分,前后比较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3 心脏超声指标及纽约心功能分级比较

治疗前,患者左室舒张末内直径为(65.7±10.4)mm、左室射血分数为(30.8±7.0)%,治疗后,左室舒张末内径为(61.0±12.3)mm、左室射血分数为(44.0± 14.3)%;治疗前后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患者NYHA分级为(3.2±0.4),治疗后为(1.5±0.4),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

表1 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情况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心率及血压情况比较(±s)

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收缩压(mmHg)137.3±12.8 126.5±12.5舒张压(mmHg)86.4±14.1 79.7±7.5心率(次/min)80.4±7.2 62.4±4.3 P值<0.05<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机制主要是心室重构,主要是由一系列细胞、分子水平所导致的心肌细胞结构、表型及功能上的改变,组织学变化为心肌细胞肥大、凋亡、以及胚胎基因及蛋白的再表达,心肌细胞外基质成分改变等[4]。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生理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治疗心力衰竭的观点也不断变化。传统研究认为,心力衰竭为心肌收缩功能异常,导致心输出量下降,无法满足机体血流灌注,进而产生一系列临床综合症。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治疗的观点也随之改变,目前认为β受体阻滞剂的临床试验证实,应用ACEI、螺内酯及β受体阻滞剂等可降低患者的心血管死亡风险、住院率及死亡率,且可改善患者预后,临床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及ACEI/ARB等[5]。

关于慢性心衰患者的规范化治疗,是指根据规范化的步骤和方法给予患者进行治疗,患者确诊为慢性收缩性心衰后,如无用药禁忌症,则应尽快启动治疗方案,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死亡风险。本研究给予患者规范化治疗,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指标均明显改善,比如规范化治疗前,患者的收缩压为(137.3±12.8)mmHg、舒张压为(86.4±14.1)mmHg,心率为(80.4±7.2)次/min,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分别为(126.5±12.5)mmHg、(79.7±7.5)mmHg、(62.4±4.3)次/min,治疗前后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规范化可改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及心率,使其恢复正常。

综上所述,给予慢性心衰患者规范化治疗,注重指南的可操作性,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患者管理、疗效评价及安全监测体系,保证了患者的治疗疗效及治疗的安全性,值得在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上推广应用。

[1] 戴贵柱,黄俊.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疾病杂志,2010,35(12):1076-1095.

[2] 邢作英,王永霞,朱明军.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研究现状及其病因[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2,26(10):937-938.

[3] 钱俊峰,葛俊波,姜红等.我国慢性心力衰竭流行病学和治疗现状[J].中国临床医学,2009,16(05):596-602.

[4] 扬城建,尤洁云.炎症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9(19):2552-2553.

[5] 葛咏梅,张立江.血浆BNP检测在慢性心衰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2,13(11):1572-157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