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基因突变检测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应用价值

时间:2024-07-29

季凤俊,秦恺,叶飞,陆松华

海安市人民医院胸外科,江苏 海安2266000

肺癌是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的最常见类型[1],通常部分NSCLC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晚期,预后极差。准确获知肿瘤的生物学信息,从而在基因分型指导下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指导NSCLC患者的临床用药至关重要[2]。目前,临床常规采用组织脱氧核糖核酸(transferred deoxyribonucleic acid,tDNA)检测基因分型,但此检测对身体的创伤性大,且对标本获取有较高的要求。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是人体血液中的小片段游离脱氧核糖核酸(cell free DNA,cfDNA),存在于外周血、脑脊液等体液中,主要由坏死或凋亡的肿瘤细胞释放[3-4]。外周血ctDNA可被定性、定量和追踪,将有可能为临床肿瘤的早期诊断、预后预测及跟踪随访等提供方便、快捷、特异、无创或微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手段[1,5]。但外周血ctDNA是否可以替代组织tDNA成为常规基因检测手段应用于临床尚未可知。鉴于此,本研究检测NSCLC患者血浆ctDNA的突变情况,并以组织tDNA为对照,评价其诊断效能,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NSCLC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NSCLC;②患者可行肿瘤根治术;③切除的组织满足检测要求;④手术前后各个所需时间点的外周血齐全且满足检测要求。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心、肝、肾功能不全;②合并活动性结核及其他严重的感染性疾病;③存在精神疾病;④任何因素造成的样本污染。90例NSCLC患者中,男48例,女42例;年龄35~78岁,平均(54.4±11.3)岁;腺癌72例,鳞状细胞癌14例,神经内分泌癌2例,大细胞癌2例;肿瘤分期:Ia期36例,Ib期14例,Ⅱa期14例,Ⅱb期2例,Ⅲa期22例,Ⅳ期2例。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血浆分离与DNA提取

抽取患者手术前、手术后各个所需时间段的外周血,以2000 r/min的离心速度离心15 min,分离出上层的血浆和下层的红细胞。吸取上层血浆,动作需轻柔,避免吸取到中层白细胞,若一次分离后的血浆仍见少量红细胞,需继续离心,直至澄清血浆而无红细胞残余。采用Qiagen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总DNA,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的步骤进行操作,提取的总DNA可继续进行ctDNA的分离或置于-80℃冰箱中备用。在外周血的采集中,若发生溶血则重新抽取外周血;外周血中提取的ctDNA经过质检,若存在浓度过低、DNA已降解等情况,需重新提取ctDNA;小片段ctDNA同样纳入统计。

1.3 ctDNA分离与测序

采用Qiagen的薄膜柱吸附试剂盒从血浆中分离出ctDNA: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对ctDNA的小片段进行回收,回收纯化的ctDNA需要进行末端修复、A接头连接、继续链接捕获试剂盒特定探针接头,测序时可以特异性捕获到NSCLC的驱动基因信息。对ctDNA进行上述处理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然后利用深圳华大基因检测公司的Ion Proton二代测序平台进行测序,检测基因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外显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xon,EGFR exon)、TP53、erb-b2 受体酪氨酸激酶 2(erb-b2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ERBB2)、磷脂酰肌醇 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基因,检测内容包括各个基因突变的例数、基因突变的位点和基因突变的类型(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或缺失突变)。测序结果经局部路线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BLAST)比对后存在点突变、插入突变或缺失突变者定义为突变阳性,比对结果一致则为突变阴性。

1.4 组织DNA提取与分析

对肿瘤石蜡组织进行脱蜡、刮片处理后,使用Qiagen DNA提取试剂盒提取组织DNA,将组织DNA经超声波处理成大小为150~200 bp的小片段。后续文库构建方法和测序过程与ctDNA处理情况相同。

1.5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DNA突变情况为金标准,计算外周血ctDNA检测肿瘤组织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一致性以及手术前后基因突变频率的变化情况。其中,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假阳性)例数×100%;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阴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假阳性)例数×100%。

2 结果

2.1 术前外周血和组织中驱动基因突变对NSCLC的诊断效能

90例NSCLC患者中,有68例患者包含1个或多个驱动基因突变。68例突变的NSCLC患者中,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于tDNA和ctDNA中,少数患者仅存在于ctDNA或仅存在于tDNA中。术前NSCLC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EGFRexon、TP53、ERBB2、PIK3CA基因突变诊断NSCLC的灵敏度分别为100.00%、100.00%、83.33%和100.00%,特异度分别为96.77%、100.00%、100.00%和97.6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3.33%、100.00%、100.00%和75.00%,一致性分别为97.78%、100.00%、97.78%和97.78%。

