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探究小麦种植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要点

时间:2024-07-29

孙跃刚

(清丰县柳格镇人民政府,河南 清丰 457300)

小麦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优质小麦高产栽培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是我国农业结构优化及产业结构改革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小麦种植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农作物种植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小麦种植面积相应减少,而国内的小麦需求却存在较大的缺口。为保证小麦市场供应平衡,现阶段我国必须加强对小麦种植管理方面提质增产生产技术的研究。小麦全生育期内需要经历几个不同的时期,从而形成根、茎、叶、分蘖、穗、花、籽粒等器官,最终成熟。不同的生长时期小麦植株对营养需求不同,抗病害能力也存在差异。在小麦种植中推广科学选种、栽种及机械化、标准化管理技术,可促使小麦从粗放式种植管理向精细化、精量化转变,有利于提高小麦种植产量和品质,减少病虫害对小麦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1 小麦生育特性

小麦为喜光作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每日日照时长要求达到8 ~12 小时。小麦种植对土壤、水分要求不高,但其生长发育中后期对于水量的消耗相对较大,有机质含量丰富的土壤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促进植株营养物质的积累,从而提高小麦种植的产量。小麦会经历种子萌发至幼穗分化前、返青、返青至抽穗、抽穗至开花成熟几个生长发育阶段,每个生长发育阶段的生长特点和营养需求特点不同,因此对各个生长发育节点的营养管理需求不同,要求实施的管理方法也应该体现针对性原则。

1.1 种子萌发至幼穗分化前

种子萌发至幼穗分化前,小麦主要以营养生长为主。小麦播种后6 ~7 天开始出苗,出苗两周后开始有效分蘖,到越冬时停止分蘖。在这一阶段,小麦初生根系快速生长并发生分枝,次生根也开始发生,茎叶分化完成,近根叶片数量增多,叶片面积增大,植株快速发育壮大。此时小麦植株体内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合成及能量积累较少,对水肥需求量不大,但为了促进壮苗的形成,应该根据幼苗长势适量补肥[1]。

1.2 返青期

返青期小麦仍然以营养生长发育为主,开始分出1 ~2个蘖,增生出3 ~4 条次生根,生出1 ~2 片叶片,体内生理代谢仍以氮代谢为主,光合产物量相对较少,开始积累能量,对水肥的需求量较小。

1.3 返青至抽穗期

进入返青期以后到抽穗前,小麦进入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发育并进的阶段。这一阶段小麦的根、茎、叶快速生长,叶片变绿,新的分蘖发生,起身拔节进入高峰期,出现两级分蘖。到二棱末期分化至拔节时雌雄蕊原基开始分化,抽穗时幼穗体积增大。这一时期小麦植株体内代谢以碳和氮为主,干物质积累较多,能量积累量约为45%~50%,对水肥的需求量明显增大,且水肥需求较为迫切,应及时根据长势、土壤肥力及田间持水量加强水肥管理,保证小麦植株在这一时期能够获得充足全面的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有效发育[2]。

1.4 抽穗至开花成熟期

自抽穗至开花成熟期,小麦进入生殖生长发育阶段。这一阶段小麦生长开始以籽粒形成为主,是增加粒数和粒重的关键时期。小麦70%~80%的籽粒产量来源于抽穗后的光合产物积累。因此,这一时期小麦对物质合成及能量的积累需求较大,保证充足的日照时长和适量全面的水肥供应是确保籽粒饱满的关键。这一时期小麦植株生理代谢转为以碳代谢为主,水肥需求量适中,主要对氮、磷的需求量相对较多,可适当补充氮、磷肥,以促进籽粒的形成、灌浆及成熟,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2 小麦种植管理的关键技术

