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潜艇艇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措施研究概述

时间:2024-07-29

李征斌,王海涛

潜艇艇员长期生活于高温、高湿、高噪声、通风不良及空间狭小、密闭的潜艇舱室环境中,尤其是潜艇远航期间航程远、水下航行时间长,极易产生压抑、烦躁等情绪波动,影响其心理健康[1],从而对部队军事训练造成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为了做好部队卫生勤务保障工作,维护潜艇部队官兵心理健康,保障部队各项训练演习任务圆满完成,笔者综合近年潜艇艇员心理健康调查结果,结合自身在潜艇军医岗位多年的诊治经历,对潜艇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影响因素及相应心理干预措施进行概述。

1 潜艇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

潜艇部队驻地多位于偏远地带,与外界接触少,再加上常年训练强度大,装备操作要求精细,精力须高度集中,极易诱发强迫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此外,潜艇内高温、高湿、高噪音、狭小的工作生活空间、晕船等导致的身体不适,都会影响官兵的心理健康[1]。陈国民等[2]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团体测试,与全国常模及文献报道的陆军官兵比较,水面和水下2种长航均可导致艇员焦虑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可导致艇员认知操作水平显著降低、反应迟钝、失误频发,甚至因指挥、操作失误、失常而导致意外事故发生,或者因情绪、行为失控而造成恶性事件。王建国等[1]的研究也表明,潜艇官兵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各因子得分与陆勤官兵相比,精神质维度得分较高,说明与陆勤官兵相比,潜艇官兵个性较强,心理孤独,更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容易诱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障碍。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与潜艇官兵复杂独特的生活环境(外界信息闭塞,与社会、家庭分离,长时间训练作业等)密切相关。而且,潜艇官兵精神质维度得分与其学历成反比,本科及研究生得分最低,说明潜艇官兵学历越高,其发生心理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随着我潜艇部队官兵学历水平的不断提高,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可能会出现相应的改善。另外,在常态环境下,潜艇艇员的心理状态要好很多,艇员SDS得分与全国常模相比,并无显著差异,而焦虑、抑郁程度也明显低于陆军野战部队官兵[2]。

2 潜艇艇员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因素

2.1 潜艇特殊生活作业环境

特殊的作业环境可对军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产生广泛的消极作用,特种军事作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低于一般人群,也低于军人总体水平,而且这种不良的影响在海军潜艇部队最为明显[3]。一方面,潜艇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特殊环境,与外界完全隔绝。艇员长期在封闭环境中工作、学习、生活,在心理上有一种关闭感,感觉自己与外部自然界联系被完全切断,产生压抑感,易出现焦躁、激惹等情绪失控状态[4]。另一方面,潜艇微小气候也对艇员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潜艇内的微小气候表现为高温、高湿、自然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等特点,长期在此环境下工作、生活的艇员极易出现烦闷、乏力、嗜睡、不快感等身体不适,直接影响其心理感受、情绪表达、认知能力等,产生反应迟缓、工作效率下降、失误率增加等不良影响[5]。另外,潜艇的颠簸、振动、噪声、磁场等物理因素及环境有害气体的累积等化学因素对艇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潜艇颠簸导致的晕船,可对艇员产生明显的心理消极影响。轻度晕船可出现恶心、头痛、记忆力与兴趣减退、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等;中度晕船可出现呕吐、周身乏力、情绪低沉、思维功能障碍、丧失工作能力等。有的艇员长时间晕船后,还可能引起情绪失控,失去自制能力。其次,置艇员于强烈的噪声和震动环境中可影响大脑的觉醒状态和觉醒水平,导致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引起烦躁和不适感[6],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和工作效能降低。而且,磁场、环境有害气体等因素持续作用于机体,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出现消极情绪和焦虑反应。

2.2 日常训练、演习及远航任务

2.2.1 出海训练 有研究认为潜艇人员出海训练可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7]。出海时艇员处于职业应激状态,危险、紧张任务等因素易导致精神疲劳,往往会出现焦虑、烦躁等过度应激反应,发生诸如强迫、抑郁、焦虑、敌对、妄想、躁狂等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致使工作效率降低,易导致意外事故的发生。

2.2.2 实弹演习 世界上不少国家发生的潜艇事故,大多数是由艇员对运动、距离和定位的错觉,感知缺陷引起判断不全面或失误,忽视操作规程等责任过失造成的。潜艇人员在实弹演习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应激反应,在进入演习前表现为明显的焦虑、抑郁、躯体化症状反应;在演习中,其应激反应更明显,如高度紧张、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大汗淋漓、肌肉僵硬等;演习结束后高应激反应才迅速消退[8]。

