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文|松风(本刊记者)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20岁以上60岁以下的劳动力几乎全部涌向了城市,甚至形成了农村的世界观价值观——有用的人往外走,没用的人留家里!如此以来,农村没有年轻人敢待在家里。
陈秀成却恰恰相反,1981年出生的他,毕业于兰州大学,在鄱阳县城的省重点高中从事了八年化学教育之后,深感自己有责任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贡献给农村,他决定弃笔从耕!其间饱尝世间人情冷暖,家人的不理解,恋人的放手离去,村民的冷嘲热讽,同学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是从2011年至今,他从未退却,也从未放弃属于自己的农业梦——家人的健康长寿,国人的放心食品!
陈秀成深刻地认识到,如果农村能有很好的挣钱的机会,没人愿意背井离乡,乡愁的滋味苦涩难当!而农村的现状是——土地相对不足与土地抛荒,劳动力不足与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产品价格高与农产品产能局部过剩,农产品安全无法保障与安全农产品的实质需求。
按照家庭联产责任承包的面积无法养活一家人,一亩田除去成本,一年到头赚不了一千块钱,一年种四五亩地(自己家里的承包土地),前提还要事必躬亲,风调雨顺,而在外面打工的无论如何都差不多四五千一个月,一个月顶一年的收入,这是导致有劳动能力的真正劳动力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
国家放开土地经营权流转以后,相关政策是鼓励大家做大农业,但回家搞农业的大亨们,多半出自农村,潜意识认为农业很简单,结果几乎全部打水漂了;因为土地集中了,三通一平做好了,开始生产了,但是没有合适劳动力了,六十多岁七十多岁、甚至八十岁的老头老太去给他们打工,也要一百多块钱一天,甚至有的地方要两三百一天,要命的是老头老太的工作效率低,经验非常顽固,不按照他们的方式去生产,他们会出现罢工的场景,画面虽然可爱,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真金实银就只能不断流失,工资与劳动成果严重不匹配,劳动力成本惨重,导致农产品价格居高不下。
单一农业与多元农业接地气不接天气,小农意识空前严重,对市场的反应和决策只有跟着高价走,不做或者做不来调研,没有优势或者发觉不了优势,要么把优势做成死局,自己挖坑自己跳的比比皆是。所以出现了,好的农产品大家跟风扎堆,结果大家抱团去死;要么就是一厢情愿,连市场在哪里都不知道,脑袋一拍,自我感觉良好,结果根本没人埋单,导致产能局部过剩。
选对了项目,找准了市场,结果自己的产品商品性极其低下(没有卖相),长得丑了也是错,或者根本就不懂得宣传和自我包装以及产品包装,销售理念小农意识尤其严重,纠结着出场价和零售价高度一致,导致农产品人为意识过剩。
陈秀成意识到农村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要破解这些困惑,然而,要魔界这些困惑的方法就是回到农村,扎根农村,全身心地投入到提高农产品安全,提高国人食品安全的事业当中去。
对于土生土长的陈秀成来说,闻着泥土的气息,都是那么的亲切。2011年,他离开三尺讲台,从一个意气风发的知识青年,彻底改头换面,原本白净的他,虽然算不得手无缚鸡之力,但确实是农业上的豆腐胚。在精神上要面对村民的非议,很多人幸灾乐祸,说他在学校犯错误被开除,父母也受不了别人的口水,见他就唉声叹气,恶语相加,甚至刚回家头几年,都是被撵出家门过年。在身体上,扛起锄头抵不过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奶奶,半天下来,手掌便满是水泡,尤其对于年轻的他来说,爱美之心自然与常人无异,但脸上被晒脱皮,皮肤变得黝黑,几天下来,从二十多岁变成了四五十岁的大叔了,最令他痛苦不堪的是,跟他相处几年的女朋友,也离他而去,曾一度失去了奋斗的动力。然而,倔强的他认为,做好一项事业,必然经历各种各样的非议、不理解甚至亲友的叛离,这都不能成为他退缩的理由,没有钢铁般的意志,便无法践行自己的农业梦想!