2.1 土壤改良技术

良好的土壤肥力条件是保证小麦苗全和苗壮及提高种植产量的基础条件。在小麦种植前,可以对小麦种植地块进行肥力测量,并根据测量结果和小麦需求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土壤改良包括精细化整地,合理轮作,使用配方肥、绿肥、有机肥或农家腐熟肥等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肥力,增强土壤的透气性,为小麦生长发育创建一个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要求经过土壤改良后,常规播种量的小麦种植地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保持在1.2%~1.6%,甚至更高,每667 m2种子播种量大于6 kg 时要求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应大约1.6%以上[3]。

2.2 选种及种子处理技术

优良的种子是保证小麦种植产量和品质的前提条件。在选种时,应该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因地制宜地选择在当地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综合抗逆性强、抗倒伏能力强、分蘖能力强、产量高、品质好的地方良种。应该以地方农业局推广的良种为主。

为预防病虫害,在播种前应该对种子进行晾晒、药剂浸泡或者采用种子剂做包衣。拌种药剂可选用20%粉锈宁、2%立克秀、35%甲基硫环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等,具体药剂的选择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而定。病害多可选择20%粉锈宁、2%立克秀,药剂量为种子总量的0.10%~0.15%。地下虫害多的情况下,可选择35%甲基硫环磷乳油、40%甲基异柳磷乳油,药剂量为种子总量的0.2%。通过对种子拌种或做包衣处理,可以将小麦种植产量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10%~15%[4]。

2.3 精量播种技术

小麦精量播种技术是现阶段小麦生产管理中重点推广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主张在较好的土壤肥力条件下,通过降低播种量、减少基本苗数及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来有效地控制分蘖和个体发育,以保证小麦生长穗足、穗大、籽粒饱满,从而达到提高小麦种植产量的目的。精量化播种的核心在于精准地控制好整地质量,基肥及追肥质量,播种期、播种量、播种规格及各项播种技术参数。为了保证实现精量化播种管理,整地、播种均要求采用一体化机械作业。整地质量要求做到“深、透、净、实、平、足”,即翻耕深度符合标准的深度要求,耙磨要透彻,保证土壤细碎,土壤要干净无杂草根茬,上层不板结,下层不虚空,畦面平整,土壤底墒充足。播种期根据当地气温推算,一般选在平均气温在15℃~18℃时进行,且要求小麦种植后冬前积温可以达到600 ~700℃[5]。在墒情不好的情况下,根据“宁可适当晚播,也要造足底墒”的原则可适当延迟播种时间。其他播种参数参考如下:①播种量为每667 m2用种量为4 ~6 kg;②播种密度为每667 m28 万~12 万株;③播种深度为3 ~5 cm;④播种行距为20 ~25 cm。要求小麦播种全程保证播量精准、下种均匀、播深一致,来保证齐苗率,以及为后期机械化管理作业奠定基础。小麦精量播种可根据种植规模选择精量播种机。大规模种植可用大型一体化小麦精量播种机或新型小麦变速精量播种机播种,小规模种植可选择用小型精量播种机播种,或对小型旋耕机进行改装,配套安装精量播种机。种植小麦所选择的精量播种机的宽幅应该与后期植保机械的宽幅一致。采用一体化联合播种机时,可通过设置作业参数,一次性完成小麦深耕、灭茬、播种、施肥、覆土、镇压等一系列工作,提高播种管理的作业效率,争取播种时间,全面提升播种管理的综合化水平。

2.4 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

河南地区是我国小麦的主产区之一,小麦种植以规模化种植为主,种植面积大、地块连片性好。在小麦主产区小麦种植管理中推广全程机械化管理技术,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小麦种植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度,提高种植管理的精准化程度,另一方面有利于节省人工成本,利用机械集成技术提高小麦种植生产效率,提高小麦种植管理的综合化水平,从而确保小麦规模化种植产区实现传统农业生产向现代化高效农业种植管理模式的转型,提高小麦种植产量、品质及综合效益。小麦全程机械化管理除播种期和收获期需要采用机械作业外,植保管理也要求全部采用机械化管理。常用到的植保机械包括中耕除草机、喷药机、无人植保机、小麦追肥机等。采用自走式植保机时,应该选择宽幅与播种机一致的机型。采用联合机进行植保时,只需要将植保参数调整到与播种参数一致即可[6]。

