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推广普及:时代内涵与发展路向

时间:2024-07-29

石 琳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党的二十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指明了正确道路,也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科学内涵。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28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实践要求。报告还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1]34反映了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主动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的新趋向。因此,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推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中心任务,也是推动各族群众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语言文字事业具有阶段性与连续性。经过六十余年的努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获得重大进展,现阶段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已逾80%,识字人口使用规范汉字比例超过95%,[2]这为下一阶段该项工作持续推进提供了量化基础和支撑条件。同时,语言文字事业也兼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服务现实的应用价值,党的二十大为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确立了行动指南,新时代新征程的语言文字工作需要面向语言生活新样貌、满足语言生活新需求、解决语言生活新问题,紧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主题,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程的新特点、新规律,不断提高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能力及水平,为推动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贡献“语言之智”。

基于此,本文从当前“依法治语”框架构建、推普成效显现、教育体系建立、语言文字工作保障等方面的发展新态势,分析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升工作的格局性变化,阐释“十四五”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与价值意蕴,探索新时代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的规划思路与发展路向。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时代内涵

(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高质量发展的思想理路

语言治理(language Governance)作为新型语言规划观,指政府等主体依法对语言事务、组织和生活进行引导规范的过程。[3]同时,选择、确定和推广共同语是进行语言地位规划的重大决策,它体现国家意志、服从国家利益,并对国家安全产生深刻影响。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展语言治理、进行语言规划的重要举措,也是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必要途径。因此,应立足发展新阶段、贯彻发展新理念,深刻把握其理论意义。

1.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助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质增效

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为国家立心的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1]39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多文字的国家,语言文字工作事关治国兴邦的文化根基。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推广普及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已取得积极成效,围绕“说好普通话,迈进新时代”广泛开展“推普周”活动,显著增强了民族地区群众讲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思想意识和社会氛围;紧抓东西部扶贫协作发展新机遇,适时开展对口地区语言文字支援帮扶,通过向内挖潜力、向外借智力、向上求助力,由师资推普培训帮扶、语言文字督导帮扶、经典文化展演帮扶等形式开创了民族地区推普脱贫新模式;加强各级学校、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单位及公共服务窗口行业的主阵地建设,[4]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在民族地区逐步实现全域推进,使推广普及工作得以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军营、进寺庙;实现“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双语志愿团、研究生支教团等建设力量的整合联动,形成了学前儿童、青壮年农牧民、教师公务员以及各方援助力量“全覆盖”式的推普新局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重要推进期,应坚持完整、准确、全面地贯彻党的二十大所提出的新发展理念,实践高质量发展的方式和途径。质言之,利用语言文字的工具和文化功能、经济和社会价值,助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质增效”,发挥其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平台性和支撑性作用。[5]通过提升个人综合语言能力(含基础性、提升性、建构性等类型语言能力),[6]促进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化素养的多维发展,并由和谐语言生态带动乡村经济社会与乡风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达成各民族经济、社会、语言、文化、心理等全方位地深度嵌入。

2.以全面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促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接续发展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30-31接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巩固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应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7]因此,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工作也应置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框架下,充分发挥其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助推器”作用。

2022年1月,教育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分三步开展普及提升工程:第一,聚焦“三区叠加”区域(即民族地区、农村地区、偏远地区)及关键人群(含学前儿童、教师、青壮年劳动力、基层干部)的基础薄弱问题,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的攻坚力度。第二,从语言经济、语言教育、语言生态等视角展开相关性分析,助推普及提升工程与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教育帮扶等有机结合,以语言文字工作赋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实施。第三,精准开展“一地一策”“一类一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行动,并从重点任务、实施路径和政策举措等方面保障普及提升工程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实现2025年基础较薄弱地区普通话普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6-10个百分点,接近或达到80%的基本目标。[8]相应地,在以教育、文化、产业、人才、组织振兴为重点,持续释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潜能助力乡村振兴建设过程中,民族地区语言文化资源建设的政策倾斜和实践成果也将赋能区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长效发展。由此,发挥语言作为经济、信息和文化等多重载体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创新力、服务力、引领力和影响力,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推广普及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同共进。[9]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升工作的格局性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维度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在工作内容、实践探索与实施成效等方面呈现出阶段性特征和规律。其中,推普方针经历了一系列变化:由1955年的“八字方针”(重点推行,逐渐普及),到1957年的“十二字方针”(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再到1986年的“新十二字方针”(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直至2020年的“新时期十二字方针”(聚焦重点,全面普及,巩固提高)。[10]这反映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在体现稳定性和持续性的同时,也在随着“国情”和“语情”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因此应归纳出该项工作当前的格局性变化。

