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杨保忠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云南 德宏 678400)
周围神经病的治疗进展
杨保忠
(云南省德宏州人民医院,云南德宏678400)
【摘要】临床神经疾病类型中,周围神经病占有较高发生几率,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其治疗取得飞跃发展,但与其它神经疾病比较,发展呈缓慢显示。病因包括肿瘤、代谢、外伤、中毒、遗传、感染等。近几年各种周围神经疾病治疗为研究重点,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但相对滞后,还需系统综述,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以改善预后。
【关键词】周围神经病;治疗;进展
临床神经疾病类型中,周围神经病占有较高发生几率,随着医疗科技取得的巨大进步,近年来其治疗取得飞跃发展,但与其它神经疾病比较,发展呈缓慢显示。病因包括肿瘤、代谢、外伤、中毒、遗传、感染等。依据病变类型,采用针对性治疗方案,是保障预后,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1]。本文就相关内容论述如下。
此种周围神经病病因未明,又称特发性面瘫,基于水肿和面神经炎症的病理改变,通常临床采用激素方案治疗,但直至目前,激素治疗的有效性尚无足够证据证实[2]。据相关前瞻性报道显示,贝尔氏面瘫的预后短期大剂量激素应用不能有效改善,仅病变程度与预后相关。此项观点在最近被证实,在提出病毒感染学说的基础上,应用抗病毒药物,仅发表几个小规模研究,故应用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尚不明确[3]。大部分研究仍认可中到重度患者取抗病毒药物和激素口服,特别是发病早期,效果更为显著。有关抗病毒和激素的随机多中心对照试验研究还在进展中,为改善本病预后开辟了新的途径。
因70%-80%的Bell面瘫可自愈,故通常非手术疗法为首选方案,大部分研究者认为面神经受损程度与手术减压效果相关,实施手术并无确切效果,相关疗效还需进一步随访跟踪,特别是部分研究者对手术疗法持完全不支持意见,可能存在病毒感染疾病的患者不适合应用手术治疗。
格林-巴利综合征目前主要包括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静脉滴注(IVIG)、血浆置换(PE)等治疗方法。血浆置换在1985年被发现为有效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方法,在病发前4周,特别是第1周实施PE治疗,可加快病情恢复[4]。此项结果被许多观点证实。PE在随机对照试验中显示,轻度患者可行2次应用,病情加重至恶化可加用2次,需机械通气及中度患者,可加用4次,预后并未因次数追加而改善。Van der Meche等在1992年发现PE和IVIG在疗效上无差异,系统综述对此结论也有证实。但有研究显示,患者疾病累及轴突者,应用PE治疗的效果可能理想于IVIG[5]。目前尚缺乏IVIG最佳剂量的对照研究,虽应用PE和IVIG均可促短期恢复,但减轻远期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效果尚无证据证明。格林-巴利综合征应用皮制激素治疗效果尚有争论[6]。通常认为,无条件应用PE和IVIG时,此种方案才被考虑应用,免疫球蛋白和静脉联合应用激素在最近有试验表明,可促使病情恢复。
研究显示,PE和IVIG对多发性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神经病治疗有效。应用皮质激素,临床发现有效,但缺乏随机对照证据。另外,关于免疫调节剂和免疫抑制剂药物的应用,研究尚缺乏,理论上提出的药物如利妥昔单抗、氨甲喋呤、环孢素、麦考酚酸莫酸等,需行深入研究,以确定有效性。
此种疾病类型包括腕管综合征,一直为临床研究重点。但关键问题在于,轻症患者取激素应用,是否可避免手术,及选择何种治疗方案预后更佳,尚无明确定论。随机双盲实验表明,取不同剂量的甲基强的松单纯局部注射,1/2的患者有相似远期疗效,较大剂量应用更具优势,实施二次注射效果可能更佳。但上述观点也有反对意见,认为与单一注射比较,重复注射并不能减轻症状,其它压迫性神经病随机对照试验缺乏,虽较多外科医生认为,对患者慎重选择,手术解压治疗可获得确定的效果,特别是术中未检出明显压迫时,但仍需研究证实。部分压迫性神经病,如感觉异常性骨痛和Morton′s跖骨痛,仍需进一步研究。
GABA受体激素剂、抗癫痫药、吗啡类药物、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离子通道阻滞剂、N-甲基-D-
天门冬氨酸拮抗剂、局部麻醉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及最近研究的辣椒素受体抑制剂等,均可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治疗,其中包括曲马朵、加巴喷丁、阿米替林,效果均较确切,相关神经性疼痛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入。目前神经性疼痛应用曲马朵治疗有效的系统综述较少,尚无其它报道对此疗效进行分析。另外,因实验人员和疼痛专科医生易同时研究不同病因的神经性疼痛,哪一种周围神经应用何种药物治疗更有效尚难分清。
