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51例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分析

时间:2024-07-29

王元章 刘晓明 杨 莉 温少昌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 楚雄 675000)

251例心脏起搏器临床应用分析

王元章刘晓明杨莉温少昌

(云南省楚雄州人民医院,云南楚雄675000)

【摘要】目的探讨与分析临床当中应用起搏器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抽取我院于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51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常规方式置入心脏起搏器。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观察。结果25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其中5例患者出现囊袋积血,4例患者电极脱位,1例左上肢肿,2例局部肌肉刺激,1例肾功能不全,2例排异,1例双电极断离,3例出现起搏综合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57%。无死亡病例。结论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当中,心脏起搏器有着确切的疗效,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脏病;临床应用;疗效

心脏起搏器是一种植入人体当中的电子治疗仪器,其主要通过脉冲发生器把由电池提供能量的电脉冲发放出来,在导线电极的传导下对电极所接触到的心肌进行刺激,使心脏激动与收缩,以此达到对由于某些心律失常所造成的心脏功能障碍进行治疗的目的[1]。自首台心脏起搏器在人体当中植入以来(1958年),起搏器的制造技术日趋提高,功能也越来越完善。其在成功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础上,也开始在快速性心律失常和非电性疾病中广泛应用。基于此,为了探讨临床当中应用起搏器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本文以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51例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2009年1月到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251例,男性患者150例,女性患者101例,年龄在15到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4±7.3)岁。依照心律失常进行分类:251例患者当中102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98例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AVB),22例为心房颤动伴长间歇,18例为二度II型AVB伴昏厥,11例为双结病变。其中120例为合并冠心病(47.8%),70例为高血压性心脏病(27.9%),15例为扩张型心肌病伴心衰(5.98%),46例为原发性传导束退行性病变(18.32%)。在植入的起搏器当中,132例为VVI型(52.6%),38例为DDD型(15.1%),81例为DDDR型(32.3%)。

1.2植入方式

251例患者在手术之前均行常规心电图、心脏X线、动态心电图以及心脏超声检查。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室床上采取仰卧位,穿刺点选择在锁骨中下1/3处下2cm的地方,消毒铺巾之后,通过利多卡因1%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穿刺之后利用穿刺针对指引钢丝进行导入,并通过X线的指导在下腔静脉当中置入,之后把穿刺针拔出,只在静脉血管当中留指引钢丝,以穿刺点为中心在皮肤处做一切口,切口大小为3.5-4.0cm,然后把皮下组织到深筋膜层进行逐层分离,向下进行4×4cm的扩创后做囊袋,接着把无菌纱布塞进囊袋中压迫10分钟。在鞘管当中通过指引钢丝送入,经X线指导成功送入之后,把指引钢丝与扩展管拔出,把鞘管快速撕破,分别在VVI和DDD、DDDR中送入电极,对各个参数进行测量以与要求相符合[2],经过X线图像检测正常之后,进行2次双道结扎并对电极进行固定,把起搏器连接起来,并在囊袋中放入,最后对筋膜、皮下组织以及皮肤进行逐层缝合,把无菌纱布铺上,手术完成。

1.3手术之后的处理方式

术后把患者送入病房,利用局部砂袋进行4-6h的压迫,让患者进行24h的平卧,对BP进行测量,时间为3次/2h,对那些没有并发症的患者进行3天的常规抗感染处理,换药的次数为3d/次,出院的时间为7d之后。进行复检的时间为1月左右,进行参数调试的时间为2-3个月,之后进行1年一次的随访。

2 结果

251例患者均成功置入心脏起搏器,无一例失败。其中5例患者出现囊袋积血(1.99%),4例患者右心房电极脱位(1.59%),1例左上肢肿(0.4%),2例局部肌肉刺激(0.8%),1例肾功能不全(0.4%),2例排异(0.8%),1例双电极断离(0.4%),3例出现起搏综合症(1.2%),并发症发生率为7.57%,经过有效处置均延期愈合。无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均改善了心功能。

