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赵风雪 张春 王耿新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42)
✿论著/社区人群防治✿
血常规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赵风雪 张春 王耿新
(山东省青岛市中心医疗集团,山东 青岛 266042)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选取本院180例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对选取患者使用Sysmex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观察静脉血,实施末梢血常规检查,对比在室温下不同时刻各项指标差异。结果末梢血检测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P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值均明显好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静脉血(P<0.05);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PBC)、血红蛋白(Hb)指标在测定前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放置后降低,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放置后升高(P<0.05)。结论血常规化验在检验的过程中制约因素较多,选取静脉血在2h以内进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查可以降低检查误差。
血常规;检测;影响因素
血常规是当前临床中的一项常规检查内容,对患者诊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当前医学技术的提升和医疗设备的逐渐完善,医护人员对血常规检测的准确性已经得到明显提升。但是,血常规检测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一旦检测操作或外界因素环境不当,非常容易制约检查的准确性。如何针对血常规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控制已经成为医疗控制的关键[1]。本文就当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血常规影响指标进行研究,现结果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到2012年1月的门诊健康志愿者180例,对各项不良指标进行排除。志愿者中包括男性100例、女性80例,人员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为(32.45±7.78)岁。
1.2 方法
1.2.1 仪器选取Sysmex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对本次研究血常规状况进行技术检查,选取积水医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ST系列一次性使用真空采血管和广州阳普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次性使用人体末梢血样采集容器进行血常规样本采集。
1.2.2 检测方法在进行检测的该过程中要由专业人员严格依照采样标准进行操作。通过真空采血法收集肘部静脉血4ml,将采取血样分装在两支专用血常规抗凝管中。分装过程中要将血样颠倒均匀,防止出现溶血状况。通过同样方法采集左手食指或无名指内侧的末梢血,将血均匀混合。血球计数仪操作的过程中选取另一名专业人员实施检测操作,测定前要使用同一质控物校正一起,提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采血与仪器技术决不可由同一人完成。
对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在室温下(18~22度)在0min、30min、2h、6h对血常规差异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分析的过程中选取SPSS14.0统计软件包进行资料分析、整理、处理。计量资料使用(mean±SD)表示,组件比较时使用F或q进行检验。当统计学P<0.05时,资料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不同部位血常规检测对比
在本次检查的过程中,末梢血检测中的白细胞(WBC)、红细胞(PBC)和血红蛋白(Hb)的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两者之间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末梢血检测中的血小板计数(PLT)状况明显低于静脉血,两者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除此之外,静脉血和末梢血在中间细胞百分比(MXD)中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1。
2.2 不同时间血常规检测对比
表1 静脉血及末梢血血常规主要检测项目数据对比
表2 不同时间常规主要检测项目数据对比
对静脉血不同时间血常规指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PBC)、血红蛋白(Hb)指标在测定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PLT)指标较放置前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较放置前明显升高,差异P<0.05,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具体结果见表2。
血常规检验的过程中主要是这对血液中的有效成分进行的检查,依照血液中有效成分的变化适时的指标控制。当前血常规检查指标主要为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三个系统。上述三个系统血液在人体循环系统中流动,参与到机体代谢的每一项生命活动,对当前机体新陈代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血常规通过对上述指标进行观察,依照仪器标准要求,从根本上提升了各项指标变化的控制效果,提升了诊断的有效性及准确性。但是血常规检查非常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制约,导致检查的质量大打折扣。当前导致血常规检查准确性降低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因素、生理因素、仪器因素、试剂因素等。
3.1 人为因素
3.1.1 血样标本选取血常规检验中主要是对末梢血和静脉血的检测。相关资料显示:末梢血由于自身血管较为狭窄,循环容易受阻,导致局部温度降低,血液成分积累,会导致细胞计数状况发生明显转变。在本次检测的过程中,末梢血检测中的白细胞(WBC)达到(6.33±0.84)×109/L、红细胞(PBC)达到(4.34±0.68)×1012/L、血红蛋白(Hb)达到(13.28± 1.02)g/L,各项检测值均明显高于静脉血,两者之间差异P<0.05。除此之外,在进行血常规检测的过程中由于末梢针刺的深度不够也会造成血样标本采集出现差异,造成PLT聚集,导致血液样本检测稀释,导致PLT检测指标出现明显降低。末梢血重复性及稳定性均明显低于静脉血,其检验结果的有效性及准确性非常容易受到限制。因此,在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要最好选取静脉血,对静脉血指标进行全方位分析,提升操作的质量及效果[2]。3.1.2标本的保存、运送及检测时间在进行血常规检查的过程中要对标本进行明确标记,对各项申请单内容进行对比,由专人转送。要尽快对标本进行送检,防止在采血过程中抗凝剂与采血血样均匀混合,提升标本的采集及检验效果。血细胞代谢活动较为频繁,因此,检验时间越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较高。本次检验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静脉血白细胞(WBC)、红细胞(PBC)、血红蛋白(Hb)指标在测定后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但血小板计数(PLT)指标与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发生明显转变。血小板计数(PLT)指标检验6h以后明显低于0min时,中间细胞百分比(MXD)指标检验6h以后明显高于0min时。
3.2 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是影响血常规检查结果准确性的重要原因。活动状况、精神状况、年龄、性别、种族、药物、季节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前的检测指标。人体内的白细胞数目、血小板状况、嗜酸性粒细胞数目状况等随着时间的转变会发生波动。尤其是在服用药物后,不同药物对白细胞数据及血小板状况等影响各不相同,可以造成血常规指标发生明显转变,造成血常规检测结果准确准确性大打折扣。
在对血常规血样进行采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要明确患者没有服用明显干扰检验的药物,避免患者进行骑自行车、跑步等剧烈运动。当处于冬季是要适当提升外部环境温度,确保患者暖和后再进行采血。
3.3 仪器因素
血细胞分析仪非常容易受到配套仪器的影响,尤其是在血细胞分析仪没有相关配套校准物的情况下。当实验室缺乏相关配套校准物时,标准血液分析仪校准非常容易产生差距,导致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可比性及准确性受到严重制约。除此之外,自动化仪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实验室仪器指标出现差异。在对结果进行对比的过程中,自动化仪器可以明显提升检验操作的工作效率,降低人为误差[3]。
3.4 试剂因素
血常规检验样本在进行采集的过程中要对抗凝剂进行合理选取。当前抗凝剂中,EDTA盐可以明显降低对白细胞形态及血小板状况的影响,可以明显提升血常规检查的有效性。当血液比例过高时抗凝剂非常容易出现差异,导致检验指标受到影响,血液比例降低时,很容易出现抗凝剂过剩,导致指标检验结果出现严重影响,造成血液比例指标降低。试剂浓度非常容易受到血常规检验及血细胞技术的制约,导致中性粒细胞肿胀,导致检验有效性降低。
[1]朱健.比较两种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0,18(5):17-18.
[2]何萌.静脉血样本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9,6(14):114-115.
[3]李生梅.血常规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9,10(3):31-3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