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丁苏徽,吴建国,沈 泉,姜少飞,顾佳红,贾皖宁
·军事医学·
援潜卫勤保障中再加压治疗实地演练
丁苏徽,吴建国,沈 泉,姜少飞,顾佳红,贾皖宁
援潜;再加压;卫勤保障
援潜救生是潜艇战斗力再生的重要环节[1],为提高援潜卫勤保障能力,某医院于2013年进行了1次海上援潜卫勤演练。演练场设在海军某型救生船上,援潜卫勤力量由救生船医务部门人员和岸基医院援潜卫勤机动分队组成。演练设再加压治疗组,由组长1名、潜水军医1名、内科军医1名、外科军医1名,护士3名组成。重点进行了模拟失事潜艇艇员脱险再加压治疗演练。现就再加压治疗实地演练情况和有关体会报告如下。
1.1 明确主要任务 再加压治疗组的主要任务包括对脱险艇员进行心前区多普勒超声气泡音检测及全面体检,进行潜水疾病的诊断;对脱险艇员所患疾病进行救治,包括急救和再加压治疗,特别是对再加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实施;协助救生船军医实施援潜救生潜水员的潜水医学保障。
1.2 周密想定脱险艇员情况 演练中,想定失事潜艇固壳未破,舱室未形成高压,坐沉水深30 m,脱险艇员模拟采用快速上浮脱险法[2],分2批共15人。根据统一标准[3],想定其中4人为Ⅰ型减压病,有皮肤瘙痒、肌肉疼痛、患肢屈曲,关节酸胀等症状;4人为Ⅱ型减压病,除皮肤、肌肉症状外,还有偏瘫、头痛、视力减退、眩晕、胸闷、吸气“哽噎”等症状;3人为肺气压伤,出水后即昏迷,伴口鼻流泡沫状血痰;4人无潜水疾病症状。
1.3 正确实施再加压治疗 再加压治疗演练前,将所需器材按照基数配齐。小艇救生人员将模拟脱险艇员救捞上船后,分类组立即对其进行检伤分类,将表现为潜水疾病者送至再加压治疗组。再加压治疗组快速检查伤员情况后,不要贻误治疗[4],立即将其送入加压舱进行再加压。陪舱医护人员在舱内协助伤员卸装,并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在再加压治疗过程中配合其他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如给予吸氧、扩容、抗感染、改善微循环、神经营养等。组长及潜水军医明确脱险深度及实施情况后,根据《海军医学研究所空气潜水减压病加压治疗表》,选择合适的30 m空气潜水减压方案(水面加压舱减压),指导操舱人员模拟进行加压治疗操作。对于减压病、肺气压伤患者,应当看到再加压治疗是对其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尽快将伤员送入舱内之后,再安排陪舱医护人员对其进行止血、包扎等。对于无潜水疾病的脱险艇员,由1名护士负责密切医学观察,待潜水疾病患者再加压治疗结束后,对其进行预防性再加压治疗。
1.4 组织艇员下一步治疗 艇员减压出舱后,由分类组送至手术组、医护组进行下一步诊治。
通过这次成功演练,完善了援潜卫勤保障的方案预案,提高了各单位人员共同行动的协调性,积累了实兵演练的卫勤保障经验。具体体会如下。
2.1 健全指挥体系,密切协同施治 再加压治疗演练中,组员由各单位潜水医学技术骨干构成,涉及到组织工作、技术工作,因此,自始至终必须有一个固定的指挥组统一领导。再加压治疗组组长一般由岸基医院援潜医疗队潜水专家担任,具体负责再加压治疗组的各项工作,要主动与各单位协调做好方案对接,及时上传下达,确保政令畅通。组员要配合组长的指挥工作,密切协同,严格纪律,否则易造成混乱。
2.2 加强技术交流,熟悉现有援潜力量 来自不同单位的再加压治疗组组员除了不断提高潜水专业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相互接触和交流,全面熟悉我国援潜卫勤保障相关现状。可通过建立双向交叉代职制度,促进援潜技术骨干到实地了解各单位援潜装备,熟悉防救部队实战能力、各型潜艇脱险装备和艇员脱险训练情况,为有力组织协调各种援潜力量打下基础。
2.3 想定情况要立足现实,贴近实战 再加压治疗演练可通过完善模拟伤员设置、进行动物实验性加压等手段,以检验通过伤员的能力。快速上浮脱险具有操作简单、脱险深度大、水下停留时间短的优点,受到各国海军的重视[5],目前已在我军潜艇部队推广。因此,此次援潜卫勤演练中的脱险艇员全部想定为采用快漂脱险。但是,在快漂实际操作中,艇员一旦失误,则会发生潜水疾病,减压病、肺气压伤的发生机率较高。因此,在援救出水艇员的设置中,较以往援潜卫勤演练增加了各型减压病及气压伤病员的人数,锻炼了战时救治潜水疾病的能力。
2.4 改进制度建设,加大心理危机干预力度 在本次演练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都是由护士来完成的。但是,在实战中,当出现成批次脱险艇员时,护理力量通常不能满足需要[6]。因此,我们建议在援潜卫勤组织中增配1~2名心理学专业医师,并在防救部队舰艇军医和卫生员中普及心理学培训课程。援潜卫勤分组中增加心理干预组,由心理学专业医师任组长,组员由经过正规心理学培训的舰艇军医和卫生员组成,具体负责和指导脱险艇员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这样既能保证心理危机干预的质量与效果,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
[1] 孙鸿,吴建国.军队医院三级援潜卫勤保障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5,12(6):532.
[2] 严国华,黄华,盛金霞.潜艇艇员10 m深度模拟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的医学保障体会[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2,9(2):108-109.
[3] 陶恒沂,孙学军.潜水医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99-127.
[4] 龚国川.失事潜艇艇员获救后的医学处理[J].海军医学杂志,2003,24(1):93-94.
[5] 王子磊,张凯,高峰.失事潜艇艇员水下出艇脱险技术装备发展概况[J].海军医学杂志,2013,34(6):433-435.
[6] 乐惠飞,孙鸿,陈福源,等.援潜医疗保障中的护理工作初探[J].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2006,13(2):127-128.
R848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1.024
2013-12-26)
(本文编辑:彭润松)
316000 浙江舟山,解放军第四一三医院高压氧科(丁苏徽、吴建国、沈泉、姜少飞、顾佳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医疗所(贾皖宁)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