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探讨

时间:2024-07-29

潘仰魁

(福建省闽侯县第二医院,福建福州350100)

✿其他论著交流✿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的探讨

潘仰魁

(福建省闽侯县第二医院,福建福州350100)

目的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进行探析。方法 抽选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利用SPECT获取患者的全胃半排时间,并对患者进餐前后消化不良症状受到时间影响的程度进行记录。结果 进餐相关组的胃半排空时间是(121.58±39.01),进餐无关组是(117.46±42.96),差异性不显著(P>0.05)。结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随着患者进餐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与患者的胃半排时间的相关性不明显。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机制;综合征

功能性消化不良[1](FD)属于临床治疗中一种多发的功能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是十二指肠功能与胃功能紊乱,排除器质性疾病,属于临床治疗中的一种综合征,以上腹痛、餐后饱胀、上腹灼热感、早饱感、嗳气、恶心、上腹胀、食欲不振等为主要临床症状。现代医学中以临床症状与病理为基础,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分为3类[2]:溃疡型以上腹痛为主要临床症状;非特异型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法改善;动力不足型以恶心、早饱、腹胀为主要临床症状。笔者选自我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接收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通过SPECT记录统计患者的全胃半排时间与进餐前后消化不良症状受到时间影响,以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与机制进行探讨,现把探究过程与探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接诊的主诉是消化不良症状的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纳入本研究中,患者在近期内进餐后出现早饱感、上腹部烧灼感、饱胀不适、上腹痛等,时间超过3个月,临床症状出现时间累计超过半年,没有发现器质性疾病,且患者在血常规、便常规、肝功能、心电图、尿常规、便潜血、肾功能、心电图、腹部彩超等检查结果均显示正常,未见异常。在电子胃镜检查中,没有异常发现异常或者是存在慢性胃炎。患者年龄最高是66岁,最低是17岁,平均是(28.5±2.5)岁,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慢性肝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腹部手术、盆腔手术、精神障碍、妊娠期、哺乳期、心肝肾造血等疾病患者。80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均经过医院委员会进行审核通过。

1.2 方 法

患者在检查前需禁食12h,以对胃功能进行检查,且检查前患者的休息时间超过20min,女性患者需在月经干净2周内接受检查,以降低胃排空受到激素的影响。医务人员准备油煎蛋:60g、非油炸方便面:95g、植物油:10g、沸水:500ml,使用沸水进行冲泡,该标准差的营养成分如下:蛋白质:10%、碳水化合物:42%、脂肪:8%,总热量在500Kcal左右。医务人员嘱咐患者进食标准差,时间不超过10min,在进食完成后,患者需选择仰卧位,以避免小肠与胃部的重叠,选择型号为GE Millennium VG Hawkeye单光电子发射计算机进行摄影,以收集图像,在第一帧图像采集完毕后,后面2h内每间隔15min需收集1帧,连续收集9帧,采集设置如下:窗宽50%,140keV,放大倍数为1.5,在连续两次图像采集的间隔时间内,患者可坐起来进行休息。图像资料需由两位医师共同进行分析与处理。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版本为SPSS19.0的处理软件进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通过标准差形式(±s)表示,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比率%表示,完成χ2检验,P<0.05说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消化不良症状得分受到进餐后时间的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患者在进餐后,腹胀与饱胀不适等评分明显高于进餐前,持续上升,检查结束后,还未降回基线水平。对患者餐后消化不良症状与症状高峰期之间关系进行分析时,显示不同临床症状到达高峰值的时间有很大差异性,饱胀不适在进餐34min时为最高峰值,高峰值时间明显比恶心、腹胀、嗳气等(45-52min)早,上腹痛与上腹部烧灼感到达最高峰值的时间分别是进餐84min与91min时,差异性显著(P<0.05)。

2.2 进餐前后临床症状加重与生理机制的比较

依据患者进餐前后是否存在消化不良加重的情况,80例患者被分为两组:进餐相关组(50例)与进餐无关组(30例),将进餐相关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进餐无关组患者相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进餐相关组在病发后体重下降明显,大于5%的患者占54%,进餐无关组仅占18%,差异性显著(P<0.05)。进餐相关组的初始阈值与顺应性分别是(1.68± 1.19)mmHg、(45.21±20.16)ml/mmHg,进餐无关组分别是(2.76±1.54)mmHg、(58.43±18.74)ml/mmHg,差异性显著(P<0.05)。进餐相关组的胃半排空时间是(121.58±39.01),进餐无关组是(117.46±42.96),差异性不显著(P>0.05)。

3 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异源性疾病的一种,临床症状极为复杂,因此研究活动重视胃排空功能、容受性减低、心理因素、中枢神经系统[3]等,以上腹部烧灼感、早饱、进餐后饱胀不适等为主要临床症状,无明显器质性、代谢性、系统性疾病[4]。胃排空功能属于引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一种重要发病机制,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5-6]证实:胃排空与腹胀、早饱、恶心、上腹痛等症状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但是女性群体受到胃排空延迟的影响更大,和女性群体月经周期与激素相关。

进餐后,患者的饱胀不适症状加重明显,胃排空时间的延迟会导致患者的胃窦扩张,减弱饥饿感,饱感明显,导致患者胃部不适,对营养物质的摄入产生不良影响。但还不确定胃排空时间减少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之间的相关性,还需进一步进行探究。

本研究中,笔者以8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两组患者在初始阈值、顺应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但在胃排空时间上无明显差异性(P>0.05)。与朱丽明[7]等人的探究结果保持一致。

综上所述,功能性消化不良症状受到进餐的影响较大,患者体重的下降明显,以饱胀不适、恶心、腹胀、上腹痛以及上腹烧灼感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因此医务人员需对患者的临床表现进行密切观察,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以提高患者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保障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1] 熊娜娜,洪霞,赵晓晖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共病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4,28(9):641-645.

[2] 邓莉,柯美云,姚树坤等.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其不同亚型的近端胃功能评估[J].中华消化杂志,2014,34(6):374-378.

[3] 许卫华,姚树坤,李妮矫等.中医辨证论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焦虑、抑郁状态影响的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6 (9):640-644.

[4] 聂锦山,金魁莺,朱建新等.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17的水平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33(16):4002-4003.

[5] 雷晓改,贾林,许鸣等.难治性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饮食行为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3):208-211.

[6] 范一宏,蔡利军,徐国萍等.中医辨证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2(12):1592-1597.

[7] 朱丽明,洪霞,方秀才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精神心理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2015,54(6):525-52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