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专业性”与核心职业能力——对“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思考

时间:2024-07-29

张 威



社会工作者的“反思性专业性”与核心职业能力
——对“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解读和思考

张 威

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社会工作者需要哪些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基于这一科学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专业行动”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构建专业行动“质量”的决定性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比如“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者的核心职业能力!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角、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 社会工作专业性与服务质量; 反思性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

社会工作既是一门学科或专业,也是一种职业。这一双重特性决定了,社会工作学科和职业处于一种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之中。由此“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以及“社会工作者所需职业能力”成为社会工作学科与职业中不可回避的讨论主题。就目前中国社会工作学科和职业的发展现状来看,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处于一种半专业化状态,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半专业化和初级职业化意味着不成熟的发展状态以及与其相伴的各种困境,同时也意味着,很多基础性问题和方向性问题尚未从理论层面得以澄清和阐述,比如,如何从“社会工作既是学科又是职业”的角度阐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性”和“服务质量”的核心要素究竟是什么?为了确保这一专业性,社会工作者应具备哪些核心职业能力?这些基础性问题不仅仅涉及社会工作理论,亦涉及社会工作教育(人才培养)以及社会工作的实践质量。

社会工作理论家贝恩特·德维(Bernd Dewe)与汉斯- 乌佛·奥托(Hans-Uwe Otto)提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两人从“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角度对社会工作的“反思性专业性”以及社会工作者所需的核心职业能力进行理论阐释。而这一理论属于普遍性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基础理论)[1],即阐述社会工作的功能目标与专业性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方向)。此类理论有别于特殊性社会工作理论(社会工作实践理论),即为社会工作实践行动提供理论依据的模式或理论。后者国内较为熟悉,而前者社会工作基础理论在国内尚为空白。本文从“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何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社会工作者需要哪些核心职业能力”。

一、职业化反思科学和反思性职业对社会工作者的要求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助人学科和助人职业,其功能是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理论的任务是从理论层面反思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实践的任务是从行动层面回应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备“反思社会问题”和“应对社会问题”能力的专业人才。因此社会工作的功能定位对社会工作者提出较高的要求。德维与奥托提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这一科学属性和职业特征又对社会工作者提出哪些要求?也就是说,除了知识、能力、价值观以外,为了实现“高质量、专业性”的社会工作服务,社会工作者还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职业能力?为此,首先需要阐释德维与奥托对“社会工作科学”这一概念的理解。

(一)德维与奥托对“社会工作科学”的理解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德语原文是reflexive Soziale Arbeit。亦称“反思性社会教育学理论”*德语原文是reflexive Sozialpädagogik。,是由德维与奥托提出和发展的。在欧洲大陆国家如德国、奥地利和瑞士,“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的关系有三种理解:(1)“社会教育学”被视为“社会工作”*德语原文是Soziale Arbeit。该词为上位概念,涵盖Sozialpädagogik和Sozialarbeit两个概念。的分支领域,即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的专业服务领域;(2)“社会教育学”与“社会工作”被作为同义词使用;(3)将两者并列,即使用“社会教育学/社会工作”*德语原文是Sozialpädagogik/Sozialarbeit。这一表述方式。本文将两者作为同义词使用。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思想基于德维与奥托对“社会工作科学”的理解和阐述。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德语原文是professionalisierte Reflexionswissenschaft。,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德语原文是reflexive Profession。。社会工作作为一门科学,界于“科学理论”与“反思理论”两者之间、必须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中进行定位。“科学理论”与“反思理论”之间的区别在于,科学体系(如社会学、生物学、物理学中)的科学理论是从外部立场阐述其客体,因此可以忽略(外部)观察者。相反,在反思理论(如教育学理论)中,不存在外部观察者的立场,它属于体系内部观察。体系内部观察与体系外部观察之间的这种差异,也表明了,为什么反思理论比常规的科学理论更加具有不确定性[2]。