在小麦生长发育过程中,可以根据小麦生长发育需肥规律及氮磷钾营养的临界期有针对性地使用追肥机械适量补肥。第一个追肥期在小麦拔节至抽穗期,可用根外追肥的方法补肥。后期观察小麦生长情况,根据小麦状态使用小麦喷肥机械或喷药机械适时适量地喷施叶面肥来补肥。叶面肥可用0.2%碳酸二氢钾溶液与生物激素混合喷施,一般补肥两次,用于促进小麦有机物合成和防止小麦早衰。在小麦幼苗期和返青期,可用中耕除草机进行除草工作,预防杂草生长对小麦生长造成干扰。在病虫害管理方面,小麦规模化产区还可以采用无人植保机喷药防治病虫害,小规模产区或小面积种植可用自走式喷药机喷药防治病虫害。

3 小麦病虫害绿色防治的技术要点

3.1 病虫害防治原则

小麦病虫害防治应遵循绿色化、无害化防治的基本原则,即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以化学防治为辅助,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针对性地使用生物农药,来减少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药物残留,以减少病菌、害虫产生耐药性的概率,从而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效果,提高小麦种植的质量,全面保障小麦的卫生安全。

3.2 病虫害防治方法

3.2.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方法提倡在小麦种植全生育周期通过加强田间管理,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对小麦实施种植管理工作,培育壮苗,提高小麦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和抗倒伏能力,从而提高病虫害绿色化防治的效果。农业防治措施有种子处理、土壤改良、保持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及时除草、适时适量补肥给水等。

3.2.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分为生物工程药剂法和生物天敌法。生物工程药剂法是采用安全、无毒的生物农药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常见的生物农药包括昆虫性激素药剂、植物性激素药剂、生物菌剂等。昆虫性激素药剂是利用昆虫性激素阻止昆虫交配和繁殖,来达到有效控制小麦田间虫口数量的药剂。小麦病虫害防治中常用的生物药剂有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白僵菌、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等。生物天敌法依照小麦常见虫害,在田间放置一定数量的害虫天敌的虫卵,利用生物链关系来维持田间生态平衡,达到控制虫害虫口数量的目的[7]。

3.2.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通过与电、磁、声音以及光等物理因子相关的设备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如采用土壤电消毒法进行病害防治,采用光诱法、色诱法、气味引诱法及设置捕虫网等防治虫害[8]。

3.2.4 化学防治

在用药物防治小麦病虫害时,应尽可能选择无毒、高效、安全的生物农药,尽量少用农药,控制农药的使用量或非必要不用化学农药。使用农药防治时应该体现针对性原则,并采用病菌或虫害药敏性较好的几种药物交替使用,以提高药物防治的效果。

3.3 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要点

病虫害绿色防治技术要求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来提高病虫害防治的精准性及防治的有效性。种植户可以在小麦种植期间应用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加强对病虫害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小麦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再应用病虫害信息化监测技术获取病虫害动态信息,然后科学地选择病虫害防治方式,综合采用病虫害机喷药技术、太阳能诱捕灯技术、生物农药技术、天敌生物防治技术等,加强小麦各个生育阶段的病虫害管理,预防和有效地治疗常见病虫害,防止病虫害对小麦生长发育产生阻碍性影响[9]。

4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麦种植管理中推广土壤改良技术、种子处理技术、精量播种技术,并全程推广应用机械化作业技术,有助于推进小麦种植管理从粗放式管理向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转型,提高小麦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在病虫害管理中,推广绿色化防治技术,加强对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技术的使用,合理适量地辅以化学防治,来提高小麦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全面助力小麦增产提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