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刘在松,吴玉东,曹春梅,陈军
(1.灵山县植保植检站 灵山县 535400;2.钦州市植保植检站 钦州市 535000)
病虫动态
灵山县2005~2014年农区鼠类的为害及发生规律
刘在松1,吴玉东2,曹春梅2,陈军2
(1.灵山县植保植检站 灵山县 535400;2.钦州市植保植检站 钦州市 535000)
对灵山县2005~2014年农区鼠情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灵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1科(鼠科)7种,其中褐家鼠、黄胸鼠为农宅区害鼠优势种,捕获数分别占农宅区总鼠数的83.91%和10.14%,合计占94.05%;农田区优势种为黄毛鼠,分别占稻田、旱地耕作区总鼠数的79.7%和76.25%,合计占78.37%。褐家鼠、黄胸鼠、黄毛鼠是当地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显著高于农宅和稻田,2012年起农区害鼠打破休整期转入密度恢复态势。
鼠情监测;鼠种组成;种群数量;发生规律;灵山县
广西灵山县是部级和自治区级农区鼠情监测网点县之一,经多年的系统调查,已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鼠情系统监测资料数据。摸清鼠类种类及优势鼠种的分布和发生规律,对于指导灭鼠工作大有裨益,但有关灵山县鼠类研究的报道不多,仅秦昌文[1]、黄光鹏等[2]、曾汉光等[3]对其害鼠种类组成、生态习性、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预报进行了探讨,尚无鼠情监测的系统研究报道。所以本文对该县2005~2014年10 a来的农区鼠情系统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旨在明确该县主要鼠种种类及分布区域,掌握鼠类种群数量的变动规律,建立数学模型开展预测预报,为当地农区害鼠预测预报和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增效。
1.1 调查地点及时间
调查地点设在灵山县灵城、新圩等镇,农宅区房屋以砖混结构为主,卫生条件较好,防鼠设施一般;农田区主要种植水稻、玉米、花生、甘薯、木薯、蔬菜、果树、甘蔗、茶树、药材等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调查时间为2005~2014年,共调查120月次。
1.2 调查方法
调查采用夹夜法,工具为φ10 cm中号弓形鼠夹(广西宾阳县百顺五金厂生产),每月中旬同时在农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各调查1次,用甘薯块粒作诱饵,晚放晨收。农宅区以农户为单位,定点6个自然村,每个自然村1个夜晚放置50个捕鼠夹,布夹总数为300夹夜;稻田选3个样方共3 ha、旱地选1个样方共1 ha,每个样方1个夜晚布150个鼠夹,布夹总数各为450夹夜和150夹夜。对捕获的鼠类进行鉴定分类,计算捕获率,解剖雌鼠了解繁殖情况。以捕获率(鼠密度)表示其种群数量,计算公式如下:
2.1 灵山县农区鼠类组成
2005~2014年,在农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类型地共置夹106 800个,捕获鼠类标本8 592只,经分类鉴定,灵山县农区鼠类隶属1目(啮齿目)1科(鼠科)7种(表1),即黄毛鼠Rattus losas、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板齿鼠Bandicota indica、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小家鼠Mus musculus、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和社鼠Rattus nivivente。从区系组成来看[1],以东洋界种类为主,有5种,占总种数的71.43%;广布种类2种,占28.57%。
从表1看出,农宅区鼠种有4种,以褐家鼠、黄胸鼠为主,分别占总鼠数的83.91%和10.14%,合计占94.05%,为灵山县农宅区优势鼠种;黄毛鼠和板齿鼠分别占总鼠数的4.29%和1.67%,为偶发种。稻田和旱地耕作区鼠种分别有6种和7种,以黄毛鼠数量最多,分别占总鼠数的79.7%和76.25%,合计占78.37%,为该县农田害鼠优势种;板齿鼠、褐家鼠次之,稻田分别占总鼠数的10.18%和6.86%,旱地分别占总鼠数的11.43%和7.43%,属常见鼠种,在局部地区发生为害较重;社鼠、针毛鼠、小家鼠占农田总鼠数的0.04%~3.05%,为偶发种。
2.2 鼠类种群数量变动
2.2.1 不同生境种群数量变化
从表2看出,农宅、稻田、旱地3种生境混合鼠种总平均捕获率为8.04%,农宅区10年平均捕获率
表1 灵山县2005~2014年农区鼠类的种类组成