德维和奥托的“社会工作既是职业化反思科学,又是反思性职业”以及“社会工作界于科学理论和反思理论之间”的这一理解,对社会工作的科学属性进行了清晰定位。它指出,社会工作/社会教育学理论具有反思理论的特征,它属于体系内部观察,因此有别于常规科学理论(如社会学理论)。德维和奥托对社会工作科学的这一定位,是所有理论性思考的前提和基础。但同时他们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职业”的双重取向,也使得社会工作很难发展出自身独特的关注焦点,因此也很难清晰回答“社会工作的科学理论定位”这一问题[2]。

(二)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

谈到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这一概念,人们通常认为它体现于“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大方面。“知识”包括专业知识、行业知识、生活经验、日常知识等;“能力”包括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自我能力等,其中社会能力是指社会交往能力(包括建立关系的能力)、决断能力、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协调和领导能力等;自我能力是指个人的社会责任感、性格与个人特质、感知和感受能力(悟性)、观察和判断能力等。社会能力、自我能力又直接影响着实践能力;“价值观”包括个人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工作行业所要求的职业伦理与道德观。

图1 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

这种基于“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之上的“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理解,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行之有效的,即社会工作者具备一种将知识和价值观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因为,社会工作所要求的“知识和价值观”是带有极强的普遍性的,而当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工作职业中实际工作时,他总是面对某个具体的案例或场景、某个(或某群)具体的服务对象、某个需要处理的具体的问题。而社会工作者如何将其头脑中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和价值观”转化为一种适宜于眼前具体情景的外在行动,是需要一种“反思能力”的,而这种“反思能力”又基于一种辩证性、过程性、结构性、系统性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基于德维与奥托对“社会工作科学”的理解,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又是一种反思性职业。这一科学属性和职业特征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的核心要素不只涉及“知识、能力和价值观”三大方面,也涉及能够将三者相连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这种“反思能力”当然也包含了“文化视角”,见图1[3]。

从这一理解出发,社会工作者是否具备“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是决定他能否启动“知识与价值观”的决定性因素。因此,社会工作者的反思能力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服务效果和服务质量。但需要强调的是,此处的“反思”与日常生活中“犯了错误之后的反省或完成了工作之后的回顾和反思”没有任何关联。它更多基于一种哲学思想,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思想。以下笔者从德维与奥托的“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角度,进一步深入阐释:在“社会工作既是职业化反思科学又是反思性职业”的理解下,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服务质量究竟体现于何处?为了实现这一专业性,社会工作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职业能力?

二、“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思想

与替尔施(Hans Thiersch)和模棱豪尔(Klaus Mollenhauer)不同的是,德维和奥托的观点并非出自“人文教育学”*德语原文是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传统。与其说奥托是一位教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社会学家,德维也一样。德维虽然是职业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学研究者,但其观点带有浓厚的社会学色彩。两人均认为,社会工作领域的改革需求和现代化需求,更多体现在社会工作的体制性问题和政策性问题上,而不单单是替尔施所认为的“教育学式关系构建问题”。奥托和德维坚信,社会工作需要一种社会科学性和社会理论性理论阐释和理论构建,需要对社会工作的职业特征和核心能力进行理论论证。在论证过程中,他们结合了以下社会学理论家的观点:哈巴马斯的批判理论、贝克的批判性现代化理论、韦伯的组织理论、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4]116。

