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解析

时间:2024-07-29

曹生军(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解析

曹生军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泰州225500)

目的分析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行介入溶栓疗法的效果。方法从2012年9 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中抽选29例作为对象,按患者的入院编号将其分成两组:14例对照组患者行基础疗法,15例实验组患者行介入溶栓疗法,统计治疗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血栓复发率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栓复发率后遗症发生率有区别,P<0.05。结论临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介入溶栓疗法作用突出,可立即缓解病症,预防复发,减少后遗症值得借鉴。

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肺动脉栓塞;临床效果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血管性疾病之一,发生急性肺动脉栓塞(PE)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及时有可能危及生命或留下后遗症,如肺功能损害、下肢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等。故而,临床需探究安全、有效的疗法治疗[1]。近年来,通过我院对该疾病的不断探究发现,介入溶栓疗法可获得显著成效。为更好地判定该疗法效果,现将我院收治患者的资料汇总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从2012年9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中抽选29例作为对象,全部患者均经过CTPA和B超或造影检查确诊。按患者的入院编号将其分成两组:14例对照组中,女性患者4例,男性患者10例,年龄段50-72岁,平均(62.4±2.4)岁;15例实验组中,女性患者5例,男性患者10例,年龄段51-73岁,平均(62.5±2.5)岁。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29例患者的资料无区别,P<0.05。

1.2方法

临床给予14例患者基础性的疗法,如:叮嘱患者卧床休养,监测心电、血氧指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行吸氧、改善通气,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降低肺动脉高压等处理;15例实验组患者则实施介入溶栓疗法,一般通过健侧股静脉或颈静脉穿刺,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行吸氧、心电监护处理,使用临床常用消毒药物消毒健侧腹股沟或右颈部,常规铺设消毒巾,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处理,穿刺置入鞘,行下腔静脉高压注射造影,明确标记静脉位置。于肾静脉下方放置可回收滤器;退出输送器,引入猪尾巴导管,将该导管的远端放于患者肺动脉内,行造影,确定肺动脉栓塞的位置、大小,将导管送入血栓内部,反复、缓慢的抽送、扭动,尽最大限度的将血栓捣碎,交换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再于肺动脉血栓部位放置导管,注射尿激酶溶栓,造影复查。根据造影的检查结果,适当调整溶栓剂量、方式。如有残留血栓将溶栓导管送入留置、固定。下一步行有深静脉血栓的患肢造影确定类型,选择不同的途径置入下肢深静脉血栓内溶栓导管固定。相关操作均结束后,将患者送回病房,行24小时的微量泵尿激酶溶栓治疗同时抗凝。溶栓36-48小时后行经导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并调整导管位置。如果存在血管狭窄可行球囊扩张、支架置入,血栓全部溶解后撤出导管并回收滤器。

1.3评定项目

临床疾病治疗结束后统计两组患者的效果、复发后遗症情况。治疗效果标准:症状消退,血栓、栓塞消失,为疾病得以控制;症状减少,血栓、栓塞部分消失,为疾病得以缓解;症状处于治疗前状态,血栓、栓塞未变化,为疾病治疗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6.0的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疾病效果、复发率)的相关数据用百分数表示,并实施卡方检验,P<0.05,有区别。

2 结果

2.1疾病治疗效果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两组患者不同疗法治疗后的症状均明显性变化,但从预后的缓解率上来看,实验组大于对照组,P<0.05,总体数据详见表1。

表1 疾病治疗效果统计(±s)

表1 疾病治疗效果统计(±s)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χ2值P值例数(n)15 14控制 缓解 无效84 64 16缓解率93.3% 57.1% 5.180 0.023

2.2复发后遗症情况统计

调查结果表明,15例实验组患者疾病复发2例,占比13.3%;14例对照组患者疾病复发7例,占比50.0%,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复发率有区别,χ2=4.549,P=0.033。从后遗症情况上来看,实验组下肢肿胀1例,PTS1例,占比13.3%;对照组下肢肿胀5例,PTS3例,占比57.1%,经由统计学分析得知,两组患者的后遗症率有区别,χ2=6.152,P= 0.013。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作为一种常见外周血管性疾病,早期有肺栓塞(PE)可能,严重者导致患者死亡,远期可留下血栓后遗症(PTS)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以往,临床针对该病症均实施卧床休养、吸氧、抗凝等疗法,然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最终效果不满意。故而,探究安全、有效的疗法成为临床迫切解决的问题[2]。

近年来,通过我院的不断探究,介入溶栓技术问世,于患者治疗中取得显著成效。报告显示,通过局部溶栓、血栓捣碎、抽吸等措施的联合使用,可彻底清除相对新鲜的血栓,及时缓解患者的病症,缩短治疗疗程;通过将导管引入血栓区域、注入溶栓药物,可减少药物的使用剂量,预防并发症;对于髂、股等器质性狭窄的患者来说,使用金属类的支架可消除狭窄[3]。若患者表现为慢性、亚急性等症状,介入疗法的实施不但能消除血栓,还可恢复患者的管腔通道,预防病症复发。同时,介入溶栓治疗中所使用的腔静脉滤器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预防疾病加重和复发,对于高危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来说,预防作用显著[4-7]。为更好地判定介入溶栓疗法的应用效果,通过将29例患者分成不同组后得知:15例实验组患者疾病控制者8例,缓解者6例,缓解率为93.3% (14/15);而基础疗法的对照组14例中,疾病控制者4例,缓解者4例,缓解率为57.1%(8/14),经由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疾病缓解率有区别,说明:给予患者介入溶栓治疗,可改善症状,提高疗效;且从治疗后的复发情况上来看,实验组少于对照组,P<0.05,有区别,说明介入溶栓治疗可有效预防病症复发,减少医疗费用,和徐来成等[8]报告基本相似。

综上,临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实施介入溶栓疗法作用突出,可缓解病症,预防复发,减少后遗症值得借鉴。

[1] 徐贵云,蒋厚文,郝立俊,等.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2例[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2,27(1):28-30.

[2] 赵彬,李晓强,钱爱民,等.综合介入治疗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Cockett综合征临床分析 [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3): 24-26.

[3] Manninen,H.,Juutilainen,A.,Kaukanen,E.et al.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 of proximal lower extremity deep vein thrombosis:A prospective trial with venographic and clinical follow-up[J]. European Journal of Radiology,2012,81(6):1197-1202.

[4] 徐贵云,蒋厚文,郝立俊,等.介入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28例报道[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11,18(2): 204-206.

[5] 李守强.下肢深静脉血栓所致的急性肺动脉栓塞双介入治疗[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1,2(20):110-112.

[6] 陈亮,顾建平,楼文胜,等.介入联合静脉溶栓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4,11(3):37-40.

[7] 李小瑜.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15):56-57.

[8] 徐来成,吴刚,赵宏伟,等.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9):792-79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