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 本刊记者 周 婕
手机致癌 尚无定论
□ 本刊记者 周 婕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称,使用手机或其他无线通信设备“可能增加人类患癌症的几率”。 5月24日至31日,一个由来自14个国家的31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在法国里昂聚会,对过去若干项研究的数据进行审查,最后对研究结果作出这样的描述:“基于脑胶质瘤的发生率与手机使用具备正相关的证据,WHO将射频电磁场视为人类的可能致癌物。”同时,WHO还特别强调,其研究结论“仅限于胶质瘤和听觉神经瘤,对其他肿瘤则没有获取充足的证据”。
IARC把致癌物质分为4类(2类包括A和B两级)依次为人体致癌物、可能致癌物、致癌作用尚不明确物质、对人体基本无致癌作用物质。这个分类是基于证据的有力程度,而不是致癌的强度。IARC的致癌物质分类表上一共有900多项,包括化学物质、混合物以及暴露环境。第二类中分为,致癌可能性较大物质2A类和致癌可能性较小物质2B类。手机辐射致癌研究项目负责人巴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我们将手机辐射致癌性定义为2类B组,意思就是说,我们认为手机辐射可能和手机使用者得癌症有因果关系。”同属该类的还有二噁烷、汽油和硬币中的金属镍。
针对手机辐射对人体会不会造成伤害这一问题,国际科学界一直不断地进行研究。
早在1994年,华裔科学家Henry Lai就用小白鼠做实验,发现手机辐射能改变动物脑部DNA,受到辐射的DNA双螺旋结构裂成碎片并有新的有害物质生成其中。
1996年5月,WHO设立了国际电磁场计划,从事电磁环境对健康影响的评价。这项计划将集中世界上各类研究机构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以提出频率在0到300吉赫(GHz)范围内的电磁场对健康潜在影响的评估意见。
2006年,丹麦一项长达20年,对420000人跟踪调查的研究表明,手机使用和癌症无关。
2007年,瑞典Orebro 大学的Lennart Hardell博士在研读了大量有关的科研文献后得出结论,每天使用手机1小时,在10年后患脑肿瘤的几率会有明显增加。
2010年5月,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进行了一项名为Interphone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试图研究成年人使用移动电话是否与头部、颈部癌症有关联性。结果表明,使用移动电话10年以上者也没有发现罹患胶质瘤和脑膜瘤的风险增加。
2011年4月,获得2011年度普利策非小说奖的印裔肿瘤学家悉达多·慕克吉在他的获奖作品中也提到,近20年来,几乎没有证据证明脑肿瘤的发生与手机使用相关。
世卫组织声明一出,立刻引起手机业内的关注。5月31日,一家美国公益组织“美国环境工作组”立刻推出了一份报告,对多个品牌手机的辐射水平进行排名。
辐射值最低排名特殊吸收比率(SAR)
1.Beyond E-Tech Duet D80.109
2.三星Eternity SGH-A8670.194
3.三星“蓝色地球” 0.196
4.三星 SGH-G8000.23
5.三星 Soul0.24
辐射值最高排名特殊吸收比率
1.摩托罗拉 V195s1.6
2.摩托罗拉 Zine ZN51.59
3.摩托罗拉 Rival1.59
4.京瓷 Jax S13001.55
5.摩托罗拉 VU2041.55
据了解,常见的手机工作在800兆赫(MHz)到1800兆赫(MHz)的频率范围。该频段属于射频(RF)的微波段。“特殊吸收比率”是计量多少无线电辐射能量被身体实际吸收。手机辐射峰值,欧洲规定为2.0SAR,美国为1.6SAR。我国尚未有吸收比率强制标准,手机电磁辐射的强度可用通用的电磁辐射标准来估计。中国国家标准GB8702-1988中对手机工作频段电场强度限值规定为12伏/米,但是很多手机在拨号时的辐射强度高于此值。
曾有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广播电视系统和移动电话系统的发射台已经遍布于各个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移动电话基站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甚至已在300米之内。这些基站时刻不停地在发射强度各异的电磁波。
对此,专家建议,手机电磁辐射的最强值通常出现在拨号期间。因此,在拨通之前,最好将手机远离头部。电磁辐射随距离衰减,离辐射源越远,辐射强度越小。而且在使用手机时,可减少每次通话的时间;寻找信号强的地方拨打;用有线耳机或手机喇叭以及采用短信等手段来减少手机辐射对健康的影响。
□ 编辑 周 婕 □ 美编 阎 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