“反思性社会教育学/社会工作”的本质在于,从反思性的角度探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其核心目的在于,在职业化实践领域中,注重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相对化(如日常知识、生活经验、常规知识、专家知识)、将不同的行动方式相对化、关注职业行为的整体结构和框架(包括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互动)[5-6]。“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核心概念有“职业化”*德语原文是Professionalisierung。本文将其译为“职业化”,而不是“专业化”。原因在于,“专业化”是指“社会工作”成为一种高等教育机构的“专业”,只有经过专业教育的人才有资格从事这一行业。在德文中,“专业化”有另外一个表述方式即Verfachlichung。而“职业化”更多是指社会工作成为一种行业和职业,并由此形成本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的独特职业特征和所需行动能力。、“专业性”*德语原文是Professionalität。与“服务”*德语原文是Dienstleistung。、“反思性专业性”*德语原文是reflexive Professionalität。、“质量”*德语原文是Qualität。、“代理性解读”*德语原文是stellvertretende Deutung。、“反思能力”*德语原文是reflexive Kompetenz。。其核心思想是思考和论述以下问题:(1)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社会工作能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2)如何理解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服务”?(3)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性”和“质量”的核心要素是什么?什么是“反思性专业性”?它与“反思能力”有何关联、这种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4)如何在社会环境的框架下理解“案例”这一专业概念?

(一)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

社会工作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德维和奥托认为,这一问题至今没有答案。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需要确立其独特的“认知性自我身份”(Identity)。参照勒盆尼斯(Lepenies)的观点,德维和奥托将“认知性自我身份”界定为“一个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的不同之处,其取向、模式、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工具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与独特性”[6]184。比如人们依据这些准则,可将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和其他人文科学区分开来。

但是依照勒盆尼斯的准则,无法将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因此也无法确定其“认知性自我身份”。那么只有通过内容来确定。也就是说,“只能以理论方式、通过问题的提出”确定社会工作学科的研究对象,并且“只有社会工作才能为这些问题提供答案”,即“哪些是只有社会工作才能解决的问题?”然而,这样的问题,人们至今也没有提出来。德维和奥托认为,原因在于,社会工作是由学科与职业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决定的。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是专业行动(而不是专业知识),而专业行动又受制于各种内部和外部结构条件。对于社会工作实践者来说,随时存在着行动压力和决策压力,而社会工作学科中的参与者通常不需要承受这种压力。

如果从内容层面找不到差异,那么就出现一个疑问:如何确定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职业之间的差异?德维和奥托认为,可以通过探讨(社会工作所体现出的)“质量”来确定,即通过探讨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来确定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和职业的不同[5-6]。

(二)对社会工作“专业性”与“服务”的理解

在阐述社会工作“专业性”时,德维和奥托提出“反思性专业性”这一概念,它是指,社会工作(行业)能够以自我反思的态度看待自身的职业化。它认为,专业行动的核心能力并不是“运用科学知识”,而是指,能够对知识应用过程中的“社会技术性风险”*德语原文是sozialtechnologische Gefahren。随时保持警醒和反思态度;具备以沟通方式、对服务对象生活世界和环境条件进行解释的能力;具备与服务对象合作协商、与其共同确定应对措施的能力。

从科学理论的角度看,奥托和德维所关注的是“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为社会工作职业“自我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两人所理解的“反思性专业性”由“科学知识和行动能力”两部分构成,但必须将两者置于一种“反思性关系”中观察和思考。也就是说,两者在实践中缺一不可,但既不能单一强调一方,也不能将两者机械组合。相反,要清楚知道它们各自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两者既不可放弃、同时也充满风险。社会工作者要将这种思考和意识反思性地融入专业行动中,它要求社会工作者能与服务对象一起共同解读所遇到的问题,并与其一起共同发展出实际可行的解决策略,即强调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4]116。