2.2.3 远航 随着潜艇性能的不断提高,远航训练常态化,潜艇长航训练越来越多。梁根东等[9]调查显示,远航对潜艇艇员心理状态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可明显降低艇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潜艇人员出海时间长,与社会完全隔离,会大大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在经历长时间的艇内工作后,艇员会出现注意力降低、情感障碍、身心失调、体力下降等症状,极易产生抑郁、焦虑和疲惫状态[5]。

2.3 心理应激

潜艇官兵经常处于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之中,在平时军事生活、训练中,都存在心理应激反应。心理应激与心理健康水平互为因果,即心理应激促使负性情绪升高,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又使劣性心理生理反应强度增加,加剧应激反应状态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严重影响艇员的心理健康。熊波等[10]研究也表明,潜艇官兵心理应激水平与心理健康、生活事件、个性、特质应对,睡眠质量、社会支持等多因素密切相关。

2.3.1 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构成心理应激的刺激源,消极生活事件与焦虑、抑郁情绪以及总体病理心理症状显著相关,是造成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源泉”。过去发生的家庭、工作学习、社交问题可明显导致社交回避和社交苦恼。随着军龄特别是衔级的增高,潜艇官兵会经历更多的生活事件,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职务晋升、去留问题,激烈的社会竞争压力、家庭问题和人际关系等,均可能对高级士官和军官造成适应不良,更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使心理健康水平降低[11]。

2.3.2 个性 个性中的情绪稳定性因素与潜艇官兵心理健康密切相关。沈兴华等[12]对常规训练舰艇舰员的研究表明,情绪不稳定组在多项身心症状上得分显著高于稳定组。赵红等[13]对长航艇员的研究也发现,艇员个性特征构成发生的漂移可导致对应激因素敏感度增加,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2.4 其他方面的影响

马海鹰等[14]研究表明,对部队生活适应(包括对部队管理的适应、官兵对专业的满意度等)不良和认知偏差,可使个体出现各种角色冲突,导致不良的情感和认知体验,心理上感到压抑和苦恼,增加心理亚健康的发生。

3 提高潜艇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干预措施

潜艇艇员心理应激水平与心理健康、个性、睡眠质量、特质应对、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多因素密切相关,提倡积极开展潜艇官兵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心理危机干预等综合措施,缓解生活事件对心理的冲击,是解决潜艇官兵社交回避及苦恼问题和维护潜艇官兵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3.1 综合心理干预措施

综合心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测量、心理教育、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可以从多方面改善潜艇艇员的心理素质,对提高潜艇艇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确实、可靠的效果[15]。

3.1.1 心理测量 建立科学合理的心理测量系统,根据潜艇的部队工作特点,制定相应的心理测量项目,有针对性的选拔具有与艇员工作生活特点相适应的心理特征的入伍兵员[8],降低心理障碍发生率,尽量减少航海事故,提高工作效率和部队战斗力。陈芳华等[16]研究发现,心理运动能力测试、微观训练评估、事件相关单位、DZY-型电动转椅与HB-3ENG三笔记录仪和心率变异性测试是可靠性、可信度较高的5种心理选拔指标,其指标客观而不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3.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提高官兵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有关心理知识的讲解,可使官兵自觉地运用相关知识来调控情绪,培养良好的心理特征;同时还可使官兵了解现代战争中高技术武器装备对军人心理的影响以及现代心理战的特点,以便在实战中从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以《部队心理卫生常识》、《特殊作业军人心理健康教育指南》、《当代军人心理健康教育》和《士兵心理指南》等为基础教材,结合潜艇特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特点,着重培养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可采用心理学专家讲座、观看专题片、广播宣教、心理学教育宣传册、举办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另外,入伍第6个月是潜艇新兵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应因人而异地实施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内部环境,维护好其心理健康[2]。

3.1.3 心理训练 在潜艇部队日常训练中加入心理行为训练内容,对提高艇员应对应激的能力和潜艇部队官兵的心理素质、战斗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17]。结合潜艇训练,心理训练的项目设置主要包括艇员对心理压力的认知和应对的技巧、自我放松训练、爬越鱼雷发射管训练、快速上浮脱险训练等。心理行为训练可有效降低潜艇艇员在爬鱼雷管时的应激水平;艇员脱险训练可减轻焦虑,降低心理压力的水平[5]。另外,为适应实战需要,还可根据部队条件建立计算机模拟作战实验室,进行合理的战场适应性训练,使艇员逐渐“习惯”危险、紧张的战场环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军人战时心理疾病的发生。

3.1.4 心理咨询和疏导 设立心理咨询诊室、热线电话,采取团队咨询和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官兵工作生活中的问题,给予官兵及时的心理调适,从而整体提高官兵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要针对不同时期、官兵不同情绪选准心理疏导时机和疏导方法。心理咨询和疏导需要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具有专业知识。目前基层部队从事心理卫生工作的人员绝大多数是兼职。应通过举办中长期培训班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引进地方专业人才等途径提高医学心理学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18]。