3 讨论

临床上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当中,心脏起搏器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处于后壁、右室以及急性下壁心梗等疾病的急性期患者,通常会出现高度AVB、SB(窦性心动过缓)以及窦性停搏等[3],若患者属于侧壁以及前壁心梗,则会伴有束支阻滞以及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多是由供血不足以及冠脉急性闭塞引起的[4],如果能早期把临时心脏起搏器进行安置,使心脏起搏保持平稳,就能够确保心脏的泵功能,从而及时缓解病情,并能让患者早日脱离危险期。本研究中,5例患者出现囊袋积血,其原因是没有把阿司匹林和其他抗凝药物进行停用;手术当中没有彻底止血。这就要求在做好起搏器囊袋之后要把干纱布放入,以能够填塞止血,关闭囊袋之前要外翻囊袋,如没有显著的活动性出血后方可关闭[5];4例患者出现右心房电极脱位,这关系到右心房的解剖位置,基于此笔者认为经过X线后前位透视的帮助,要在右心房11-2点的地方放置电极头,只要牢靠固定,并使其有一定张力,通过左右适度旋转对电极进行上下提拉之后,牢靠固定好就不会出现右心房电极脱位情况;3例患者出现起搏综合症,这多和在逆转室房之后,与房室不同步,升高了心房内压力,从而降低了反射性血压有关[6]。大多有此症状的患者要把VVI换成DDD。在调低起搏频率之后,3例患者症状消失;1例出现局部肌肉刺激:在单极起搏系统当中,肌肉跳动是可能出现的问题。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日产活动,把电压输出进行减少可以使症状得到减轻或改成程控双极起搏。如果引发局部肌肉刺激的因素为导线断裂漏电,则要及时对起搏导线进行更换。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植入心脏起搏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型号的起搏器,尽可能利用DDD(双腔起搏器)型起搏器,然而多数患者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受限于自身的经济条件多利用VVI起搏器,VVI起搏器能够使心房和心室的收缩不同步,从而降低心排量,因此笔者建议对患者尽量运用植入性生理性起搏;(2)相关研究[7]表明,静脉穿刺是经锁骨下静脉植入的关键,要禁止多次或反复穿刺,这样会使局部出现血肿。在对电极进行植入时,动作要轻巧,防止由于过强刺激而引发恶性心律失常的情况出现,以致产生不良后果;(3)要想避免囊袋内出血,局部砂袋压迫是有效措施。而让患者采取准确卧位以及禁止上肢进行大幅度运动,可以预防电极脱位。(4)要对患者的适应症进行严格掌握,如果患者是急性炎症引发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在选择起搏器治疗时,首选临时心脏起搏器,如果患者经过内科治疗2周后症状还没有得到缓解的,则要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这样不仅能够使患者的痛苦得到减轻,而且还能够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手术当中要对无菌操作的要求进行严格执行,避免出现污染情况,要尽量避免操作人员的进出,要选择大小适宜的囊袋,手术之后要防治感染。

总而言之,在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当中,除了电复转以及药物治疗之外,心脏起搏器为我们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特别是以上两种方式治疗实效后,心脏起搏器有独特的优势,其疗效确切,能够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于文雯,赵燕,青山.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常见风险点浅析[J].中国药物警戒,2013,10(6):366-368.

[2]范丰英.35例全埋藏永久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的护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3,7(07):27-27.

[3]蒙凯凤.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常见并发症护理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08):173-174.

[4]赵艳丽.143例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的术后护理体会[J].健康大视野(医学版),2012,12(04):507-508.

[5]周本军.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167例临床分析[J].贵州医药,2012,36(10):894-895.

[6]周鹏,王秋林,蔡国才,杨震等.临时起搏在永久心脏起搏器安置术中的应用[J].现代临床医学,2012,38(05):344-345.

[7]陈肖艺.起搏器植入术后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65例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7):2985-2986.

作者简介:王元章,1969年生,男,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心血管临床方面的工作,擅长冠心病介入诊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