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改革

时间:2024-07-29

齐贵军,张锐,任崇伟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改革

齐贵军,张锐,任崇伟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天津外国语学院滨海外事学院;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教学研究

体育教育是高职高专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职高专体育教育仍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根据《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指导思想和职业劳动中“发展”与“补偿”的理论,认为高职高专体育教育应着重从“发展学生职业素质能力”和“学生个性发展价值趋向”两方面着手,形成以体育课程教学为主,课外、校外相结合的体育教育体系。大学体育是体育教育的一个阶段。又是与社会体育相衔接的阶段;大学体育不仅要讲究近期效果,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来完成学业,而且还要适当追求可能的远期效益,使学生养成科学健身、科学锻炼的习惯;将终身体育思想纳入体育课程改革之中,让学生了解体育与健康的关系。从健身出发,使竞技运动教材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组织方法和评价方法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意识的作用,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环节[1-2]。近年来,我们对课外体育活动进行了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现报道如下。

1 实施方案

1.1 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健康意识强的、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重点培养,制定合理锻炼计划,掌握正确锻炼方法,学会自我评价,提高体育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于体育健康意识较差的学生,以提高其体育健康意识为重点,让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掌握1~2项运动技术,提高自练、自娱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伤、弱、病的学生,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健身的科学意识,科学锻炼、科学养护、保健为主要目标。

1.2 采用有针对性的教材 校内要设立实验班,对实验班使用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教材中精简教学内容,技术含量要适当,适当增加趣味性和实用性。对于“高难度、新技术”动作,只作为简要介绍,满足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学习需要,以解决学生学习要求参差不齐的矛盾,使全体学生都能体验体育的乐趣。在教材内容上要注意科学性、指导性和时代性,选择有利于身心健康,有效的指导终身锻炼为主的教材,提高锻炼身体的情绪动力。增加开课项目,扩大学生的选择范围,满足学生兴趣的需要,有助于教学目标体系的实现。优化组织教学,强调因材施教。

1.3 教学方法 将四个教学班的246名学生,随即分为两组,实验组两个教学班120名,对照组两个教学班126名,年龄、性别、体质特点、技术倾向等两组比较P>0.05.。对照组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实验组使用上述方案。完成两年课程进行考核。

1.4 考核方法 根据大纲中规定的多项考核内容,实践部分学生可以任选一项作为考核内容,占总成绩的30%,各选项课结束时进行能力考核,占总成绩的40%,学生课堂表现为10%。开学初公布每一项考核具体评分的方法和标准。理论部分以笔试为主,试题摒弃死记硬背的知识,重点考核对体育理论知识、科学锻炼方法、自我评价等方面的理解程度与灵活运用的能力,以利于学生今后科学锻炼和终身收益,占总成绩的20%。

1.5 运用现代教学的手段 在完善电化教学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知识含量,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观赏水平,调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主体意识。

1.6 其他 在实验班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举办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进行多样化体育竞赛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走上运动场,参加自己所喜爱的体育娱乐活动。

2 结果

实现了体育由单纯“健身”向终身受益等的转化,学生既学到了体育技能,又掌握了健身方法。学生对教学内容选择的空间增大,调动了学习的主体性,使体育教学更生动活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意识,需要不断地充实活动内容,改革活动方法,有助于大学体育获得持续发展,使体育由内涵向外延伸展。

2.1 学生自觉锻炼身体的积极性明显增强 结果见表1。

对照组早操出勤98.25%,课外锻炼78.5%,参与各项竞赛75.5%。实验组早操出勤99.85%,课外锻炼92.75%,参与各项竞赛87.7%。

2.2 两组50米、立定跳远、800/1000米测试结果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50米、立定跳远、800/1000米测试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50米、立定跳远、800/1000米测试结果比较(±s)

t=1.8646~11.5153;P<0.05~0.005。

组别n50米(s)铅球(m)立定跳远(m)引体向上(个)800/1000m(s)对照组1268.47±1.286.71±2.162.07±0.244.5±1.6233±30.2实验组1208.15±1.377.22±2.132.20±0.186.7±1.4222.8±29.3