1.民族地区“依法治语”的法律法规框架基本形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执政范式由“管理”渐趋转向“治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将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1]24语言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构件,“依法治语”亦成为语言治理的题中之义。现阶段我国已逐步形成包括宪法、法律和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在内的强有力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框架体系。[11]同时,面向民族地区也已基本构建起涵括民族语文政策内容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见图1。

图1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法律法规框架体系示意图

由图1,“自上而下”的语言文字法律法规体系关联着国家的顶层设计与制度安排,构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语言文字法治路径,也体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国家主权与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深化上升至促进国民综合素质、国家语言能力的提升以及推动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的高度。“十四五”期间,还应巩固其作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法治保障,进一步夯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主体优先地位,全面落实“依法治语”的战略举措,以语言治理助力国家治理,构建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语言政策与规划。[12]

2.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成效显著

党的十九大以来,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普及开启了“加速度”模式。尤其在推普助力脱贫攻坚阶段,教育部开展“奋进之笔”行动聚焦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短板弱项,设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攻坚专项,在总结既往“精准推普”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积极营造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宣传氛围、创新信息化推普方式和研发学习资源、扎实落实普通话普及达标建设和考核、瞄准关键人群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专项教育培训,整合多方力量协同推进推广普及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三区三州”普通话普及率达61.56%;全国范围内67.77%人口普通话达到“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及以上水平,其中“三区三州”比例为43.44%。[13]另一方面,各族群众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认同、情感认同日渐深厚,全体成员不断学习、实践及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热情也在逐年提升。[14]以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2017-2021年的累计参考人数为例,见图2。①

图2 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累计参考人次及增幅示意图(2017-2021年)

由图2,从2003年正式开始的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累计参考人次在2017-2021年的5年内增加了约120万,尽管同比增幅受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影响有所回落,但总体增幅仍达61.11%,这表明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氛围渐浓;数据显示,该项考试分为相互衔接的四个等级(最低一级、最高四级),获四级证书的参测者占比在5年内从17.74%增至24.68%,这表明各族群众运用普通话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交任务的语言能力正在逐步提高。

3.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逐步完善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实现了教育普及水平的历史性跨越。[1]11近五年来,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在巩固和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水平的基础上,包括学前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在内的全学段、全覆盖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其中,成效最为显著的是民族地区学前儿童普通话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以近年来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育政策中的相关内容为例,可探视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见图3)。

图3 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示意图(2015-2021年)

从2015年首次出台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相关政策,至2018年落实“学前教育三年行动”以加强民族地区九省(自治区)“学前学会普通话”工作,再到2021年实施民族地区农村学前儿童“童语同音”计划,这反映了以2018年、2021年为两个重要时间节点,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经历了“推广→普及→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转型。在政策调整的指引下,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展也启动了“快进键”。作为该计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旨在基本解决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欠缺问题的“童语同音”计划师资培训项目也于2021年同步开展;当年即由北京师范大学等31家单位,首批承担了8000名幼儿教师的普通话示范培训工作;“十四五”期间,该项目将继续面向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种子”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应用能力的综合培训,助力少数民族儿童未来各学段学业的有效衔接。[15]后脱贫攻坚时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基底层,仍将积极发挥其在“防止教育返贫”和“以教育促进乡村振兴”的高阶性支持作用。

4.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工作获有力保障

为充分体现语言文字事业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新思路,努力开创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新局面,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工作意见”)。[16]同时,为确保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基础能力建设的顺利实施,工作意见增设“加强组织保障”板块,构筑多方共建的语言文字工作体制,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推广普及工作的合力(见图4)。

图4 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组织保障示意图

在推广普及工作组织保障中首先突出坚持“党委领导”的重要地位;二是成立由30个部门组建的新一届国家语委,明确省级语委应以书面形式定期向国家语委呈递重大事项报告和年度报告的制度,已陆续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本地区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实施细则和分工方案;三是提高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的思想认识和重视程度,建立领导机构、构建运行机制、注重规划引领;四是倡导发挥社会团体和个人在该项工作中的多元作用,并按照“同规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同监督”原则强化语言文字规范化和标准化的监督管理。由此,形成多主体、多层级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的管理机制。