基于上述观点,德维和奥托认为,社会工作的核心职业能力也包括“将社会工作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这种服务概念不是经济性、企业性的,而是宏观理论性的。它不是针对事的服务,而是针对人的服务。这种服务必须遵循一定的逻辑和前提。因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尝试使人或人际关系有所改变,因此工作过程非常有赖于服务对象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因此,社会服务的生产与消费在本质上是同一过程(即遵循“生产与消费同步进行”的原则*德语原文是Uno-actu-Prinzip。)。从这一意义上讲,社会工作的“服务取向”是指,在构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公民百姓有权参与和共享*对“服务”的这一理解也意味着,社会工作在公民社会中占有了一席之地。一方面,对于服务对象来说,他们可以亲历或学会社会参与;另一方面,在德国民主化、多样化的结构体系中,社会工作也成为一种确保实现公民社会参与的保障形式。。德维和奥托认为,社会问题不能只被视为社会边缘群体的问题,它更应被理解为一种(对于每个阶层都)“越来越个体化的风险社会”所制造出的“问题排放口”。在这点上,两人与替尔施和博内施的观点相似。他们均认为,社会工作之所以成为一种社会服务,与当今社会越来越艰巨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化条件密不可分。可见,奥托和德维所倡导的服务概念与经济性服务概念完全不同,这种服务并不是提倡:如何努力达到某种企业经济性标准、或者从数量和规模上扩展行动范畴(“做强做大”),而是指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公民社会参与的媒介使之正常化、日常化、持续化。也就是说,将社会工作视为一种福利国家所提供的社会服务。

那么如何实施这一思想呢?按照公民参与的原则制定社会工作的服务项目、服务形式、服务内容。这当然需要在很多层面进行创新,如组织发展、职业发展、交互式和参与式受助者—助人者关系的发展。在组织发展方面,社会工作机构必须具备“灵活机动应对多样化生活状况和个体发展”的能力;在职业发展方面,要求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反思能力,只有具备了反思能力,工作者才有可能对“问题”和“介入”之间的关系保持一种持续的批判性反思;在受助者—助人者关系层面,社会工作者需要做到关注服务对象的反馈和回应、与其共同寻找适合他的解决方式。在奥托看来,这种创新思想所带来的,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工作功能定位*德语原文是Funktionsbestimmung。和机构化理解[4]113-114。

(三)“反思性专业性”:构建社会工作“专业性”与“质量”的核心要素

奥托和德维在“反思性专业性”概念的框架下重新阐述和思考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换言之,两人认为,“反思性专业性”是构建“社会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他们对“反思性专业性”的理解,基于一种“将知识和能力相对化、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互动、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具体来讲,这种反思视角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反思视角之一:“将知识与能力相对化”是“专业性”的出发点

德维和奥托将“反思性社会教育学”理论理解为现代职业理论的一部分。现代职业理论致力于对“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将之系统化。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专业行为的结构性逻辑,确定(某职业所需的)独特专业素质。德维和奥托将“专业素质”*德语原文是Professionelles Wissen。原意为“专业知识”,但此处更多是指某一职业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理解为一个独立领域,它界于“系统性科学知识”*德语原文是systematische Wissenschaftswissen。与“实践行动能力”*德语原文是praktische Handlungswissen。之间。实践行动能力承受着持续的决策压力和行动压力,而系统性科学知识则必须应对越来越高的科学论证要求[6]193。

因此“专业性”*德语原文是Professionalität。是“科学知识”与“实践能力”共同的基准点,也就是说,单单拥有科学知识并不代表“专业性”。“专业性”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并借助“将知识与能力对照化和相对化”这一过程而形成。此种“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形成基于两个前提:一是能做到“反思性地理解科学知识或理论知识”;二是具备“适宜于具体情景、具体社会环境的适度性和适应性”。德维和奥托强调,社会工作专业行动或专业性的逻辑,蕴藏于一种“将两者系统相对化*德语原文是systematische Relationierung。”的意识和行为中。也就是说,两者之间,不能偏袒任何一方。“职业是一种将理论与实践相对化的机构化形式。在日常工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普遍性的)科学知识(总是)被具体化、情境化、案例化”[6]193。

德维和奥托对社会工作“反思性专业性”的这一理解意味着,“科学知识”(专业知识)不能代替“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科学知识只代表一种拥有必要知识的状态,专业工作者虽然依赖于它、可以运用它,但科学知识并不是实践工作成功的保障。因此德维和奥托所理解的“专业素质”,基于科学知识和实践能力两个层面以及将两者相对化的视角。

