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树脂渗透技术用于预防早期龋齿对患儿牙周炎症反应和牙槽骨密度水平的影响

时间:2024-07-29

张志刚, 谢小娟

(重庆市大足区人民医院口腔科, 重庆市 402360)

龋病是临床常见的儿童口腔疾病,属于牙体缺损,一般患儿会出现牙面的白垩斑、表面粗糙等症状,尤其是在微管检查时可以见到釉质表层下发生脱矿,处理不及时则可能通过釉质的空隙进展至釉质以下部位,造成脱矿加速,牙体组织损伤,最终形成了釉质缺损[1]。早期临床针对龋齿主要以控制儿童期龋齿作为干预,避免疾病进展,早期治疗龋齿的方法主要是填充为主,但是填充材料不同对于患儿牙周炎症反应以及牙槽骨密度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寻找更为可靠的填充材料对儿童龋齿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2]。本研究对比了渗透树脂填充和复合树脂填充应用在儿童龋病中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2月在本院治疗的龋齿患者121例,根据选取的材料分为观察组59例(渗透树脂填充)和对照组62例(复合树脂填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纳入标准:①符合浅龋诊断标准,即位于冠部,早期表现为龋损部位色泽变黑;②患牙均位于前牙;③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有急慢性感染、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等疾病;②近3个月内服用过抗炎药物。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彻底清洗牙面,用35%或50%的磷酸,酸蚀牙面1~2 min。彻底冲洗干燥牙面,严防再污染,涂黏接剂,充填光敏复合树脂后,分别用可见光照射20~40 s,使其固化,最后刻形磨光。观察组采用渗透树脂填充治疗,彻底清洗牙面,酸蚀龋损部位吹干,将渗透树脂使用注射器装入,在龋损处涂抹后静置3 min,光照固化后对龋损部位进行渗透树脂再次涂抹,修正表面形态后抛光。

1.3 牙周指标检测

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根据牙面菌斑的厚度记分而不根据菌斑覆盖面积记分,每颗牙的近中颊面、正中颊面、远中颊面和舌面,4牙面之和/4=牙PLI,每颗牙计分之和/牙数=人PLI,0=龈缘区无菌斑;1=龈缘区的牙面有薄的菌斑,但视诊不可见,若用探针尖的侧面可刮出菌斑;2=在龈缘或邻面可见中等量菌斑;3=龈沟内或龈缘区及邻面有大量软垢。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只观察牙龈情况,检查牙龈颜色和质的改变,以及出血倾向,每颗牙的记分为4个牙面记分的平均值,每人记分为全部受检牙记分的平均值。0分:牙龈健康;1分:牙龈轻度炎症,牙龈的色有轻度改变并轻度水肿,探诊不出血;2分:牙龈中等炎症,牙龈色红,水肿光亮,探诊出血;3分:牙龈严重炎症,牙龈明显红肿或有溃疡,并有自动出血倾向。

1.4 牙周炎症因子及牙槽骨密度的检测

去除龈沟液收集部位的牙石和菌斑,患儿漱口后将气枪对着牙龈轻吹1 min,使用无菌滤纸条垂直插入牙唇面龈沟,遇阻力停留30 s后取出,重复取样后将滤纸条置入微离心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龈沟液中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水平。采用CBCT对上颌骨的前牙区扫描,扫描参数:电压为80 kV,电流为5 mA,重建层厚为0.5 mm,像素为0.125 mm×0.125 mm,对患者牙槽间隔根尖段、各段骨密度进行测量,测量3次取平均值。

1.5 疗效标准及判定

治疗1年后随访,显效:釉质表面白垩斑消失,龋患处牙面变光滑,X线未显示釉质浅层下透射影像;好转:釉质白垩斑范围缩小,X线未显示釉质浅层下透射影像;无效:釉质表面白垩斑扩大,X线检测见釉质浅层下透射影像加深,或形成龋洞。总有效=显效+好转。

1.6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 19.0软件,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PLI和GI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牙周指标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两组治疗后1个月龈沟液IL-6、TNF-α和hs-CRP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龈沟液IL-6、TNF-α和hs-CRP低于对照组(P<0.05;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单位:μg/L

2.3 两组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牙槽骨密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牙槽骨密度比较 单位:HU

2.4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2%,治疗组为85.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表5)。

表5 两组治疗疗效比较 单位:例(%)

