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赵 娟
(江汉油田总医院,湖北 潜江 43312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增高。脑梗死发生率也增高,在临床实践中,脑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具有病死率高、致残率高和复发率高等特点。在发病早期,治疗目的主要是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生存质量。近年来,我科采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患者43例,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 1月~2010年2月收治的初发脑梗死患者43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临床上除外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无活动性溃疡,出血性疾病,无凝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按病情轻重分为轻、中、重三度。肢体肌力4级为轻度,肌力2~3级为中度,肌力0~1级包括意识障碍为重度。脑梗塞43例中男31例,女 12例。年龄53~77岁,平均66.4岁。病情:重度14例,中度18例,轻度 13例;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0例,脑叶8例,丘脑3例,多发性脑梗死2例,腔隙性梗死12例,合并高血压32例,冠心病13例 。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确诊为脑梗死,予血塞通0.4g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静脉滴注1次/d,两周为1个 疗程。其它辅助性治疗如预防性抗感染,支持对症等同时进行。对部分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者给予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脱水处理,有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者给予相应处理,不用抗纤溶酶,肝素及其它溶栓药等。
1.3 疗效指定标准 参照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指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生活状态标准进行评分[2],对比观察临床疗效,基本治:功能缺损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功能缺损减少46%~92%,病残程度(1~3)级;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8%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 以上或死亡。
1.4 检测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所有患者用药前至用药第15d 分别检测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心电图、三大常远见(血,尿,粪)等。
1.5 统计学处理 本组资料采用t检验。
2.1 临床疗效 本组患者治疗后基本治愈7例,显著进步18例,进步 10例,无变化 4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81.4%(35/43) 。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治疗后本组患者临床神经缺损程度评分明显降低(13.94±5.60)分,与治疗前(19.83±8.23)分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
2.3 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治疗后本组全血黏度(高切),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及纤维素下降明显(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mPa/s)
表1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mPa/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全血黏度 血浆黏度 全血还原黏度 纤维素原治疗前治疗后5.91±0.314.70±0.321.71±0.261.44±0.259.65±0.319.13±0.214.72±0.384.68±0.40
2.4 副作用 本组治疗期间未见有肝肾功能损害、颅内出血、过敏性休克等严重不良反应,2例面部潮红,1例 药物性皮疹,未经特殊处理自然消退。
国内外研究表明,凝血、抗凝失衡及纤溶性降低或抗纤溶水平升高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3],因此及时纠正凝血与纤溶间失衡,是改善血管内功能,控制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措施,对缺血性脑梗死的预后非常重要。血塞通主要成份为参皂苷、三七皂苷,可扩张冠脉和外周血管,降低外周阻力,减慢心率,减少和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肌灌注量,增加脑血流量,对心肌和脑缺血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具有显著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栓形成作用,此外,本药还具有降血脂、抗疲劳、耐缺氧,提高和增强巨噬细胞功能等作用[4]。本文结果表明,各种不同部位不同严重程度脑梗死,经血塞通治疗,可改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质,减少致残率,治疗后有效率为81.4%,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全血还原黏度、纤维蛋白原等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说明该药可从多个方面环节降低血液粘稠度,达到改善微循环的目的。总之,血塞通对初发脑梗死有较好的疗效,使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改善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罗祖明.脑血管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36-256.
[2] 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2.
[3] Lindgren A,Lindoff C,Norrving B,et al.Tissue plasa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I in strokents[J]stroke,1996,27(10):66-67.
[4]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等.新编药物学[M],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21-3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