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时间:2024-07-29

孙娜娜,王陈保,钱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口腔科,北京1000430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常见,少数为肉瘤,多出现在口腔黏膜,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占10%[1]。目前,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主要以手术方式进行治疗[2],但术后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对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造成极大影响[3]。临床上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感染的发生,对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原因尚不明确,相关研究也较少[4]。因此,对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防治较为困难。本研究总结了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并对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其术后感染的防治提供一定的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诊断为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②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②术前合并感染。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9例患者。其中男59例,女30例;年龄为34~81岁,平均年龄为(55.3±9.7)岁;肿瘤类型:舌癌26例,口咽癌16例,牙龈癌19例,唇癌17例,口底癌6例,颊癌5例。3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58例患者术后未发生感染,以《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5]为诊断标准。

1.2 观察指标

记录术后感染患者的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布。记录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术前放疗史、术前化疗史、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术后血清白蛋白、合并糖尿病及合并高血压情况。分析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感染部位分布

3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感染,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手术切口和呼吸道,分别占45.16%和38.71%。(表1)

表1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部位分布(n=31)

2.2 感染病原菌分布

31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术后感染,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17例,革兰阴性菌感染13例,真菌感染1例。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化脓性链球菌5例(16.13%),表皮葡萄球菌3例(9.68%),铜绿假单胞菌3例(9.68%),肺炎克雷伯菌3例(9.68%)。(表2)

表2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n=31)

2.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0岁、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吸烟史、术前放疗史、术前化疗史、术中失血量、术前血清白蛋白、合并高血压情况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术后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2.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以术后感染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及合并糖尿病均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4)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易通过血液或淋巴结转移至远端组织,手术是治疗此类肿瘤的主要方式,由于本病处于面部,治疗时对形态和功能均要求较高[6-7]。一般情况下,口腔内正常菌群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而手术会打破这种平衡,容易导致机会致病菌感染[8]。手术治疗时多需要将气管切开,形成开放性切口,从而导致了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较高[9]。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常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很多患者需要行根治术并植入皮瓣,造成严重创伤,加上口腔黏膜在术中不能彻底消毒,增加了术后感染的风险[10-11]。本研究中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最常见的部位是手术切口和呼吸道,分别为14例(45.16%)和12例(38.71%)。

表3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n=89)

表4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89)

恶性肿瘤患者在住院48 h内就有微生物开始定植在口咽、呼吸道、胃肠道系统和泌尿系统,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在一定条件下引发感染[12]。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当切口达到筋膜组织时,会激活与螯铁蛋白合成有关的基因,增强细菌的毒力,从而造成感染[13]。本研究中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化脓性链球菌(16.13%)、表皮葡萄球菌(9.68%)、铜绿假单胞菌(9.68%)和肺炎克雷伯菌(9.68%)。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较多。本研究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合并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发生率分别高于年龄<60岁、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未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时间≥4 h、术后血清白蛋白<35 g/L及合并糖尿病均是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①手术时间。手术时创口暴露在空气中,易受到污染,手术时间长的患者往往病情更重,手术方式更加复杂,发生感染的风险更大[14]。②术后血清白蛋白。恶性肿瘤为消耗性疾病,加上手术的创伤,使患者食欲减退,术中大量出血会引起血清白蛋白降低,造成患者体质下降,易发生感染,而感染又会使血管对白蛋白的通透性增加,进一步降低血清白蛋白[15]。③合并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缺乏胰岛素,导致蛋白质合成减少,抗体合成不足,而且体液中含糖量高,有利于细菌生长,容易导致感染的发生[16-17]。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风险较大,常见感染部位是手术切口和呼吸道,最常见的感染病原菌为化脓性链球菌,需要特别关注手术时间长、术后血清白蛋白低及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做好预防感染的措施。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