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最常见类型中,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DPN)占较高发生比例,糖尿病病史>20年的患者,50%以上可能发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且发病率随年龄老化有升高趋势。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有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首先受累的通常为神经末梢,植物神经病变及对称性多发性神经病变较多见,且多呈慢性进行性发展,临床诊治存在一定棘手性,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引发截肢或足部溃疡。DPN的治疗目前尚无有效且统一的方法。
5.1DPN发病机制
目前尚未明确DPN发病机制,有研究认为其与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生物机械因素和经生长因子减少等多因素相关[7]。
5.1.1高血糖因素(1)代谢紊乱:病发糖尿病的患者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引发系列代谢紊乱,对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造成干扰,使功能和结构改变。主要包括脂代谢异常、蛋白质糖基化使功能和结构受损、多元醇代谢通路活性增高。血浆β-内啡肽样免疫活性物质越明显下降,越有较慢的神经传导速度,在某种程度上,周围神经病变程度可用β-内啡肽代表。(2)微血管病变:因糖尿病时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导致神经内膜缺氧,神经血管低灌注,乳酸含量增加,氧的弥散功能下降,神经纤维受损变形,引发神经病变。(3)神经生长因子减少(NGF):在对交感神经元和感觉神经元正常功能的维持上,NGF是必需的。高血糖可降低受体亲和力及靶组织NGF的合成对糖尿病神经病变病程进行影响。
5.1.2生物学因素因高血糖引起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致周围神经呈肿胀显示,而肿胀的神经在内踝跗管、腕管、膝外侧腓神经管等神经走行的肢体解剖生理狭窄处更易受压,使周围神经受损加重。
5.1.3其它有报道本病与血液流变性改变、自身免疫功能有、遗传因素相关。
5.2DPN治疗
5.2.1内科治疗多应用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控制血糖的方法行内科治疗,以对神经缺氧纠正,使神经传导功能增加,还包括免疫抑制剂、补充神经生长因子、抗氧化等方法。(1)控制血糖:通常包括碘酰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其它如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2)纠正代谢紊乱;(3)改善微循环;(4)补充神经营养因子。
5.2.2外科治疗,如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技术。
综上,近几年各种周围神经疾病治疗为研究重点,基础研究取得巨大进展,但相对滞后,还需系统综述,综合分析研究结果,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维军,张文川.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的治疗进展[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2010,23(2):153-154.
[2]Llewellyn JG,Tomlinson DR,Thomas PK.Diabetic neuropathies[M] //DyckPJ.Thomas PK,editors.Peripheral neuropathy.4 th ed, Volume 2.Philadelphia:Saunders,2005:1951-1992.
[3]杜金山.口服治疗糖尿病药物现状及进展[J].天津药学,2007,13(6):14.
[4]Wong SM,Hui AC,Chiu JH,et al.Single vs.two steroid injections for carpal tunnel syndrome: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J].Int J Clin Pract,2005,59(12):1417-1421.
[5]刘明生,胡蓓蕾,崔丽英,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700例临床与神经电生理分析[J].中华内科杂志,2005,44(3):173-176.
[6]Turk-BoruU,KocarA,BilgeC,etal.The efficacy of steroids in 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ralysis:an open,randomized,prospective controlled study [J].Kulak Burun Bogas Ihtis Derg,2005,14(3/4):62-66.
[7]姚勇,王任直,张波.应用外周神经减压术治疗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3):182-183.
作者简介:杨保忠,1969年生,男,云南施甸人,大学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神经内科、脑血管病方面临床工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