此外,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出的“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目标,[1]33充分发挥高校在服务教育和语言文字事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2022年教育部和国家语委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服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若干意见》,[17]积极倡议高校依托自身学科资源、教学科研和师资培训等多重优势,开展智库高水平决策咨询、推动科研成果高效率转化,践行“发挥专业优势推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服务理念,为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高校智力”,以充分体现高校从服务社会应用拓展为服务国家战略的社会责任担当。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发展路向

新时代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应体现“大语言文字观”高站位、高质量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升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能力,遵循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面向普及达标重点的“三区叠加”区域以及关键人群,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引领、效果为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的发展路向。

(一)提升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基础能力

语言兼具“通心”和“通事”的双重功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39发展是实施各项民族工作的硬道理,现阶段语言能力仍然是影响边远及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要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正面效应,普通话的普及率还须稳步提高。因此,须切实提升民族地区的个人语言能力和区域语言能力。一方面,充分开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资源价值,积极发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文化资本在促进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作用,使个人语言能力转化为基本素质、人际沟通及知识和信息获取的综合技能。具体而言,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普通话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相融合,强化“新型职业农民”(如农业经纪人、农村电商人员、旅游服务人员、进城务工人员等)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现代语言文化素养,增强其“新型语言技能”(如微信操作、移动支付、建立网页、设置公众号等),使其适应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语言生活发展的新趋势。另一方面,在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结合民族地区的生态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升级,持续开展“精准推普”以达成民族地区与外界更为顺畅、高效的信息互联,在“促扩面”和“调重心”的方针指引下,实施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2.0版,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由区域语言能力的提升助力当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跃迁。

(二)传导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经济效益

语言能力和语言素质是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语言知识和语言技术亦是不可或缺的经济资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加强边疆地区建设,推进兴边富民、稳边固边。”[1]32后脱贫攻坚时期,民族地区的减贫工作由原有的“扶贫”战略转向“防贫”模式,未来可依托绿色生态农业、特色手工业、康养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区域发展新定位,积极探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计划的有效途径,建立语言减贫聚力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常态化机制。一方面,聚焦语言文化在促进地方旅游业开发、特色产品销售、经贸活动往来中所起到的增值作用,精心策划中华经典文化乡村行活动,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经典润乡土的语言文化品牌项目,提升语言文化资源在整体规划、创意设计、综合开发等方面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根据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建设特色化乡村“推普之家”,面向培训对象的个体化差异开创便捷有效的推广途径,如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跨区域就业、繁荣本地经济发展等多样化需求,提供“职业技能+普通话”的复合型培训,如开设外出务工人员的“岗前技能+普通话”培训、本地新型农民的“农业技术+普通话”培训、旅游服务业者的“语言技术+普通话”培训,提升青壮年农牧民自主就业和创业的能力、增强进城务工人员适应和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使得各类型职业技能培训成为强有力的“推普之伴”。

(三)发挥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产业能效

语言资源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价值。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1]31语言产业是生产各种语言产品或服务的产业形态。[18]“十四五”期间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应与发挥语言产业效能密切联系,以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结合各族群众在消费扶贫、电商扶贫中所亟需的新型语言技术,对象化、针对性地提供语言知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以语言产业的繁荣促进民族地区经贸活动的平台搭建、产品推介、招商引资、就业创业等。如近年来在“数字经济促进乡村振兴之路”的发展过程中,利用“阿里新服务”等电商平台的支援,依托语言知识、技术、产品的支撑,不少县乡实现了从“电商兴村”到“数智强县”的转变,电商迅猛发展、直播带货兴起,建成众多“淘宝村”“淘宝镇”和“直播间”,增加了当地特色产品的跨域销售,产生了带动就业、富民兴边等广泛的社会效应,达成了“富口袋”与“富脑袋”的同步共进。由此,民族地区广大群众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热情极大增强,而搭载上新型语言技术和语言服务项目的推广普及工作也获得了新生增长点。未来应持续关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中的重要作用,将高质量推广普及与技术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积极拓展语言教育、语言技术、语言智能等多种语言产业业态,为已脱贫摘帽地区构筑迈向共同富裕的“语言大道”。