2.反思视角之二:“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过程”是专业行动的核心

德维和奥托所理解的“专业行为”或“专业行动”*德语原文是Professionelles Handeln。是指:“处于社会工作专业行动核心位置的,并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一种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加以不同运用的反思性能力*德语原文是reflexive Fähigkeit。,比如以沟通的方式对案主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加以分析和解释、分析和重塑问题形成的社会性原因、向案主说明采取某种决定或做法的原因、促使案主作出自我负责和实际可行的决定、以提高案主的主观行动能力”[6]188。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具备反思能力,即反思:基于科学知识之上的能力,并不一定对专业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而相反要做的是,密切关注案主的视角,从案主看问题的角度出发,与其共同制定实际可行的应对策略。可见,德维/奥托对社会工作者反思能力的理解,与“将理论套用于实践”的技术性思维方式完全相反。反思性职业化理论更加强调在案主的理解力以内,向案主解释所遇到的问题、感受和助人方案。在解释问题的基础上,再通过沟通的方式,与案主共同确定实际可行的应对策略,这一过程总是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总是要让人在情感上能够接受”[6]188。因此在德维/奥托看来,“反思性专业性”是决定社会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

按照这种理解,理想的情况下,专业工作者就进入“第三者”的位置,一边与案主相联,另一边是决策机构。因此专业工作者不能被理解为“用有限知识解决问题的专家”。甚至,在实际工作中不一定能够保证:专业工作者的所学知识一定能够得到运用,而更应处于工作核心地位的是:最大程度地提高案主在实际生活中的自主性和自我掌控生活的能力。而是否能做到这点,主要靠案主。因为,必须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行动理解为一种“对问题的代理性重构与情景化过程”。德维和奥托从“代理性解读”的角度看待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工作者对案主问题的解读及其专业工作过程只具备代理性质,问题最终是否得以解决,主要责任在于案主[6-7]。

3.反思视角之三:“辩证理解理论与实践关系”是“专业性”的基础

谈到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某些观点认为,发展和创立社会工作理论的准则是:理论必须对实践有用,因此也要便于实践使用。在“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中,德维和奥托反对这一观点。他们认为,“理论必须用于实践”的这一观点,只有在一种条件下是合理和必要的,即人们能够成功地消除“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差异。这两个不同方面具体是指,一方面是无需进行实践操作、无需承受决策压力和行动压力的理论发展与科学研究(即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以具体情形为依托、以案例为本、随时处于高度决策压力和行动压力之下的专业行动(即专业能力)[6]182。在能够消除这两方面差异的情况下,社会教育学/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学科,当然必须产出接近实践、便于使用的知识。然而,事实是,“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

在社会工作学科中,有些学者将其理论研究视为“对实践的行为指导”。德维和奥托对这种做法提出质疑。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是一种“对实践的社会技术性约束*德语原文是sozialtechnologische Praxisbevormundung。”,它们“只是第一眼看上去对实践工作者有用”。而实际上,因这种理论没有对专业工作者提出“反思性对待所学知识”的要求和期望,实践工作者反而不会太重视它[6]182。因此他们认为,科学知识不能直接运用于社会工作实践中。专业工作者所要做的是,认识到知识与能力各自的独特性与局限性,既不过度强调科学知识,也不过度强调实践能力,反思性对待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6,8]。在社会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处于一种特殊状态。基于这种理解,社会工作必须经历一个“科学知识”与“日常知识”之间的转换过程。

