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产业化背后

时间:2024-04-23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非遗产业化背后

□ 本刊记者 严碧华

日前,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外公布。

此次公布的名录,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和曲艺等项目。

从2006年开始,已有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先后公布,意在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此同时,生产性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有些甚至成为产业,有力地带动了就业与群众致富。

但对于绝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产业化之路只能是海市蜃楼。同时,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到底是纯粹的保护还是进行生产性保护,进而产业化,曾经一度争议颇多。

“实际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分三类,一类是纯粹的保护;第二类是有一定价值,但需要创新;第三类是跨界融合,不是按照原来的某些技艺,而是跟绘画等结合起来。”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是否产业化,需区别对待。

“如果跟产业化结合起来,最核心的是需要有人来经营,但传承人显然大部分不懂市场。”他同时指出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才困境。

生存窘境

一方面,民间文化曾一度声名远扬;另一方面,一些民间文化却正在面临消失,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

起源于两千年前的西汉皮影戏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版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

千百年来,这门古老的艺术,伴随着祖祖辈辈的先人们,度过了许多欢乐的时光。

但如今,要观看皮影戏显然不易。

同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年画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每到新年,民间都有贴年画的习俗,一则装饰环境,二则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

历史上,四川绵竹、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和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等曾盛名远扬。以位于山东潍坊寒亭杨家埠的木版年画为例,此年画兴起于明代,清代达到鼎盛,杨家埠曾一度出现“画店百家,画种过千,画版上万”的盛景,产品流向全国各地。

一年前,本刊记者在当地参观发现,杨家埠年画更多地只是被收藏爱好者关注,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亦如此。

多位业内人士在受访时指出,在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下,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人亡艺绝”、“人走歌息”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冀派内画通过建博物馆进行宣传,倡导艺术品实用化,大胆尝试产业化。图/严碧华

产业化道路

“‘不接地气’是许多艺术门类传承失败的主要原因。” 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直指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生活与市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窘境,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

窘境之下,一批有识之士也开始思索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元素结合起来,通过产业化来传承。

尤其是2006年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一批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了地方的支柱性产业,从业者众多。

冀派内画艺术发源于河北省衡水市,2006年6月7日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6月17日,冀派内画传承人王自勇在电话中向本刊记者表示,为了更好地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大胆尝试产业化,他们“通过建设博物馆宣传,还加强研发创新产品,倡导艺术品实用化,实用品艺术化。同时建设工厂,解决生产原料难题,和高科技结合起来,并创新题材,与婚庆、肖像、写真等结合起来。”

在这些举措的推动下,近年来,冀派内画发展迅速,目前产值规模超过12亿元,从业人员达4万多人。

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布,湖南省安化县千两茶制作技艺、益阳市茯砖茶制作技艺和四川省雅安市南路边茶(藏茶)制作技艺入选,这三种制作工艺都是基于黑茶。

但近年,这一制作工艺濒临失传。

“发展壮大就是对藏茶传统技艺最好的保护。” 藏茶传统制作技艺传承人甘玉祥向本刊记者如此表示,近年来,他一直在研究如何让藏茶的制作工艺文字化、数据化。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机械化,进而实现产业化。

为了更好地发展藏茶,前不久,他主导的四川雅安友谊茶业携手国内知名咨询公司,为其提供“三年营销战略”咨询服务。

“站在茶业行业来讲,我认为要想传承,首先这个产业要发展,产业没有延续与发展,其制作技艺自然会逐渐消失。再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纯粹作为一个摆设,也没什么意义。”6月16日,在接受本刊记者电话采访时,彭雄根如此强调。

据悉,目前仅安化县就有1万多人从事黑茶制造,加上包装、运输、经销,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

与此类似,由于地方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化,“如今,木雕已成为东阳的支柱产业之一。”下设于东阳市经贸局的行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卢益民向本刊记者如此表示。

“东阳木雕”是全国四大木雕之一,始于唐代,盛于明清,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实现产业化,截至目前已举办五届东阳木雕节,目前正在筹办第六届。

城乡家校共建 破解城乡教育的二元结构,促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改变教育管理体制,对城乡教育进行统筹管理,明确政府职责,统筹规划教育资源,完善学籍制度,维护农民工子女异地接受教育的权益。增加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在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利用技术将城市中的优质内容向教学点输送,通过城乡学校互相连接,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城市重点学校为中心,向周边教学点同步输送教学知识,将城市优质师资引入农村。

产业化显然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但是创新与古老技艺的传承是不是存在矛盾?近年来,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越来越多,正因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之路变得更加崎岖。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祈庆富反复强调,“如果丢掉了手工制作的工艺,机械化量产不仅不会保护技艺,最终还会扼杀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

“不能一味只追求规模化产量,传统的工艺也不能忽视。”文化部非遗司副司长马盛德在考察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时表示。

比如,雅安藏茶制作技艺的传承,主要依靠茶号和茶厂的传统艺人、工匠口授心记,代代相传。那么如果机械化,传统制作技艺是否会慢慢失传。

但甘玉祥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藏茶的传统技艺与产业化发展完全可以完美结合,关键是如何让两者融合。

同样,作为冀派内画传承人的王自勇认为,“其实所有的艺术品诞生之初都是实用品,也只有结合实用才能实现传承。”

“如果丢掉了手工制作的工艺,机械化量产不仅不会保护技艺,最终还会扼杀手工艺人的生存空间。”

更多难题

争议声外,还存在法律保护、人才缺失等难题。

比如前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泥人张”商标专有权之争。

本是艺术两奇葩,各领风骚齐争艳,但几年前,京津两个“泥人张”却对簿公堂,天津“泥人张”认为“北京泥人张”仿古陶艺制品侵权。

最后,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就此案作出终审判决,认定“北京泥人张”仿古陶艺制品与“泥人张”知名彩塑艺术品存在比较显著的区别。

张艺谋也许不会想到,自己编剧和导演的以“云南面具戏”为线索的电影《千里走单骑》,由于影片中所谓的“云南面具戏”实际上是贵州的“安顺地戏”,可影片中却未提及此事,引发了贵州省安顺市文化局状告张艺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第一案”。

另外,近年来,发源于传统民间艺术的金山农民画却遇到不少困难和困惑,甚至一度身价大跌。原因很简单:盗版泛滥,赝品充斥。

这些折射了中国“非遗”保护中一个共同的难题,那就是法律保护。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正式实施,这标志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入有法可依的时代。

此外,人才缺失难题仍难以解决,成为最大的困惑之一。

作为京城生产景泰蓝规模最大的企业,北京珐琅厂拥有国内该领域5位工艺大师中的3位,不过总工艺美术师钟连盛却倍感技术实力不够。“一般陶瓷领域的国家级大师都有数十位。”他告诉记者,厂里做景泰蓝的师傅,不少是退休后返聘的老人。

从事砖雕的张彦境况更要糟糕一些。“他们是少人才,我是缺人手。”由于目前没有培养砖雕人才的专业学校,他只能手把手地从零开始教那些前来学艺的人。

本刊记者采访发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面临同样问题。

□ 编辑 刘文婷 □ 美编 庞 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