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蓝冠噪鹛发现100周年说起

时间:2024-07-29

文|吕富来(婺源县委) 图|綦铭鹏

为了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文化,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刊新开辟“‘光与影’的乡村”(摄影)、“‘三农’翰墨”(书画)、“书香田野”(文学作品)等栏目,欢迎广大作者踊跃投稿。

投稿要求:

1.作品必须反映农村、农业和农民,内容必须积极向上、传播正能量。

2.体裁包括但不局限于小说、诗歌、散文、绘画、书法、摄影等等;文章不少于1200字,图片内容的投稿要求文件格式为JPG文件,图片大小不低于2M。

3.投稿方式为邮件投稿,请统一按照“作品标题+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联系电话”的方式投稿。4.投稿邮箱:jxnyzzs@sina.com ,投稿热线:0791-86266819。

5.投稿者应保证其为所投送作品的作者,并对该作品的整体及局部均拥有独立、完整、明确、无争议的著作权;投稿者还应保证其所投送的作品不侵犯第三人的包括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合法权益。

今年适逢蓝冠噪鹛发现100周年之际,一批有志之士不远万里来到婺源,探秘世界濒危鸟种栖息地。100周年,它在时光隧道中不过沧海一粟,不足挂齿。然而,在婺源生态文明史上,它却闪耀苍穹,高山仰止。

蓝冠噪鹛,因其“长相”又名黄喉噪鹛,一种画眉科噪鹛属鸟类,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极危(CR)名录鸟类。蓝冠噪鹛对栖息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全球仅分布在婺源、云南思茅和印度阿萨姆三地。1919年,这种可爱的鸟类首次被发现后便一直销声匿迹,直至2000年科研人员在婺源再次发现了它,一时引发世界轰动。婺源,因蓝冠噪鹛而再次被世人关注。

蓝冠噪鹛栖息地位于婺源城郊石门村的一个汀洲上,这是一片风景绝佳的水口林。清澈溪流环抱着参天的天然常绿阔叶林,林深树密、倒影成景、清静幽雅。“良禽择木而栖”,蓝冠噪鹛将鸟巢筑在理想的大树上,它喜食昆虫,特爱洗澡,也吃蚯蚓、野生草莓、野杉树籽等。“无巧不成书”,石门汀洲的“自然财富”精准满足了蓝冠噪鹛的苛刻要求,蓝冠噪鹛因而成了婺源生态“代言人”。

石门这扇坚固之“门”,安静地守护着世界濒危鸟种的繁衍生息,固若金汤。每年四月,一场春雨过后,蓝冠噪鹛如期出现在石门汀洲的林间枝头。到了夏末完成繁衍后,便带着当年的幼鸟消失在茫茫远山之中。期间,它们究竟去了何方,又在哪里度过漫长的冬季,至今仍然是一个迷。

常言道,“大隐住朝市。”石门村虽然有着神奇优美的生态环境,但它并不寂寞。你看,这个天人合一的村庄,距离婺源县城3.6公里、距离黄山机场85公里、距离景德镇机场77公里。如此“风水宝地”,为何吸引着蓝冠噪鹛的目光?

这得益于婺源百姓一脉相承的生态意识、生态自觉。

你看,石门汀洲不远处就是“最美婺源符号”月亮湾。这轮如眉月般的月亮“下凡”在星江河,恍若诗一般的美丽,寒来暑往,无不成为“长枪短炮”猎艳的焦点。月亮湾与蓝冠噪鹛,一个来自天上,一个来自人间,它们让石门村成了“天上人间”。2000年,就在蓝冠噪鹛在婺源再次被发现之时,石门村也开始走上了幸运之路,目光坚定、步履铿锵。

