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齐江敏 郝重耀
(山西省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综述及其他
针灸与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齐江敏 郝重耀
(山西省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24)
中风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病,具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由于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中风的病死率明显降低,但致残率则相对增高,其中痉挛性偏瘫是最常见的残障表现之一,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为了寻找有效地缓解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治疗方法,本文主要探讨了中风病有关针灸与康复训练方面的治疗方式,综合性评述了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研究进展,为进一步改善中风患者生活质量和改善终点结局提供思路和技能方法。
中风后痉挛性偏瘫;针刺;艾灸;康复训练
在我国,中风病发病率居世界第2位,每年新发病的人数约为1.3-1.5万,其中60%-80%的存活者都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最主要的功能障碍之一是偏瘫痉挛状态,它直接影响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1]。中风痉挛性偏瘫一般在发病后3周出现,持续约3个月,是脑中风后恢复过程中的必然过程。如果误治或失治,将会使得痉挛状态永久地固定下来,直接影响着中风偏瘫的治疗效果。为了减少功能障碍,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尽快恢复,为了探寻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最佳治疗方法,本文就中风后遗症的针灸与康复训练治疗法的临床研究综述如下。
刘美荣等[2]研究发现,针刺夹脊穴可抑制脊髓反射亢进,可缓解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冯媛[3]在用电针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 (mG1uR1)受体机制研究中,发现电针治疗可有效降低亢进的肌张力和牵张反射,从而起到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王国祥等[4-5]研究发现针刺能减弱脊髓中枢对骨骼肌的下行性兴奋作用,从而起到降低肌紧张、缓解肢体痉挛的作用。张利泰等[6]对脑卒中瘫痪病理过程进行分期针刺,发现针刺具良性调整作用,可以有效缓解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尤洪岭等[7]采用电针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结果发现该疗法对于缓解痉挛状态有较好的作用。李敏[8]对肢体肌痉挛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取穴为极泉下、内关、大陵、血海、阴陵泉、三阴交等阴经穴位,发现此种治疗方法可缓解阴经的拘急,减轻痉挛。姚云海等[9]认为针灸对中风后偏瘫有着良好的疗效。段妹志等[10]曾应用醒脑开窍法夹脊刺来影响偏瘫后肢体功能,效果显著。娄必丹等[11]应用针刺协调肌张力平衡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发现平衡肌张力针法,可以有效的缓解脑卒中痉挛状态。哈静等[12]选取患侧上肢天井、清冷渊、消泺、会、中渎、三阳络、外关、合谷;下肢殷门、委中、承筋等,对以上穴位进行针刺治疗,研究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3.78%。陈艳明等[13]依据督脉腧穴有调畅全身经脉气血功能,针刺水沟、百会等穴治疗中风痉挛瘫痪,获得了良好的疗效。刘白云等[14]以督脉为主配合关节局部取穴治疗中风后肢体痉孪的患者,发现运动功能评分明显升高且肢体运动有显著的改善。
针刺治疗疗程一般较长,在此过程中引起的疼痛和诱发的痉挛也往往令患者难以坚持治疗。
唐·孙思邀著《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云:“半身不遂,先灸天窗……若有手足患不遂,灸百会。”又云:“灸失瘖不语法,先灸天窗五十壮讫,息火乃移灸百会五十壮毕。《扁鹊心书·住世之法》认为“中风病,……(若)灸关元五百壮,(则)百发百中。中风者,乃肺肾气虚,金水不生,灸关元五百(大)壮(必愈)”。李宝国等[15]为了避免局部针刺而又要达到缓解拘挛的目的,则依据艾灸的温通经络、散结止痛等作用,对中风痉挛性偏瘫进行了艾灸临床试验研究,发现艾灸的温热效应能通过穴位传入肌肉深层,直达肌腱、韧带,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地缓解肢体痉挛。李爱华等[16]对中风偏瘫病人艾灸百会穴时,研究发现灸百会穴可以改善微循环且对中风病人的脑组织及患肢的康复有明显促进作用。郑动节[17]在治疗中风偏瘫时,认为艾灸有利于肢体气血流通,促进患肢功能康复。还有有研究者揭示,灸法治疗脑中风常选择内关、足三里、关元、大椎等穴位,且已有悠久的历史,它通过提高人体各个组织的血液供给,达到缓解肌肉痉挛的作用。