他从事的劳动与普通农民不同,他善于学以致用,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喜欢琢磨,总能琢磨出来一系列好的方法或者工具,从而大大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农业从刀耕火耨,经历了老牛拉犁,经历了机械化,再到设施农业,他认为解决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化,仿生态化,从而达到大幅度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劳动精准度和农产品的安全。这也是他认准并且为之坚持的事业目标。
他所学的专业是化学,从事过高中化学和生物的教育,辅修过食品营养学,远程学习了农业的蔬菜种植的系统知识,并且自学了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和企业管理,他把自己的知识逐渐应用到农业中去,过程中遇到过不少的磕磕绊绊,由于没有资金的支撑,他自己的实验基地几乎完全是自己从事劳动,做过泥工,做过水电,而且喜欢上了设施的设计,别人无法想象的事情,他都能轻而易举地践行。他常常自嘲,说自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身形,气质都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农民。以前他自己生产,自己试验,这几年,帮助周边的基地免费解决技术问题,解决销售问题,同时建立了他自己的地位,影响别人不要用禁用的农药,合理科学地施用化肥,结合使用有机肥,如何科学地使用有机肥,农家肥,打破传统,不用或尽量少用除草剂,如何杂草绿肥回田,做到田地里不用除草剂也会几乎没有杂草等等技术和理念。
他认为他的优势是国家需要的,现代农村需要的,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学好了回报农村以致于回报国家。他的起点就是科学发展农业,销售带动农业,市场指导生产。通过近十年的农村生产研究的积淀,他信心倍增,认为自己的坚持方向完全符合国家的指导方向,人民的需求方向,中国农村梦从我做起。
在实际生产中,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他也遇到了很多麻烦,很多农业技术资料,根本就是照搬套,毫无实际应用价值,甚至理论性太强,不但没有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反而带来一系列问题,甚至不如传统方法实用。说到这里,他举了一个育苗的例子,育好苗是丰产的前提条件之一,于是他不断学习专家们的方法和理论,说起来都有道理,消毒造墒,有的专家为了造墒,在苗床底下安装水管,地下供水,确保下湿上干,这个理论完全正确,但是操作需要耗费巨大劳动力,而且成本也很高,善后也麻烦,按这个操作,苗很不稳定,开始以为是自己的问题,后来连续学习操作,连续失败,干脆就放弃了这个操作方法。他到处交流学习,甚至也找了几个经验丰富的老农民,原理都是一样的,结果操作还是老农民的方法看起来粗暴,但非常实用。之后,他又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西分院找到了陈学军博士,交流之后感触颇深,并且改变了他的育苗着力点,通过实践改进,得出了属于自己的一套系统,通俗易懂,容易操作,效果好。
不光是在育苗过程,在生产管理上,他也力求创新,寻求降低劳动力成本、提高产量、提前预防的方法,在设施上首次通过单棚过冬的实验,在鄱阳湖区域的气候条件下,将原来的双棚,甚至三棚过冬,改成了操作简单的新单棚,降低百分之九十五劳动力的情况下,同时降低设施投入成本。
在水肥一体化系统上,进行了改进,较周边的原始水肥系统更加科学实用,而且系统建设成本也大大降低,效果也更加精准。在设施农业生产管理上,无论是生产方法的改进还是设施的改进,器械的革新设计等等方面都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他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但是他还是不知足,将来的农业要更精准,更安全,要实施智能化生态化,再进一步把劳动人民的双手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是他的愿望。
陈秀成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国农业的战国时期”,他说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个春秋战国时期,那个时期,我国出了不少思想,叫做“百家争鸣”,我们国家现在的农业氛围同样出现了群雄并立百家争鸣的状态,是一个锻造英雄的年代,农业企业要想生存,成长,发展,壮大以致于走向世界,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陈秀成说到这里,神情凝重起来,继续说:“要走完这些阶段,甚至到我生命终结也未必能够实现,但是这条路我认定了,就会继续走下去!”
中国农业的战国时期,那里有广阔的战场,此生任他驰骋,农业就是他的人生战场。他还提出,农业上销售也是第一生产力。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农业的生命点在于流通,在于销售。他要腾出精力把知识传授出去,把销售渠道开辟出来,真正做到服务农业,服务农民,服务农村,他认为这条路能够通向中国农业梦的彼岸!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