3.2 改善艇员工作生活环境

在潜艇的设计建造上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加强对各种理化因素的防护。积极采用革新技术降低舱室内噪声和振动;科学设置分配住舱,为官兵提供更舒适的居住空间;改变舱室原有的单一颜色传统设计,利用多彩颜色的心理调节功能调整官兵情绪和心理活动能力;适当增加文化娱乐设施,组织体育健身活动;配置先进的收视设备,及时获得外界的信息;科学制定出海艇员食谱,保证艇员摄入充足的营养;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艇员睡眠质量,减轻各种因素导致的负荷和疲劳。条件允许时,还可加大资金投入,改善艇员的岸上居住条件,使艇员的身心在休整期得到充分的休息,为下一次出海做好准备。

3.3 提高艇员综合素质

军队建设需要全面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其一,可以通过自学考试、电视讲座等方式提高官兵的文化素质,增强其对心理教育内容的领悟能力。其二,培养官兵广泛的兴趣爱好,在娱乐中增强体魄,调整心境;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艇员对各种特殊因素的抵抗力和耐受力,减少各种心理应激对艇员的不良影响。尤其在远航时应当督促艇员坚持经常性体能锻炼,以释放心理压力。其三,对临近退伍的士官进行驾驶、计算机、烹饪、汽车修理等各种技能培训,做好艇员退伍后就业安排规划。其四,使艇员获得较好的社会支持,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支持是减轻心理痛苦的良好缓冲剂,具有缓解挫折打击的作用,有利于身心健康[19]。

3.4 自我调适

自我调适是指个体运用意识和意志力量对其自身情绪、情感和行为的调整和控制。当发现艇员产生不良心理后,应当引导其启动自身心理调节机制进行及时合理的调试,缓解压力,增强心理素质。具体方法有呼吸放松调整法、意念放松调整法、自我暗示调整法以及转移法、宣泄法、倾诉法等科学的减压方法[20]。

3.5 进行疗养

俞晓平等[21]的调查表明,处于疗养状态的潜艇艇员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工作状态的艇员,可见建立潜艇人员的正规疗养制度是非常必要的。在疗养期间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加强艇员的生理和心理的调适,提高其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有利于提高潜艇人员的作战能力和潜艇的生存能力。

[1]王建国,刘坦,祝杰,等.潜艇官兵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2):85-87.

[2]陈国民,茆丁,王丽君.潜艇艇员焦虑和抑郁状况调查及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12,33(3):181-183.

[3]刘彩谊,王择青,武国城,等.特殊作业环境下军人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7):597-598.

[4]Bloshchinskii IA,Kiselev AF,Manksimenko VN,et al.Psychophysiologic indices in evaluation of working capacity,fatigue and overstrain in seamen[J].Voen Med Zh,2002,323(10):58.

[5]刘晓明,刘虹,金宏章,等.潜艇环境下艇员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4):306-308.

[6]龚锦涵.航海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6:84,93-95,100-101.

[7]王强,许毅,施步程,等.潜艇艇员出海训练对心理卫生影响的调查[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7,4(3):138-141.

[8]赵有生,严凤青.舰艇人员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改善对策[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23(4):293-294.

[9]梁根东,黄兴.远航对艇员心理状态影响的调查分析[J].海军医学杂志,2009,30(1):49-51.

[10]熊波,俞云峰,田苗,等.460名潜艇官兵心理应激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心神疾病杂志,2008,14(4):342-345.

[11]熊波,刘俊松,斯银平,等.437名潜艇官兵心理应激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东南国防医药,2008,10(4):243-246.

[12]沈兴华,杨建荣.常规训练舰艇舰员的心理健康与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5(9):361.

[13]赵红,吴力克,梁冰,等.水面舰艇及核对艇员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2,20(5):332-335.

[14]马海鹰,肖蓉,张晓远,等.潜艇官兵心理亚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4):316-318.

[15]刘志宏,陈国民,孟素平.运用综合心理干预措施提高潜艇艇员心理健康水平[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22):2094-2096.

[16]陈方华,何文棋,余浩.潜艇艇员心理选拔的研究概况[J].海军医学杂志,1999,20(2):157-158.

[17]朱鸿武,王择青,李玉玮,等.心理行为训练对潜艇艇员应激水平的影响[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3,28(7):599-600.

[18]张毓吟.探析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1998,14(5):31-33.

[19]周静,曾伟杰,支晓兴,等.驻岛人员心理健康水平、社会支持、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165-167.

[20]何南楠,熊中辉.长时间执行海上任务官兵的心理维护[J].政工学刊,2006,4:54-55.

[21]俞晓平,郑忠木,王强.40名潜艇疗养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华航海医学杂志,1999,6(4):248-24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