为9.26%,最高年平均捕获率是最低年的1.58倍;稻田、旱地10 a平均捕获率分别为6.16%和11.52%,最高年平均捕获率分别是最低年的1.4倍和1.62倍,旱地耕作区混合鼠密度明显高于稻田、农宅区,平均捕获率比稻田、农宅的高1.87倍、1.24倍,与当地野栖鼠类重于家栖鼠类结果相一致。如表2调查数据,农宅—稻田、旱地—农宅和旱地—稻田不同生境的捕获率经方差分析,旱地生境的捕获率极显著高于农宅生境,而农宅生境捕获率极显著高于稻田生境,说明旱地生境为害鼠主要分布活动区域,农宅为次要分布活动区域。
2.2.2 不同年度种群数量变化
从图1看出,年平均捕获率以2012年最高,为10.12%;2006年最低,为6.59%;最高年平均捕获率是最低年的1.54倍,与2006年开展大面积毒饵站灭鼠工作有关,从2012年起受气候、种植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该县农区鼠害明显上升,已进入新一轮高发期(图1)。不同生境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年度变化规律基本一致。
表2 灵山县2005~2014年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的种群数量变化
2.2.3 不同月份农区鼠种群数量变动规律
农宅害鼠密度差异变化较大,春季灭鼠前密度大,原因为春节期间农宅食料较为充足,春耕后害鼠迁到食料丰富的农田,农宅鼠密度下降。农田鼠害1 a内波动形式大致呈“W”字型,即1~3月、8~9月和12月捕获率较大,5~7月较低。黄毛鼠是灵山县数量居首位的农田害鼠,其为害高峰期基本处于每年春播后的4月、秋熟中的10月。
为探寻2005~2009年黄毛鼠种群数量1月值与4月值、7月值与10月值之间的关系,本文就捕获率数据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如表3,回归方程分 别 为y4=0.426 6x1+0.482 5(r=0.790 4>r0.01=0.764 6, 则P<0.01),y10=0.838 5x7+0.03(r=0.835 6>r0.01=0.7646,则P<0.01),两者均呈正显著相关性(表3),式中x1、x7分别代表黄毛鼠1月、7月捕获率,y4、y10分别代表黄毛鼠4月、10月捕获率。以灵山县2015年1月捕获率7.17%代入公式验算,得4月份捕获率y4=3.54%±0.491 1(t0.01sy=0.491 1),实际监测捕获率为3.17%;7月捕获率4%代入公式验算,得10月捕获率y4=3.38%±0.636 9(t0.01sy=0.696 91),实际监测捕获率为3.83%,两项方程可靠。
图1 灵山县2005~2014年不同年度混合鼠种种群数量变化
灵山县2005~2014年10 a来的农区鼠情系统调查表明:鼠类隶属1目1科7种,占广西亚热带地区农田生态环境中栖息的鼠类31种[2]的22.58%。灵山县农宅区灭鼠的重点是褐家鼠和黄胸鼠,农田区灭鼠的重点是黄毛鼠,因此这3种鼠类是该县监测和防治的主要对象。
表3 灵山县2005~2014年农田黄毛鼠种群数量
灵山县农田鼠种组成与1984~1986年秦昌文调查结果一致[3];优势鼠种黄毛鼠,次要鼠种板齿鼠、褐家鼠与1988~1991年黄光鹏等人的调查结果一致[4];与1995年曾汉光等人的统计结果比较[5],灵山县的黄毛鼠、小家鼠构成比例分别由87.35%、7.9%下降到现在的78.37%和3.05%,板齿鼠、褐家鼠则分别由2.28%、2.0%上升到10.66%和7.08%。
灵山县旱地耕作区混合鼠种种群数量明显高于农宅、稻田,开展防治时应将旱地作为重点灭鼠区域。抓住鼠类防治关键时期,即在每年3月和9月,组织春、秋季统一投药灭鼠活动,可减轻农作物受害程度。结合农田基本建设和采取耕作制度调整、农舍环境卫生整治和农事活动等措施,恶化害鼠栖息、取食、繁殖环境,减少害鼠获得食物的几率。
[1]杨再学,金星. 贵州省农区鼠害监测结果与灾变规律分析[J].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6,25(3):197-202.
[2]梁俊勋. 广西亚热带地区的鼠类及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J]. 广西科学,1994,1(4):67-71.
[3]秦昌文. 广西农田鼠害调查及防制研究[J]. 中国鼠类防制杂志,1989,5(2): 88-91.
[4]黄光鹏,韦宗悌,孙陆,等. 广西农田鼠情测报初探[J]. 广西植保,1993,(2): 25-27.
[5]曾汉光,孙鼐昌,廖皓年,等. 广西鼠害防治[M]. 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5.
S443
B
1003-8779(2016)04-0023-03
2016-12-19
刘在松(1975—),男,广西灵山县人,高级农艺师。
陈军(1962—),男,广西合浦县人,高级农艺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