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戈 严
(菏泽市中医院眼科,山东 菏泽 274000)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术后复发率高,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手术,据报道可高达30%~50%。近些年随着对角膜缘干细胞的深入研究角膜干细胞移植在翼状胬肉手术中广泛的应用。我院近两年来分别采用胬肉切除加带蒂结膜移植术及胬肉切除加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方法观察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门诊患者共42例,男7例女35例,年龄46~68岁。42例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呈进展期,其头部侵入角膜缘内3~5 mm,大多发生于鼻侧。
1.2 手术方法 1)胬肉切除加结膜瓣移植:0.5%盐酸丙美卡因滴眼液表面麻醉,手术显微镜下,在角膜上方翼状胬肉附着处外缘切开角膜上皮,向胬肉基底部方向剥离深至前弹力层,直至暴露巩膜面。剪除胬肉头顶部及其肥厚增生的结膜下组织,沿上方角膜缘延长球结膜切口做长度与暴露的巩膜面基本相等的结膜瓣,并将结膜下组织分离干净。将带蒂的结膜瓣作90°旋转置于暴露的巩膜面上,10-0进口尼龙线间断缝合结膜。2)角膜干细胞组:胬肉切除方法同结膜瓣组,于患眼颞上方浅层结膜下注入2℅利多卡因使之成为一泡状隆起,根据胬肉切除区球结膜缺损范围大小做一结膜移植片,移植片要尽量薄一些,(一般取上方球结膜,尽量不带结膜下筋膜)潜行分离角膜缘内 0.5~1.0 mm,将角结膜移植片小心拖至植床展开,用10/0尼 龙线准确对位间断缝合并固定于浅层巩膜。
术后3 d两种手术方式表现眼部刺激症状无明显差异,3 d后干细胞组角膜上皮荧光染色范围呈向心性缩小,创面修复较快,疼痛异物感、流泪现象缓解,拆除缝线后明显减轻。10 d左右移植片平伏愈合良好,术后一个月充血基本消退,无明显新生血管。随诊一年未见明显复发及眼部不适。结膜瓣组术后局部充血水肿较明显,角膜上皮组织荧光染色范围呈偏心性缩小。创面较干细胞组修复术慢,眼部干涩明显,角膜缘充血时间长,新生血管消退慢,随诊复发三例。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翼状胬肉的形成往往与气候因素紫外线过量照射及周围环境引起的慢性炎症刺激有关。近年来我们分别采用角膜干细胞移植,结膜瓣移植对其进行观察发现:角膜干细胞移植,具有术后新生血管少,角膜修复快,无明显复发现象。结膜瓣移植早期观点认为结膜移植是新生上皮的来源,可防止异常上皮和新生血管生长。随着对眼表上皮的分化及创伤愈合过程的深入研究了解,认为角膜上皮细胞和结膜上皮细胞毕竟是两种不同源性的细胞群,采用角膜干细胞可为病变区角膜缘提供健康的上皮来源促进角膜修复,同样也为病变结膜和巩膜组织提供了正常的干细胞,可有效的阻止异常结膜源生组织增生防止翼状胬肉复发[1]。结膜瓣移植是靠结膜移植修复后,角膜表面表现为结膜细胞囊型,生化和生理特点都有不同于角膜细胞表型,细胞粘附不牢,容易脱落。既术后修复慢容易复发。但由于手术操作简便,创伤较小,手术时间短,临床还多适用于配合能力较差的患者。
我们认为不管采取哪一种手术方式,手术操作本身很关键,一定要注意适应症。正常的眼表组织是由角膜上皮、角膜缘上皮、结膜上皮及其表面的泪膜共同组成,眼表面上皮的分化过程与上皮基层及原代干细胞的增殖密切相关[2]。翼状胬肉结膜下组织是一种活动性病变,故术中一定要把胬肉范围内的结膜下组织尽量切除干净,以减轻眼表组织的损伤。从以上观察角膜干细胞移植可促进眼表上皮的分化及创伤的愈合过程,有效阻止异常结膜源生组织增生而防止翼状胬肉复发[3]。
[1] 郭萍,谢立信,董晓云.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的进展[J].眼科新进展,2000,20(3):230.
[2] 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19.
[3] 李松峰,李超.翼状胬肉的手术治疗现状[J].临床眼科杂志,2000,8(2):1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