2.3 体育课成绩两组比较 对照组体育课及格率98.41%;合格率98.41%。实验组体育课及格率99.0%;合格率99.0%。

3 讨论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各种事业均要与时俱进,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也不例外,应以其灵活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长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走向社会后自觉的进行体育锻炼,关注体育运动发展新趋势,在俱乐部及选修课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提供体育活动课堂,组织训练,提高运动技能水平。鼓励学生建立自发组团机制,提供更多运动锻炼机会,形成系列规范,有利于终生锻炼的习惯[3]。另外,还要注重新兴运动项目和民族、民间传统资源的利用。尽量参与校内外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社会实践、实习是高职高专重要教育阶段,此期鼓励学生跨学籍、跨专业自发组建运动锻炼团队,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促进课外体育活动开展。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之间的交流有机结合,扩大和加速学生的社会融合度,为未来抢占社会活动制高点增加一份力量。

终身体育是受终身教育思想的启发而提出来的。终身教育,是个体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其实,依终身教育的概念理解,终身体育就是一生各时期所接受体育教育、所参加体育活动及所坚持体育锻炼的总和[4]。这就是说,“终身体育”是一个集合概念,不能将任何一个时间段的体育为终身体育,而只能说它是终身体育的某一阶段。在学校体育中讲终身体育,就是要使学校体育放眼未来,而放眼未来,就是要使普通成人有意识有能力进行自我体育锻炼,这在表面上看与体质教育思想颇为接近。学生时代理当在运动技能方面多受点化,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第一”以及自我锻炼等终身坚持的意识,也不能忽视运动技能训练。但目前课堂上多数教师重课的形式,轻课的实用价值,一味在追求“新”而“不实”[5]。应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课的形式和课的实用性要兼顾。

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意识,体育运动是保持人体机能、体能处于最佳状态,增强人们精力的有效手段,在人生中根据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锻练的形式和内容,以增强体质。由于人的健康状况不一,体质的强与弱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不进行适当的锻练,强的会变成弱,进行适当的锻练,弱的可以变强。因而只有不断进行体育锻练,才可能长久地拥有健康的身体。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将“终身体育”思想贯彻于实践当中。体育教学内容、模式的多样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多提供些由教师能够自主选择的教学内容,让那些趣味性比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进入课堂。同时转变那些传统项目学习的方式,使其从单调的运动变成带有趣味性较强的竞赛运动;多采用综合教学模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习动力,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自然而然会不断思取上进,正所谓“教学未见乐处,不必我学”[7]。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改革教学形式,丰富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学会快乐健康的学习。学校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等条件,多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保健类和地方民间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专长的老师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教给学生科学的锻练方法。同样的运动能力、同样的运动项目而不同的锻练方法,所导致的锻练效果也有不同。因此,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要重视教给学生体育锻练方法,让学生把课堂中学到的锻练方法用到课外,从而有效地开展锻练活动。学生要掌握正确的体育运动技能,尝试使用各种锻炼方法,不仅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还能体现力与美的有机结合,达到精神上愉悦。结合实际情况改革传统教材[8]。要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体育的优势,转限制条件为有利条件,既尊重传统,也不为传统所拘束。既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也要创造适合的实际方法,让每节课都能体现自己的价值和特点,在改革中走出自己的路。青少年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弱,锻练不易持久,须有一定的措施约束,才能持之以恒,养成规律性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之终生受益。

[1] 赖炳森.高校体育课程内容体系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7,(2):79-82.

[2] 庄艳华.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选用教学方法的现状研究[D].江苏:苏州大学,2007.

3]高玲娣.北京某医科大学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体质健康相关性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0):10-14.

[4] 张洪建,邱良武,吴艳芳.医学院校体育改革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昆明医学院学报,2011,(7):150-154.

[5] 贾颜,赵海涛.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转变[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0,31(6):364-306.

[6] 曾红卒.论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J].中国体育科技,2001(2):78-79.

[7] 吴秋林,胡婉珍.终身体育与大学体育教学改革[J].江西社会学,2000,(1):115-118.

[8] 门锦.试论新课程背景下“以人为本”体育教学观[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7,20(3):119-120.

R807.4

A

1008-4118(2012)01-0092-03

10.3969/j.issn.1008-4118.2012.01.47

2012-01-2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