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福建省散发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4-07-29

胡 微, 郭祈福, 许柳青, 张奇杰, 王 柠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是一种特异性累及运动神经元的神经变性疾病,以手部肌肉无力、萎缩起病,进行性侵犯其他部位,当累及咽喉肌时,出现言语含糊、吞咽困难,晚期累及呼吸肌,最终死于呼吸衰竭。我国ALS平均起病年龄为 49.8 岁,男性较女性多发(男∶女=1.7∶1),发病到死亡的平均病程为71.0个月,5 a 生存率为49%,而 10 a 生存率仅32%[1-2]。

ALS的病因复杂,其中5%~10%的患者存在明确的家族史,主要由SOD1、TDP43、FUS及C9orf72等基因突变致病[3],90%的患者为散发病例。目前文献报道与散发ALS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重金属接触、辐射暴露、外伤、重体力活动等[4]。饮茶与ALS发病的关系尚有争议。部分基础研究发现,绿茶多酚对于ALS小鼠模型具有延缓发病及延长生存期的作用[5],普洱茶萃取物对于ALS模型细胞具有清除异常聚集蛋白的作用[6]。仅一项基于ALS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表明饮茶与ALS患病风险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7]。因此,饮茶对于ALS患病是否具有保护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针对福建省散发性ALS患者开展临床病例-对照研究,探讨ALS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并结合福建省居民的饮茶习惯,分析饮茶与ALS患病的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14年12月—2016年2月就诊于笔者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散发性ALS患者(病例组),对照组来源于同期非ALS患者。两组患者根据年龄(±1岁)、性别进行匹配入组。ALS诊断标准参照《中国肌萎缩侧索硬化诊断和治疗指南》[8],并根据该指南对诊断级别进一步分为可能、拟诊和确诊。诊断需经过2位神经内科医师核实,随访≥3 a。排除具有阳性家族史的ALS患者。为减少选择偏倚,对照组选取同期不同疾病患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骨质疏松、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健康体检者,其中脑梗死、脑出血、冠心病、骨质疏松、健康体检者既往均无肌无力或肌萎缩的病史及类似家族史,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患者均通过肌电图检查排除ALS。

1.2 资料收集与危险因素定义 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吸烟、饮酒、饮茶、咖啡饮用、外伤、X线暴露、重金属接触、农药接触、体力活动强度、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环境。各危险因素定义及分组见表1。数据经两位医生核对后录入Epidata数据库。

表1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相关危险因素定义及分组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定性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危险因素分析中先进行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危险因素及临床较可疑的相关因素(吸烟、饮酒、外伤、农药接触史)进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基本特征 共连续收集110例疑似ALS患者,排除2例具有家族史、3例肌电图合并传导阻滞,最终105例ALS患者入组。其中男性67例,女性38例。确诊78例、拟诊13例、可能14例。延髓起病23例、上肢起病51例、下肢起病31例。平均起病年龄为(53.9±10.2)岁(27~81岁)。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年龄分别为(56.1±10.78)岁和(56.03±10.68)岁,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经济收入和教育程度方面比较,差别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2 危险因素分析 两组患者均无长期饮用咖啡史,故未进一步统计分析。两组在吸烟、饮酒、体力活动、重金属接触史、射线接触史、农药接触史方面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病例组的外伤史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将饮酒、吸烟、农药接触史进行调整后计算出OR值为3.515(95%可信区间为1.738~6.325,表3)。根据外伤部位、外伤次数、外伤住院次数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发现在外伤部位分类中,头部外伤调整后OR值为3.601(95%可信区间为1.279~10.141),非头部外伤调整后OR为3.190(95%可信区间为1.517~6.708)。未发现明显的外伤次数、外伤住院次数剂量依赖(表3)。

表2 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表3 两组患者外伤因素Logistic分析

2.3 饮茶与ALS的相关性分析 两组患者饮茶种类无明显差异,且大部分为乌龙茶(ALS组占62%,对照组占70%)。两组患者饮茶频率每天1~3杯的调整后OR值为0.355(95%可信区间为0.140~0.898),可能降低ALS风险,其他饮茶频率、饮茶年限及茶叶消耗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表4)。

表4 两组患者饮茶史的Logistic分析

3 讨 论

ALS作为一种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大部分患者为散发病例。目前国内外关注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饮酒、咖啡、杀虫剂接触、重金属暴露、外伤、体力活动、居住环境等,但不同人群研究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9-12]。本研究中,笔者分析了吸烟、饮酒、饮茶、外伤、X线暴露、重金属接触、农药接触、体力活动强度、教育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居住环境等多种相关危险因素与福建省散发ALS患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外伤可能是ALS患病的危险因素,而饮茶可能是ALS患病的保护因素。

既往多项研究表明,外伤可增加ALS患病风险。Pupillo等[13]开展的一项基于人群登记系统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外伤是ALS危险因素,特别是多次或程度较重的外伤。外伤次数3次以上,ALS患病OR值达3.07(95%可信区间为1.86~5.05);严重外伤的OR值为2.44(95%可信区间为1.36~4.40)。Chen等[14]在109例ALS患者和255例对照分析结果提示,脑部外伤可以增加ALS的风险;进一步行Meta分析显示,脑部外伤的OR值为1.7(95%可信区间为1.3~2.2)。Gupta等[15]的研究进一步提出,颅脑外伤作为一种慢性疾病过程,诱发机体多种生化反应(神经细胞过度刺激、谷氨酸兴奋毒性、血脑屏障损伤等),参与继发性神经元损伤;在ALS患者中,可以导致神经纤维丝的异常聚集、破坏轴浆运输,参与ALS发病,而携带SOD1、senataxin及dynactin等基因突变的患者,其运动神经元对外伤更敏感,ALS患病风险增加。但Peters等[16]的病例-对照研究并不支持严重头部外伤与ALS相关。本研究显示,外伤是ALS的一个危险因素(OR值为3.515,95%可信区间为1.738~6.325)。

茶叶和咖啡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饮料,二者具有某些相同的化学成分(咖啡因等),其与ALS的相关性也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Beghi等[17]的研究提示,咖啡是ALS的一个保护因素;但Fondell等[7]的研究发现,咖啡因、咖啡、茶叶摄取与ALS的患病无明显相关。Koh等[5]对ALS小鼠模型注射绿茶提取物,发现一定浓度的绿茶提取物具有延长ALS小鼠起病时间及生存期等保护作用。国内Yu等[6]发现,普洱茶提取物可以诱导FET家族蛋白在细胞质中降解,对ALS的发病及病程进展可能具有保护作用。本研究无长期饮用咖啡的患者,故未进行统计分析。在饮茶史收集中,笔者发现,两组患者饮茶种类多数为乌龙茶,这可能与福建省居民喜饮铁观音相关,故未对饮茶种类进行分层统计。在饮茶频率分层中发现,每天1~3杯的饮茶量可能降低ALS患病风险,但两组患者的饮茶频率、年限及饮茶量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计算的OR值均<1,提示饮茶可能为ALS的保护因素,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及扩大研究地域验证。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及偏倚:(1)危险因素遗漏。由于缺乏客观证据,并未收集微生物感染与ALS相关性;此外,在前期危险因素制定过程中发现两组患者均有味精摄入,而且摄入量回忆偏倚大,故未进行进一步收集和统计。(2)虽然入组的患者均为首次就诊的新发病例,但病因收集仍存在回忆偏倚。(3)连续入组了105例福建省散发ALS患者,是单中心的研究,存在地域局限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