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分析与路径研究

时间:2024-07-29

白科 周健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创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遵循。本文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进行了PEST与SWOT分析,并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区域经济,奠定不同民族与不同区域的经济基础;引导社会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导向;促进创新驱动,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进行综合性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构建、发展和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国家宏观生态,也有利于营造、巩固和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地区微观环境。

[关键词]PEST-SWOT模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2-0023-09

基金项目:喀什大学新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历史与文化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协同发展研究”(kDJDB0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白科(1997-),男,喀什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与经济统计;通讯作者:周健(1970-),女,喀什大学南疆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经济学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新疆 喀什 84400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被正式提出并写入党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关键时期,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党的民族工作不仅是关乎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的大事,也是关乎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大事。[1]探索新时代背景下各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对于不同地区因地制宜推动民族事业发展和繁荣,切实提高各地区群众民族自信心、安全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党的十九大以来,关于“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已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学术生态圈。基于理论视角,王文光等(2018)站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高度研究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强调认同问题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2]青觉等(2018)从系统论的角度解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四大功能在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影响下表现出来的可塑性和可变性。[3]林林等(2019)认为全球化打破民族之间“樊篱”的同时产生了“同质化”与“混合化”的民族消解言论,但民族认同在全球化时代仍有顽强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大有可为。[4]张淑娟(2019)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意涵(民族基因、民族国家、统一战线)[5]、王小兵等(2020)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6]、李曼莉等(2020)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问题(本质内涵、价值意涵、显示路径)[7]、郝亚明(2021)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要素重叠、纽带联结、功能依存)[8]分别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和外在功能,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的具有重要地位。

基于实践视角,高永久等(2022)从国家认同视角,探索了在政治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9]李丽媛等(2021)构建了4个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测度了48个少数民族地级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强调了经济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协调模式。[10]崔景芳等(2022)提出通过经济高质量转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共享—共识—共治”的发展架构,实现“从共富(共同富裕)到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飞跃。[11]教育领域内,孟瑜(2018)[12]、焦敏(2021)[13]、蔡倩(2022)[14]提出通过构建“大思政”平台、树立“大思政课”观等以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效性。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李化来(2016)[15]、张龙等(2022)[16]、王林平等(2022)[17]阐释了技术创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推动作用,强调数字技术平台在弘扬和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引领作用。

可见,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偏向于基础理论研究,主要围绕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实践路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等方面展开讨论。本文结合近年来民族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领域的发展现状,建立嵌套混合式PEST-SWOT模型,根据模型结果探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分析

(一)政治因素分析(Political)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在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过程中独具匠心的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课题,以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自信心更强、凝聚力更重的命运共同体。

2014年5月,***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中提出“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对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发展现状,“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发展思路彰显了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对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视程度,也为各民族的多元化发展凝聚了主心骨力量。

2014年9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创新性的“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旨在唤醒与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现了党和政府夯实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精神基础的坚定决心。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也同样将“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立为民族工作的重心和目标。[18]

2017年10月,***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民族大团结大发展问题阐释道:“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至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和马克思主义民族工作中国化的指向,正式被提出并写入党章,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目标和根本遵循。十九届四中全会又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中具有显著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无论是2018年3月内蒙古代表团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2019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还是2020年8月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2020年9月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总书记都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大发展”。[19]从“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发展过程,真正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到前所未有的政治新高度,彰显了党和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战略和新思路,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意志坚定的新境界。

(二)经济因素分析(Economic)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通过对口支援、东西部扶贫协作、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等致力于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进一步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对2012年和2019年民族八省区的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图1)。[20]宏观层面,民族八省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在十八大以来近7年的时间里翻了一番,大多数民族省区的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GDP年均增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表1)。民族地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2年的9.5%提高到了2019年的10.2%,表现出民族地区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渐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增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来越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和保障。微观层面,民族八省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十八大以来呈现显著增长态势,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现同步提高。以乡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例,内蒙古自治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不仅促进了各民族地区“三农”的发展,也令“‘钱袋子鼓起来、脸上笑起来、日子美起来”的人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上升,同时将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民族省区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

(三)社会因素分析(Social)