为了履行好蓝冠噪鹛保护这一“国际重任”,作为“自然保护小区”世界发明奖得主的婺源,有了光荣的“国际使命”。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婺源黄喉噪鹛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列入“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小型基金”项目。多少年来,婺源“一张蓝图绘到底”,境内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水源涵养型等193个自然保护小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切破坏生态的项目不建设、一切干扰自然的企业不引进,不惜“拒重金于门外”,坚持“保山水于院内”。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婺源持之以恒做着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石门村的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湾水,百年不变,怡然自得。2016年,婺源星江河部分流域及其分叉支流的湿地生态系统和周边滩涂地、部分山林地一道获评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作为蓝冠噪鹛的重要栖息地,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也成了婺源对外展示的窗口和名片。随之,石门村又装上了一扇保护生态的坚固之“门”,这块“风水宝地”愈加守住了自然、留住了清净。如此,蓝冠噪鹛这只“可爱精灵”也成了“大隐”,造就了“神话”;如此,月亮湾延续了“一个月亮在天上、一个月亮在婺源”的佳话,可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婺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蓝冠噪鹛与婺源的“金玉良缘”,还源于当地流传久远的生态文明。你看,清乾隆年间,婺源漳村溪口立着的“勒石山场养生禁士碑”和思训祠墙上嵌着的“养生禁示碑”“山场禁示碑”,都在述说着古代的“山长制”“河长制”故事,传承着两个世纪的生态基因,传递着两个世纪的生态智慧。如今,有生态自觉的漳村人,还利用玻璃罩将风雨无阻的石碑精心保护起来。这一“罩”,留住了生态自觉、留住了美丽家园。

不仅是保护好青翠欲滴的山山水水,就连自然老化的古木枝叶,婺源也有“枯枝败叶,不得挪动”的禁示。

“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婺源建村讲究“来龙”“水口”。“来龙”即是村庄背靠的大山,故称后龙山。后龙山上全是禁山、封山,讲究的是林木青翠。“水口”即村口。水口的理想地形是山环水抱,追求的是佳木葱笼。漳村、汪口、洪村等婺源古村,村头巷尾养生禁示、山场禁示、养生河等石碑保存完好。

“吴楚锁钥无双地,徽饶古道第一关。”婺源虹关村水口林汇聚了自然的山、水、树与人工的圳、堨、桥等要素,孕育了“江南第一樟”,造就了“中国景观村落”。严田村水口林古树、古桥与溪流浑然一体,涵养了“天下第一樟”的奇观。江湾镇下晓起村,段莘水与村溪汇合地带,樟、楮、槐等几十棵古树护牢村基……婺源村庄水口林决不允许砍伐,在当地百姓意识里,“护树即是护村、护人。”不仅水口林,甚至溪河两岸也只允许植树造林,不准随意砍伐。在婺源,“杀猪封山”“封河禁渔”“生子植树”等村规民约一脉相承。即便在今天,婺源永久禁伐天然阔叶林,禁止毒鱼电鱼炸鱼等,也坚持做到村规民约“古为今用”,直抵人心,成效明显。

除了生动事例,如果用一组数据来说明婺源生态文明,那么,这个以2967平方公里为地理横轴,以唐开元年间建县为历史纵轴的“立体空间”,写满的都是漂亮的“成绩单”: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森林鸟类自然保护区1个、江西省级森林公园2个、中国经典村落景观6个、国家生态乡镇13个、国家级5A景区1个、国家级4A景区13个……婺源,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64%、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挂牌保护古树名木13000多株,拥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拥有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多种,“河岸荻杨迎风舞,水滩鸥鹭啄鱼欢”,婺源吸引得了蓝冠噪鹛的目光,自然也能容纳得下中华秋沙鸭、白腿小隼、白琵鹭、白鹇、黑麂、云豹、蛇雕等珍稀物种。除了蓝冠噪鹛春夏栖息地,婺源也成了世界最大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

“小桥、流水、人家,珍禽、异兽、林园。”婺源之美,美在道法自然、美得天人合一、美成如诗如画。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新时代,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婺源提供了怎样的“美好方案”?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婺源以坚如磐石的决心和毅力,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谋求低层次的发展,而是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婺源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毅然不惜投入真金白银实施乡村污水处理工程,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展山塘水库承包养殖管理整治,严格限制沿河沿溪项目开发等等。通过久久为功抓生态环境保护,婺源空气质量达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达国家二类水标准,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7万-13万个/cm³,获评“中国天然氧吧”。