贺新泽等[18]探讨刺灸法可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时,发现对股四头肌和股二头肌进行温和灸,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敖金波[19]发现在治疗中风后关节痉挛的患者时,运用温针灸较单纯针刺治疗有良好的效果,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脑中风后约1/3-1/2的患者3个月内不能恢复独立步行的能力[20],而恢复和提高步行能力是中风患者的康复目标,但患者早期不足以承重、平衡功能差以及异常的运动模式是影响步态恢复的主要因素[21]。从而康复训练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广大学者关注的一种治疗技术,因为其对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良好的促进作用,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依赖程度,并提高生存质量。
《石室秘录·导引》中记载了康复训练的雏形:“如患右手,以右手指右,回头目而左视,左患亦如之。如患左足,坐平凳子上,以左足踏右膝上,左手托脚跟,右手搬脚尖,转头向左。患右亦如之,用力扳之,能除风寒暑湿,远年近日瘫痪之证,无不应验。”缺陷补偿是指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工具与手段使机体被损害的机能得到部分或全面恢复[22]。杜晓新等[23]认为促进与实现缺陷补偿的主要手段就是康复训练。著名康复医学家,美国纽约大学教授Rusk认为,康复治疗是临床治疗的后续。许多研究已发现,康复治疗对卒中后各种功能障碍如肢体瘫痪、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卒中后抑郁等具有显著改善作用。杨欢等[24]认为规范化的康复治疗对降低急性脑血管病的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所主张的训练内容主要有:主动-被动运动,站立及立位平衡训练,下肢负重训练及重心转移训练,步行练习及步态的纠正,踝关节背曲的诱发,前臂旋前、旋后,手指抓握等。Vinay L等[25]提出了减重康复训练能不同程度地减少上身体重对下肢的负荷,使支撑能力不足的患者可早期进行步行训练。龙佳佳[26]认为康复训练应包括患肢关节各个方向全范围的被动牵拉和肌肉挤压,体位转移、坐位平衡训练,平衡步态训练,上肢运动训练及作业疗法,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周之人[27]运用传统针灸治疗中风偏瘫时,还吸纳了现代康复医学治疗该病的一些方法,如床上体位疗法、双桥运动,运动训练顺序:翻身→坐→坐位平衡→双膝立位平衡→单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等。这是对传统针灸医学治疗中风偏瘫的有力补充。
目前康复治疗的关键在于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训练,并把偏瘫患者康复的重点放在对患者身体的训练[28]。而为简化医师与患者“一对一”繁重的治疗过程,应主张一个治疗师配以一个助手,将相似功能障碍的患者集中在一个特殊设计的、用以进行特定运动的工作站内,采用集体训练法,同时训练5-10位患者。这样不仅有效地增加了患者的训练时间,还减轻了治疗师的工作量。这种集体训练法使得患者之间存在竞争和协作关系,更能激发起患者学习运动的积极性,以致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更加显著。
综合以上内容可见,针灸、康复训练法都有助于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大多临床医生只知针灸而忽视了康复理论,盲目地凭经验办事,缺乏脑卒中的运动模式概念,使患者的体位姿势得不到正确的矫正,且痉挛加重,病程延长,进而影响患肢功能的恢复。还有部分医生只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未顾及机体的整体素质,未注重标本兼治的中医治疗思路,使得体质渐衰,不利于功能的恢复。因此单一的干预措施难以达到最佳的康复治疗效果。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需在临床医疗中应用多技术组合的综合治疗方法对脑中风进行治疗,以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
另外,针刺治疗疗程一般较长,在此过程中引起的疼痛和诱发的痉挛也往往令患者难以坚持治疗,并且康复训练主要为医师与患者进行手把手、一对一的训练,这样繁重的治疗过程使得治疗师负担更大。为了避免局部针刺而又要达到缓解拘挛的目的,为了有效地增加患者的训练时间,还减轻了治疗师的工作量,艾灸与康复集体训练法不失为一种考虑方案。因为艾灸具温通经络、散结止痛的作用,灸疗时产生的温热效应能通过穴位传入肌肉深层,直达肌腱、韧带,扩张局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地缓解肢体痉挛;并且康复集体训练法可简化“一对一”繁重的治疗过程,使患者之间存在竞争和协作关系,更能激发起患者学习运动的积极性。但这方面的临床研究甚少,不足以全面的指导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应用。为了降低中风病的致残率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者应对针刺、艾灸及康复训练法等治疗措施进行评价与比较,优选出经济有效而规范的中风病综合康复方案,使患者早日康复。
[1] 时滢.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30例[J].山东中医杂志,2010,11:764-765.