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着巨大的社会辐射作用。针对西藏地区,党中央国务院共召开7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深入人心,“民族团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思想家喻户晓。[21]针对新疆地区,19个援疆省市从经济、政治、教育、医疗等不同领域给予重大支援。[22]以喀什地区为例,各地展开援建工作,深圳市在经济领域大力开展经济建设工程、山东省在教育领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东省和上海市将先进医疗技术引进喀什、植根喀什,为喀什医疗输入新鲜血液。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地区政策在严格遵循“依法治疆、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方略下不仅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入全面深化发展期。民族团结作为社会稳定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障,以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多样化活动在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内蔚然成风。2012年以来,以“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有序开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社会媒介和群众基础,为我国各民族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向心力和凝聚力。[23]

(四)技术因素分析(Technological)

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拓宽了获取信息的渠道,5G、AI、4K等数字技术的发明丰富了感知信息的方式。

数字技术凭借高流动性、低成本性、强渗透性等优势,促进了各民族“线上+线下”双向开展民族工作的方式转变以及“物理+网络”二元承载民族生活的载体演化,实现了各民族更高层次、更高领域的交往交流交融。[24]以少数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例,数字影像、数字场馆、自媒体运营、软件开发等形式多样的现代化传播途径提高了一系列以少数民族民风民俗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理论与实践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大一统方式。

***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25]为了实现“数字技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党和政府基于新媒体平台构建意识形态领域的网络宣传教育常态化路径,例如借助三微一端(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等新媒介,以图文、音像等数字形式,向各族群众推送民族团结故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企事业单位基于人工智能和数字技术建设民族文化领域的数字普及保护科学化机制,例如借助AI、VR、3D打印、4K等新技术,以语言文字、民风民俗等物质载体,向各族人民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民风民俗文化。在多元的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网络空间逐渐成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凝心聚力的重要阵地,现代化数字技术也逐渐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Strengths)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自在的共同体孕育于中国古代,在中国近代走向自觉,在当代更是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自秦统一以来,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各民族分裂融合的螺旋上升式发展中萌芽,思想浸润、经济互补、文化兼容都推动着中华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自近代以来,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导致民族危机的爆发,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带有救亡图存性质的中华民族思想在全国掀起浪潮,中华民族意识被唤醒激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支援政策、“一带一路”倡议、脱贫攻坚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无一不将民族团结置于民族工作乃至国家工作的重要地位。在“天下大同”“大一统”“家—国—天下”“石榴籽”等思想浸润和熏陶下,各族人民家国情怀和民族认同显著增强,如此深厚的社会历史积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夯实的思想基础。

(二)劣势分析(Weaknesses)

第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尤为显著。以2021年31个省(市、自治区)地区生产总值为例,云南、广西分别排在全国第18、19名,内蒙古、贵州、新疆、甘肃等其它民族省区均排名靠后,与广东、江苏等地的地区生产总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宣传和普及。以2021年新疆地区生产总值为例,北疆7地州的平均生产总值(1595.24亿元)远高于南疆5地州的平均地区生产总值(963.40亿元),民族省区内部的地区发展差异化,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会层面的传扬和传播。

第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管理领域存在的短板效应日渐凸显,成为阻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劣势之一。在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传承中,片面强调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个性和特殊性,而忽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共性和同一性的文化认知,割裂了文化共同体的多元性与一体性的辩证属性,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大众文化、西方文化、互联网文化冲击的新时代背景下,经济水平与文化发展挂钩,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由于长期忽视自身文化的优势,少数民族文化自信受到巨大冲击。由于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影响力有限,抵御市场冲击能力薄弱,加之其曲意逢迎市场“商业化”需求,从而丧失了原有的民族性特质和文化价值,民族文化软实力建设将面临严峻考验。[26]

(三)機会分析(Opportunities)

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保障基础,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强弱。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口支援政策、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不断深入,民族地区特别是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内蒙古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等背景下打造了传奇的“北疆靓丽风景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西藏自治区在对口支援等政策下建立了独具异域特色的经济增长极、云贵地区在脱贫攻坚战等方面实现了少数民族自治县域的全面脱贫、宁夏与青海在乡村振兴战略等规划下弘扬了少数民族聚居地多元化的民风民俗。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的机遇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共同富裕基调。