无怪乎,继石门村之后,曹门村也经受得住“试金石”的考验,成为蓝冠噪鹛栖息地,声名鹊起,勾起了无数“鸟友”迷恋的目光。“一扇门”在婺北、“一扇门”在婺南。在婺源,蓝冠噪鹛总能找到繁衍生息之“门”。“一扇门”,就是一条道路、一个天机、一篇文章。“门内门外”青山逶迤而绿水荡漾,四季如画而清静纯朴。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受益于生态文明建设,也为婺源徽文化传承与保护营造了舒适家园。如今,婺源有中国传统村落27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7个、明清古建4100余幢,被誉为“徽派建筑大观园”。徽剧、傩舞、徽州三雕、歙砚制作技艺和婺源绿茶制作技艺等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道、抬阁、灯彩、地戏、板龙灯等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灿烂夺目。生态与文化的相得益彰,为婺源挣足了令世人欣赏的目光,“美丽乡村、梦里老家”成为令世人向往的宜居天堂。

“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婺源既然成了珍禽异兽向往的香格里拉,自然也成了涉旅客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你看,山水文园来了、棕榈股份来了、中景集团来了、中青旅来了、华侨城来了,一个个大企业、大财团都怀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好愿景而来。于是乎,篁岭牵手中青旅,有望成为江西省首个上市景区;于是乎,上金田、汪村岛等“空心村”,有望在旅游创客的“妙笔生花”下“变废为宝”,成为继篁岭之后的热门景区。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婺源既然能为蓝冠噪鹛、野生鸳鸯提供“安乐窝”,那么,生于斯长于斯的婺源百姓自然也不愁温饱问题。你看,有了石门汀洲,全县成了科普研究基地;有了月亮湾,“打渔”的渔翁成了“职业模特”;有了白腿小隼,带动百姓吃上了“观鸟饭”……更不用说,这里兴起的农家乐、林家乐、茶家乐,带动百姓“洗脚上岸”;更不用说,这里兴起的摄影驿站、写生之乡、摄影基地,带动百姓“就地就业”。在婺源,“美丽经济”与“珍禽异兽”友好相处、心心相印。在这里,一切虚华的语言都是多余的。飞檐戗角延伸至蓝天白云,粉墙黛瓦享受着鸟语花香;蓝冠噪鹛走了,野生鸳鸯来了,野生鸳鸯走了,蓝冠噪鹛来了;田野间、地头上、溪流里,白鹇在悠闲、黑麂在嬉闹、蛇雕在盘旋;婺源,俨然成了“野生动物大观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走进了最美人间四月天,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爱鸟周”。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覆巢毁卵,则凤凰不翔”的鸟类保护思想。西汉时期规定“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溪谷”“孕育不得杀,壳卵不得采”,等等。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着护鸟、爱鸟的优秀传统,在婺源延续得尤其纯真。人们常说“莫打三春鸟”,爱护鸟类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

此时,沐浴着“爱鸟周”的春风,蓝冠噪鹛陆续光临婺源。自2000年被发现以来,它们的数量一直保持在200只左右。这200只蓝冠噪鹛,鸣啼着婺源过去百年和未来百年的“生态乐章”。

在这样的美好时节,走进石门村,宁静的村庄迎来送往一拔又一拔“观鸟探月”的客人,观鸟基地有人守护、月亮湾上有人撑渡。这个时候,只愿闭目聆听鸟儿和鸣,或乘上竹筏,来一段“环月泛舟”“对月饮茶”之旅。至于蓝冠噪鹛,“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君不见,春天诗意的菜花黄,夏天葱茏的草木绿,秋天希望的庄稼金,冬天静谧的霜雪白。还有,静卧在碧波中的那轮弯月,虽然不会悄悄爬上天空,但也生机勃勃,晨雾聚拢飘散,炊烟袅袅升起,篷船缓缓划过,夕阳波光粼粼……整个婺源,就是一幅意境优美的水墨画。

在蓝冠噪鹛发现百年之际,我们立足婺源放眼世界,不难看到,“中国最美乡村”定会被世人记住千年、万年。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