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韦常志 黄 能 牙金兰 韦祖宝
(广西宜州市中医医院,广西宜州546300)
论著/冠心病
院内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个体化心肺复苏的应用价值
韦常志 黄 能 牙金兰 韦祖宝
(广西宜州市中医医院,广西宜州546300)
目的探讨个体化心肺复苏在院内猝死患者心脑复苏抢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治疗监护中发生猝死的患者450例,所有患者均行个性化心肺复苏,作为实验组观察,选取2010年以前行常规心肺复苏的4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结果实验组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为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应用个体化心肺复苏可有效地提高即刻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个体化心肺复苏;猝死;心脑复苏
在临床上,心肺脑复苏一直都是医学上的难题,及时有效的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抢救,对于提升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院在对猝死患者进行抢救时,实施个性化心肺复苏,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间发生院内猝死的患者45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性231例,女性219例,年龄18~87岁,平均年龄(58.9±12.5)岁;选取2010年前院内猝死患者450例作为对照组,男性240例,女性210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59.4±11.3)岁,猝死的病因有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病、脑卒中、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各种心律失常、ICU行支气管吸痰诱发心律失常等多种。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年龄、性别比、猝死病因等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 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的标准程序(ABCD)进行心肺复苏抢救;实验组患者根据根据发病的原因、时期等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分别进行个体化心肺复苏抢救,主要是以心肺复苏指南结合个性化治疗。由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肌病等引起表现为心脏骤停且尚存微弱呼吸者,给予循环支持为主的个体化治疗并优先的CDAB或CAB抢救程序;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电解质紊乱等引起表现为室颤或无脉性室速者给予早期电除颤为主的个性化治疗并优先的DCAB或DACB抢救程序;窒息、脑卒中引起急性呼吸衰竭或呼吸骤停且尚存心跳者,给予保持呼吸道通畅、人工辅助呼吸为主的治疗并ABCD或ABC、ABD抢救程序;抢救过程中人工辅助呼吸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面罩或气管插管,电除颤选择双相波200J或单相波360J。在心肺复苏的同时所有患者均建立静脉途径,静脉注射肾上腺激素1mg,每5min重复并按照1mg、2mg、3mg、5mg的幅度逐渐增加剂量;给予胺碘酮,初始剂量为300mg,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20ml静脉注射,随后可追加150mg;顽固性室颤给予硫酸镁,初始剂量为2g,1-2min注射完毕,10-15min可酌情重复使用;节律<60次/min的无脉搏电活动者及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窦性、房性或交界性心动过缓者给予阿托品,成人1mg静脉注射,3-5min重复一次,至心率达到60次/min以上。重复上述操作至患者情况稳定,或确诊患者已死亡后,停止心肺复苏。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患者即可复苏成功及存活情况均以构成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450例患者即刻复苏成功率达到18.67%(84/450),存活率为8.89%(40/45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结果可见表1。
表1 患者即刻复苏成功以及存活情况表[n(%)]
自从1992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发行一直到今天,现代心肺复苏术已经成功的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而且心肺复苏操作规范也在不断的改进,成功率也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就世界整体水平而言,其成功率依旧较低[1]。因此,提升心肺复苏成功率是当前心搏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面临的重要任务。在本次的实验中,医生通过对患者实施个体化心肺复苏,其中即刻复苏成功率达到18.67%,存活率达到8.89%,明显高于传统的心肺复苏。
通过本次实践,总结猝死患者心肺脑复苏抢救中个体化心肺复苏的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在进行现场心肺脑复苏抢救的过程中,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及时期有针对性的进行抢救[2]。第二,对于原发性心脏疾病引起患者出现心脏停搏或者是心动过于缓慢,但是依旧存有微弱的临终呼吸的猝死患者,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要及时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且给予患者心血管活性药物。有临床实验表明,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以帮助患者提供30%左右的正常机体氧供,保证患者机体组织能够获取基本正常的能量供应[3]。在患者心跳骤停的时候,往往会出现发作性气喘,在临床上这属于一种自发性复苏反应,能够帮助患者实现通气代偿功能。因此,在患者猝死的最初8分钟之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可以帮助患者维持较高水平的动脉血氧含量[4]。第三,对于诊断明确的室颤患者以及无脉性室速患者,要及早给予电除颤,对于电除颤不成功的患者,医生要立即对患者进行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并且要对患者静脉运用胺碘酮,顽固性室颤者给予硫酸镁。有研究资料表明,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不具有转复室颤的功能,但是可以延长室颤时间,提升室颤波幅,继而帮助提升电除颤的成功率[5]。第四,对于因为呼吸衰竭、窒息、重症肌无力、心跳骤停或者是因为呼吸道梗阻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停止,但是依旧存在临终心跳的情况,医生要当机立断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现阶段,大多的临床资料均证实,在当前医学水平条件下,气管插管属于唯一的一种有效帮助患者改善通气,提供氧供的方法。而且,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越早,患者救治的成功率也越高。第五,通常情况下,心脑肺复苏抢救的时间为半个小时,但是对于溺水、药物中毒、电击、冻伤以及过敏等原因导致患者出现心跳、呼吸骤停的情况,在进行心脑肺复苏抢救的时候,要延长强求时间,一般要超出半个小时,这样能够提升抢救成功率。第六,对于休克以及四肢重度水肿水肿患者,医生在对其进行电除颤以及外周静脉用药之后,患者均没有回复自主循环,急救人员可以考虑对患者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给予患者钙剂、血管加压素以及高张碳酸氢钠等药物,同时监测检测患者中心静脉压[6]。
总之,灵活运用个体化心肺复苏能够有效的提升心脑肺复苏成功率,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1] 陈永强.《2010年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及治疗建议》解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3):317-320.
[2] 张晓明,金鹏,杨华等.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相关临床因素分析[J].中国急救医学,2011,31(2):135-138.
[3] 李春盛.心肺复苏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1,20(1): 11-13.
[4] 王学义,马承君,黄天立等.心肺复苏程序多样化的临床研究[J].医学信息,2013,26(2):88.
[5] 郭玉刚,汪洋,曲甲由等.超早期电除颤抢救心肺复苏的临床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5):558-559.
[6] 黄天立,马承君,马永才等.优化心肺复苏程序对提高心肺复苏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研究,2011,24(3):192-1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