2.2 术前外周血和组织中DNA总体基因突变对NSCLC诊断效能的比较

tDNA诊断结果显示,58例患者呈阳性,32例患者呈阴性。tDNA和对应的术前血浆ctDNA突变诊断的一致性为75.56%,术前血浆ctDNA突变诊断NSCLC的灵敏度为72.41%,特异度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87.50%。

2.3 手术前后NSCLC患者外周血ctDNA的突变频率的比较

68例患者术前的血浆ctDNA检测结果呈阳性,共发现存在34种突变。34种突变中,EGFRexon、TP53、ERBB2、PIK3CA的突变频率分别为42.9%(30/70)、31.4%(22/70)、14.3%(10/70)、11.4%(8/70)。对所有基因突变手术前后的总体平均突变频率进行比较发现,手术前血浆ctDNA的平均突变频率为1.24,手术后血浆ctDNA的平均突变频率为0.13。(表 1)

3 讨论

目前,肺穿刺活组织检查获取的tDNA主要用于NSCLC患者基因突变的检测,但是,NSCLC患者确诊时多已为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治疗,从而难以获取肿瘤组织。因此,采用tDNA进行NSCLC基因检测在临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受到了限制。外周血ctDNA是循环肿瘤细胞、凋亡的肿瘤细胞、肿瘤细胞分泌的外分泌体等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肿瘤DNA,材料容易获得,而且对肿瘤分型无要求,具有无创性,可动态监测肿瘤进展情况,因此,外周血ctDNA检测成为了肺癌精准诊断和辅助治疗的有效方法[6-9]。

本研究的90例NSCLC患者中,有68例患者包含1个或多个驱动基因突变。68例突变患者中,多数患者同时存在于tDNA和ctDNA中,少数患者仅存在于ctDNA或仅存在于tDNA中;术前,患者外周血和组织中EGFRexon、TP53、ERBB2、PIK3CA的ctDNA总突变情况比较,tDNA与对应的术前血浆ctDNA突变诊断的一致性为75.56%,术前血浆ctDNA突变诊断NSCLC的灵敏度为72.41%,特异度为81.25%,阳性预测值为87.50%,提示tDNA和ctDNA诊断NSCLC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也说明NSCLC术前外周血ctDNA用来监测肿瘤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因此,本研究继续采用此法研究手术切除肿瘤组织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tDNA的突变情况,目的是探索外周血ctDNA驱动基因的突变可否进一步应用于监测术后肿瘤的动态变化,从而为临床对术后的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本研究发现,在四种驱动基因的所有突变中,手术前外周血ctDNA的平均突变频率为1.24,肿瘤组织切除术后两天外周血ctDNA的平均突变频率为0.13,手术前后突变频率明显下降,说明术后外周血ctDNA驱动基因的突变情况可以有效反映术后肿瘤的动态恢复状况。徐敏等[6]亦发现外周血ctDNA诊断NSCLC患者基因突变的结果与tDNA的符合率超过91%,可替代肿瘤组织切片得知基因突变情况,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外,本研究的21例阳性患者样本中,在20例患者的肿瘤组织和外周血ctDNA中均检测到基因突变,有1例患者仅在血浆ctDNA中检测到基因突变,这可能与肿瘤大小、检测实验环节的局限性和肿瘤潜在转移等因素有关;其中,肿瘤潜在转移的可能性最大,1例仅在血浆ctDNA中检测到的突变可能是因为原发肿瘤DNA发生了转移,因此,外周血ctDNA与组织肿瘤DNA存在某些不同的基因突变[10]。血液ctDNA的释放被认为与肿瘤细胞的自行分泌或凋亡、坏死有关,同时检测具有无创性的特点,成为了良好的预后预测分子指标。既往多项研究均发现血清ctDNA水平升高与肿瘤转移、临床分期及患者的生存情况有关,根据血清ctDNA水平可预测患者预后[11-14]。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外周血基因突变可用于NSCLC的诊断和术后动态监测,其中,TP53、ERBB2、PIK3CA的临床参考价值略低于EGFRexon,但也可与EGFRexon共同辅助完成对NSCLC的检测。很多NSCLC相关的基因对于疾病的诊断可能均存在一定的价值,今后还会扩展基因研究的范围,为NSCLC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可靠、有效的依据。因此,靶向测序检测ctDNA可检出NSCLC患者的突变基因,同时可监测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可靠性,对NSCLC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