(四)建立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服务体系

语言服务是社会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政治服务、经济服务、文化服务等密切相关。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31由此,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共生关系,语言服务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亦日趋凸显。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工作意见共提及“服务”24次,如在工作内容中提出“切实增强国家语言文字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语言需求”。[16]现阶段应进一步强化语言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探索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民族地区深化语言公共服务的现实路径,在服务机制、服务体系、服务平台、服务领域、服务功能、服务队伍等方面增强有效服务供给。如聚焦民族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镇的后续发展与社区融入的语言服务体系构建,以“促就业、稳民生、助融入、创和谐”为发展目标,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技能,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实现共同交流、融入社区生活中的正向作用:首先,鼓励个人利用信息化学习工具和多媒体资源(如推普网站、APP等)学习普通话,由语言服务助力就业岗位的向外开拓;其次,加强多种形式的心理疏导和语言教育,缓解群众因搬迁所带来的“语言不适应症”,帮助他们顺利融入新社区;第三,关心下一代教育培养,引导当地群众开展适宜的家庭语言规划,由语言能力、文化素质、精神面貌的升级,实现自我发展内生力量的培植,为聚力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提供“语言支持”。

(五)促进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语言教育发展

语言教育助力提升个人的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1]34现阶段民族地区的教育服务逐步完善,少数民族群众的教育观念也逐渐由“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十四五”期间应从构建民族地区教育减贫长效机制的思路出发,提高各族群众包括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在内的知识文化素养,做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及职业教育等各层次、各学段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展的布点、规模、教学设置等一系列统筹管理与政策规划,保持合理结构、促进协调发展,逐步完善其语言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在民族地区持续开展“一村一幼”和“童语同音”计划,提高学普儿童覆盖面及其普测合格率,提升幼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和教学的核心素养;其次,以《中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及测试大纲》(试行)为抓手,促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同时全面推进三科统编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并将“五育并举”理念融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最后,整合高等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等形成合力,组织常态化、规模化、特色化的推普活动,定点开展语言文化宣传、语言文字调研、志愿者实践服务和“职业技能+普通话”复合型培训。

(六)构建民族地区“以语兴村”的和谐语言生态

各民族语言文字是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重要载体,深入挖掘中国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是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42-43开展“全口径”语言文字工作,构建“以语兴村”的和谐语言生态,须处理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多种语言文字之间的“一体多元”关系,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需求的“协同共生”关系。首先,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对已收集的语言资源进行系统的整理加工和深度的开发应用,建成开放共享的国家语言资源服务平台;其次,研究整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挖掘阐释其思想文化内涵,并发挥其作为人文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促进民族语言文字符号在塑造地方性文化旅游意象、升级语言景观设计和规划、助推文创产品和衍生服务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由“旅游+”“文化+”的融合探索民族语言文字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的特色模式;[19]最后,结合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发掘民间文学、传统戏曲、俗语民谣等地方性语言文化资源,打造以民族语言文化为主题的人居环境,繁荣具有辨识度的乡村语言文化,整体提升乡村语言文化品位,通过营造和谐语言生态增强各族群众在生产、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融入感、获得感和幸福感。[20]

三、结论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行动纲领,也为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新时代语言文字事业兼具鲜明的时代特征与社会责任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高质量推广普及应坚持走融合发展之路,并纳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和“国家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总体目标,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能力、增强国家语言文化软实力的新挑战。

现阶段民族地区的“区情”和“语情”已发生格局性变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提升工作在“依法治语”框架构建、推普成效显现、教育体系建立、语言文字工作保障等方面已有了长足发展。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战略安排,须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推广普及的接续发展,对民族地区的语言生活、语言政策、语言规划等开展规模化调查,助力区域语言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语言能力建设;坚持守正创新,从提升语言基础能力、传导语言经济效益、发挥语言产业能效、建立语言服务体系、促进语言教育发展以及构建和谐语言生态等方面,探索新时代提高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水平和质量的发展路向。

(致谢: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硕士研究生姚成雨同学参与了本文的材料收集和整理工作,特致谢忱!)

注释:

①该图所涉及的2017-2021年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累计参考人次的数据,来源于《语言生活皮书——中国语言政策研究报告》(2018年-2022年)。该报告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编,自2017年开始每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一册,并对前一年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进行展示,其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测试”栏目中包含“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相关数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