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文明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工程。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构建和平安宁的网络虚拟世界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尤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网络空间管理和引导为主。党和政府利用先进的5G、AI、3D打印等数字技术,在宗教与民族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网络虚拟世界过程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西藏为例,在融媒体平台建设为主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党和政府不仅通过5G、AI、VR等最新数字技术宣传了西藏自然风光、创新了西藏民族文化、传播了西藏风土人情,同样发挥了在推进意识形态反分裂斗争、密切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弘扬民族文化凝心聚力三方面舆论管理和引导的重要作用。[27]在党和政府的政策引导下,全国各地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上下互通、左右联动、内外协同”的新型媒体传播体系,正如***总书记所说“把网络建成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之网”“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四)威胁分析(Threats)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民族政策、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均处在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各民族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坚定前进。但随着中华民族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反华势力为了维护自身霸权地位和资本主义利益,插手新疆、西藏、内蒙古、香港、台湾等中国内部事务,打着“人权”“自由”的幌子,妄图通过干涉内政的手段实现打压中国发展并瓦解中华民族的目的。2008年西藏拉萨暴力事件后法国领导人会见达赖事件、2019年美方通过“香港人权与民主法案”事件、美国签署“2020年维吾尔人权政策法案”事件、2022年美国国会众议院议长佩洛西“窜台”事件等,都在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不同领域影响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崛起,试图将中华民族共同体土崩瓦解。

西方反华势力的猖獗同样助长了国内分裂势力的抬头。2008年“藏独”分裂势力策划的拉萨“3·14”暴力事件、2009年“三股势力”制造的新疆乌鲁木齐“7·5”事件、2014年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的昆明火车站“3·01”暴力恐怖案、2019年西方反华势力与“反中乱港”分子狼狈为奸编排的游行示威和暴力事件等,无一不是西方反华势力利用“人权”和“自由”的言论蛊惑民心及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反华势力相互勾结的结果。生命财产的损失、国家法律的触碰、民族感情的践踏都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冲击,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大冲击。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

(一)一般PEST-SWOT模型

PEST分析旨在通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所处宏观环境内的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方面综合评价,进而研究宏观环境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路径产生的影响;SWOT分析旨在明确与辨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从内部环境剖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能力状况与发展态势,以此设计或调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發展路径。

将PEST与SWOT分析模型实现有机嵌入融合,即可形成如表2所示的一般PEST-SWOT模型。运用嵌入式的混合分析模型能够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下具备的发展优势与劣势、面临的发展机会与威胁,并且通过外部宏观环境与内部微观因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二)PEST-SWOT模型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分析

根据表2所示的一般的PEST-SWOT模型及前文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和SWOT分析,构建了如表3所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

嵌入混合式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PEST-SWOT模型清晰的显示,既存在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因素,亦具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起制约作用的因素。具体而言:(1)政治领域,党和政府出台的政策沉重打击了国外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意图瓦解中华民族的野心和离间党和人民血肉关系的阴谋,但具象化的政策难以实现意识形态领域的约束。(2)经济领域,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等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经济基础,但经济转型升级过程成为造成经济社会短期的不稳定因素之一。(3)社会领域,民族地区在社会各领域的合作交流增强了中华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但国外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通过非法手段抨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扭曲交流合作事实真相,瓦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共识。(4)技术领域,5G、AI、3D打印等新型数字技术为民族文化和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了新渠道和新路径,另一方面,数字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契合点仍在初探阶段,缺乏创新意识,不法分子也可通过虚拟空间传播不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言论等。

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局限于意识形态领域,而且还要更加注重政治引导、经济互通、社会发展乃至技术支持等领域。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为背景,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PEST-SWOT模型结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提出以下建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完善民族干部队伍建设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28]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第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民族工作之中,就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充分发挥党中央“谋决策、定道路、顾大局”的政治引领作用。第二,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发挥着党中央和民族群众骨肉联系的桥梁作用和润滑剂作用,在干部队伍选拔和培养机制中强调“三个离不开”“三个尊重”以及“五个认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干部队伍内部的优化调整和提质增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协调相适应,党和国家各级机关要善于总结和发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经验,维护民族地区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根本利益,强调不同民族特色,不断推进国家一体化和民族多样化的协调共进,在“求同存异”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发展区域经济,实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从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入手。首先,基础设施投入、劳动投入、资金投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引擎,要大力提高三者的投入产出比,利用好当前党和政府为民族地区提供的政策红利和经济红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更多劳动人口红利,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实现投资领域的突破。其次,居民消费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民族地区由于特殊的社会市场环境,区域间的居民消费水平乃至区域内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存在显著差距,党和政府乃至社会各界要持续推进并优化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挖掘更多的民族特色经济增长点,实现消费领域的创新。最后,多数民族地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接壤,在民风民俗和宗教等方面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联系较为密切,这为民族地区的出口经济奠定了基础,民族地区应开发民族特色产业,打造民族特色品牌,以“互联网”平台、“一带一路”平台实现区域联动发展,实现出口领域的合作。民族地区“三驾马车”的发展不仅夯实了地区经济基础,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经济领域的支持。