[2] 刘美荣,刘伍立.针刺夹脊穴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临床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6,06:450-452.
[3] 冯媛.电针抗脑卒中偏瘫肢体痉挛代谢型谷氨酸受体1(mGluR_1)受体机制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6.
[4] 王国祥,刘殿玉.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02:222-224.
[5] 王国祥,李长宏.针刺对痉挛性偏瘫患者脊髓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03:248-250.
[6] 张利泰,吴炳香,孙娜,等.分期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2012,27(4):300-302.
[7] 尤洪岭,李常新,王刚,等.电针双侧肢体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3):302-303.
[8] 李敏.针灸治疗脑卒中肢体肌痉挛34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4:45-46.
[9] 姚云海,顾旭东,傅建明,等.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偏瘫的临床观察 [A].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四次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九次养生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康复专业委员会:,2011:4.
[10] 段美志,李向荣.醒脑开窍法并夹脊刺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0):7-9.
[11] 娄必丹,章薇,刘智,等.张力平衡针法改善脑卒中痉挛瘫痪患者残损功能的临床评价[J].中国针灸,2010,30(2):89-92.
[12] 哈静,冶尕西,贾红云等.针刺拮抗肌组腧穴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3,24(2):416-418.
[13] 陈艳明.“督脉十三针”早期介入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影响[D].首都医科大学,2008.
[14] 刘白云,韩为.针刺督脉为主治疗中风的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6):83-85.
[15] 李宝国,张东淑.艾灸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选穴对比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2,01:52-53.
[16] 李爱华,万志杰.艾灸百会穴对中风偏瘫病人甲皱微循环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03,02:27.
[17] 郑动节.补阳还伍汤与头体针加艾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2,06:65+67.
[18] 贺新泽,戴淑青,苏莉等.针灸与康复治疗偏瘫肩痛的对照观察[J].世界针灸杂志(英文版),2012,22(4):18-22.
[19] 敖金波,李旭英,彭力,等.温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80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8,15(7):10-11.
[20] 刘惠勤.励建安:一座沟通东西方康复医学的人桥[J].健康管理,2013,07:44-47.
[21] 罗霄鹏,袁光辉,陈欢.减重步行训练对早期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和ADL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01:42-43.
[22] 黄昭鸣,杜晓新,孙喜斌,等.“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综合康复体系的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07,10:3-13+40.
[23] 杜晓新,王和平,黄昭鸣.试论我国培智学校课程框架的构建[J].中国特殊教育,2007,05:13-18.
[24] 杨欢,丁苗苗.急性脑血管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6):233-234.
[25] Vinay L,Brocard F,Clarac F,et al.Development of posture and locomotion an interplay of endogenously generated activities and neurotrophic actions by descending pat hways[J].Brain Res Rev,2002,40:118-129.
[26] 龙佳佳.针灸推拿在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02:56-58.
[27] 周之人.早期针灸加康复治疗急性缺血中风患者肢体功能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3,(11):144-145.
[28] 杨红专.脑卒中的康复治疗进展[J].中外医疗,2011,02:182-184.
1、国家“十一五”针灸学重点学科、“十二五”康复学重点学科。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标准体系和评估体系的构建及信息平台建设研究和示范应用,课题号:2013BAI05B08。3、山西省特色重点学科中医学:中医学优势治疗技术创新研究。
齐江敏,1987年生,女,山西中医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特色技术的临床与基础。
郝重耀,1969年生,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针灸特色技术的临床与基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