3 讨 论

龋病是临床口腔科最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是牙体硬组织发生损伤,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牙龈形成空洞,牙齿自修复能力丧失,早期对龋病开展积极的预防以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3]。研究显示牙釉质的抵抗力降低是导致龋齿脱矿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现代人对于审美要求的提升,口腔正畸治疗在临床广泛开展,但是固定矫正治疗均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釉质脱矿,也称为釉质白垩色病变,影响了患者美观,而且如果无法及时阻断龋齿发展就会造成牙体硬组织不可逆性破坏[4]。研究显示早期龋齿釉质的表面损伤很少,仅在表面层的下方出现脱矿,脱矿与再矿化同时存在,脱矿发生后矿物质会由内层釉质转移至表面,扩散至菌斑液与唾液,菌斑液中酸为唾液中的碱性缓冲液系统中和后导致pH升高,达到过饱和状态后矿物质会在表层沉积形成再矿化过程[5]。此外脱矿形成后釉质会自表层的微小通道进入至深层,微小通道则形成网络系统,因此脱矿过程中的物质就会向通道进行扩散,说明在临床开展治疗时应采取再矿化、渗透治疗方法进行保护[6]。以往临床认为龋病发生后要利用高速切割手机将龋齿进行磨除,通过窝洞充填可以获得有效治疗,从而防止龋病的进展,但是这一过程容易导致邻近龋损的健康牙体受损,特别是儿童这一操作属于具有破坏性质的方法,一般不作为首选治疗方案[7]。目前临床治疗早期龋齿主要采用再矿化治疗,一旦治疗效果不佳患儿龋齿范围增大则应尽快去除腐坏牙体组织并选择相应材料进行修复。

本研究观察了树脂渗透技术应用在早期龋齿的治疗中的效果,该技术属于微创方法,可以避免手术对龋齿周围健康的牙体组织造成的损失,渗透树脂属于流动性大、黏度小的材料,主要是双酚A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二甲基丙烯酸三甘醇酯、乙醇溶剂以及光激发剂组成,可以利用虹吸原理让树脂渗透达到脱矿的位置,在釉柱间脱矿微孔形成充填并堵塞孔隙,阻断龋损朝向深处发展[8-9]。研究发现树脂材料能够和龋损溶解有机物形成树脂-多孔羟基磷灰石复合体,替代釉柱间缺失的矿物质,恢复釉质间釉柱结构,防止表面釉质崩解,维持牙齿本身的解剖结构和外形[10]。树脂渗透技术无需将早期已经脱矿的牙体组织进行磨除,操作过程较短,患者痛苦较小,因此可保存更多的患者健康牙体组织,也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儿童对于口腔治疗的恐慌和负性情绪对临床操作的影响[11-12]。本研究将树脂渗透技术应用在龋齿治疗,一方面可以为患儿提供更好的美观效果与颜色的稳定性,减少釉质脱矿形成的白垩色斑,治疗后牙体色泽和稳定程度更高[13];另一方面渗透树脂应用后牙齿表面显微硬度和表面粗糙度与健康釉质相似,可以维持牙体表面的生理形态,永久的阻塞微孔与空腔结果,阻断了龋齿的不断进展[14]。此外应用渗透树脂作用在牙体表面后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牙龈炎以及牙周炎的发生率,其治疗安全性更高[15]。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PLI和GI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填充材料应用在龋齿患儿中均可以改善患者牙周状况。近年来研究发现龋齿发生过程中体内炎症因子会出现升高,因此对炎症因子变化情况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1个月龈沟液IL-6、TNF-α和hs-CRP较治疗前有所升高;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龈沟液IL-6、TNF-α和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树脂渗透技术用于预防早期龋齿可以显著降低龈沟液炎症因子水平。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牙槽骨密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种填充材料应用在龋齿患儿中对患儿牙槽骨密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观察组治疗疗效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说明采用树脂渗透技术治疗早期龋齿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优势在于证实了渗透树脂技术应用在早期龋齿患儿中的效果,为临床合理寻找填充材料提供了依据,但是本研究随访时间短,入组病例有限,因此还需扩充样本量、长期随访深入论证。

综上所述,树脂渗透技术用于预防早期龋齿有较好的效果,对患儿牙周及牙槽骨密度无影响,对龈沟液炎症因子有一定影响。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