(三)引导社会发展,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舆论导向

注重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地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引导与建设。第一,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社会环境,民风民俗、宗教等因素,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和宗教领域的引导过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甄别能力,调度一切可利用资源防止国外反华势力和国内分裂势力的思想渗透和舆论倾倒。第二,由于民族地区特殊的教育体系,语言文字、思维观念等领域宽泛,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过程中要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继承民族特色,将“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作为思政教育的主线,突出“系列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社会各界中的作用,从意识形态领域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导向。第三,利用独具民族特色的社会资源促进民族融合和民族交流,通过“人口流动”“资源共享”等不同的方式实现民族社会之间的接洽,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认知鸿沟和意识偏见。民族地区积极的社会发展引导不仅坚定了社会意识形态的风向标,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舆论发展方向。

(四)促进创新驱动,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首先,5G、AI、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型数字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能够加速民族地区各领域的现代化和信息化,“互联网+文化”“数字技术+民风民俗”“云端旅游”等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互动,拓宽了数字技术的应用渠道。其次,社会各界要探索更多数字技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的契合点,在民族地区挖掘和开发更多数字技术领域的突破口,建立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传播途径。最后,在创新驱动下建立的新型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态圈中,党和政府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约束民族生态圈各主体的行为准则,“外防反华势力输入,内防分裂势力反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参考文献:

[1]孔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4(02):33-43.

[2]王文光,徐媛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研究论纲[J].思想战线,2018,44(02):70-74.

[3]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4):5-13.

[4]林林,赖海榕.***关于中华民族共同體意识的重要论述探析——对全球化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塑造[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9(05):10-16.

[5]张淑娟.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意涵[J].学术界,2020(01):78-86.

[6]王小兵,吴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逻辑[J].黑龙江民族丛刊,2020(03):1-6.

[7]李曼莉,蔡旺.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西民族研究,2020(03):12-19.

[8]郝亚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三个维度[J].西北民族研究,2021(01):12-21.

[9]高永久,邢艺譞.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2):19-27+181-182.

[10]李丽媛,胡玉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21,42(02):127-134.

[11]崔景芳,任维德.从共富到共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03):51-58.

[12]孟瑜.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8(03):44-49.

[13]焦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23):91-92.

[14]蔡倩.以大思政课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S1):45-49.

[15]李化来.“自媒体”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策略创新[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08):175-178.

[16]张龙,曹晔阳.以数字赋能和舆论引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媒体平台建设对西藏地区发展的影响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04):130-139.

[17]王林平,高宇.移动互联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挑战及其应对之策[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2,43(04):169-176.

[18]何星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形成与创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04):5-12.

[19]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N].人民日报,2020-09-28(001).

[20]张秀萍,刘常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引擎及演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9(02):110-123.

[21]杨超杰,郭丹凤.乡村全面振兴背景下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效路径探究[J].西藏研究,2022(01):17-24.

[22]青觉,方泽.团结稳疆:新时代新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J].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2,32(01):1-13+213.

[23]隋青,李钟协,孙沭沂,等.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实践[J].民族研究,2018(06):15-27+123.

[24]张馨尹,谢唯唯.“互联网+”民族文化传承新样态及教育路径优化[J].民族教育研究,2022,33(01):131-137.

[25]***.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26]娜仁琪琪格.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J].人民论坛,2022(04):123-125.

[27]杨逐原.大数据时代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7(06):80-83.

[28]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N].人民日报,2021-09-01(002).

收稿日期:2022-09-11 责任编辑:叶 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