在上述三种反思视角中,奥托将“相对看待知识与能力”称为“内部反思”,将“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以及“辩证看待理论与实践关系”称为“外部反思”*奥托与张威在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对话与交流讨论记录(尚未发表),2016年9月13日。。他强调,此种反思能力很难通过课堂学习掌握,只有通过实践和历练才能获得。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下的“反思性专业性”思想可以通过图2生动地体现出来。从传统角度讲,助人者与工作对象之间通常处于“等级关系”。也就是说,助人者自上而下地认为,“我知道,你缺什么、你的问题在哪儿、什么对你好”,并直接决定服务对象该做什么(如图中斜线所示)。这就导致,助人者只关注“事情”和“问题”本身,并认为“因为我有经验、有知识”所以能“帮助人”。这样做通常会失败。“反思性专业性”对专业助人者提出“反思性意识和能力”的要求:他应知道“科学知识”与“职业能力”两者的区别、能够辩证地看待“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行动时能启动反思原则。这就意味着,首先他必须有能力,能够允许案主从自己的角度描述问题、表达意愿;并有能力,在他所拥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理解和重新分析案主所讲述的问题,或识别和界定真正问题及其成因;其次他必须有能力帮助案主扩展其解释问题的视角,或者协助案主从另一角度重新解释和看待他所讲述的问题、或者识别问题背后真正的问题,并且能够让他明白:如果改变,会为其带来什么样新的可能性或新的机会(甚至推动他在现实生活中行动并获得新的体验);为此他必须有能力推动或激发案主情感的表达*德语原文是Prozess der Aktivierung der Emotionalisierung。、推动案主解除情感封锁;这一过程中,专业助人者必须有能力陪伴案主、支持案主并对其进行自主性培养和能力建设*奥托与张威在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对话与交流讨论记录(尚未发表),2016年9月13日。。而反思能力贯穿于社会工作者的整个行动过程。

图2 专业助人者的“反思性专业性”资料来源:2016年9月13日在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奥托与笔者的交流和讨论,由笔者补充内容制作。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专业助人者要有能力“从上面下来”、同时推动案主“从下面上来”。而专业助人者“是否能下来”“下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他在内心深处是否真正尊重和接受案主(包括尊重案主自身的感知和行动节奏)、是否愿意与其对等沟通、是否拥有专业助人者所要求的个人特质(温暖真诚)、是否具备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能力以及其他行动能力和反思能力等,A1-A4代表专业助人者“下来”的不同程度;专业助人者只有做到“下来了”,才有条件从内心“进入案主的生活世界”、密切关注案主的需求和反馈,才有可能与案主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关系、与案主在同一层面沟通、协商、谈判和达成一致。这种“既顺其自然又力求改变、在尊重与改变之间寻求平衡”的合作态度和互动过程,与另一层面的进程同步进行、相辅相成,即专业助人者要有能力推动案主“从下面上来”。而案主“是否能上来”“上到何种程度”,取决于他是否具备改变意愿、他是否具备“学习能力”(即接受新思维和采取新行动的能力)、他提出的问题所积累的时间和程度、专业助人者和案主之间的互动方式和互动过程(比如助人者对待案主的态度)、为了应对问题除了个体和家庭因素是否还需要客观的社会环境条件(如社会政策)?B1-B4代表案主“上来”的不同程度(出于各种原因有些案主会“被捆住”、“原地不动”,或者“上去之后又下来”)。助人者如何“让案主上来”、在自己拥有的科学知识基础上向他解释问题、让他重新理解问题(让他明白,他不需要被问题锁住)、让他看到新的可能性和新的机会(并在现实生活中“尝到甜头”)、由他自己确立目标、让他逐渐掌握自我掌控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性,这既是社会工作的目标,也是社会工作的难点,恰恰此处也体现着专业助人者的“艺术”和“能力”,尤其是“反思能力”。

(四)在社会环境的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

尽管社会工作总是与具体案例密切相连,但德维和奥托认为,分析问题成因时不能忽略社会性原因和环境因素。在社会工作的实践层面,德维和奥托不仅关注案主的个人实际生活层面,也兼顾考虑问题形成的社会性原因,他们对“案例”“个案”这一概念进行重新修订并扩展[6]189。他们认为,“案例描述、案例史、案例工作、案例报告、案例分析,并不是单单基于个体层面和案例,(反思性社会工作)与传统个案工作方法相反的做法是:它将“案例”放在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条件框架下去观察和分析,兼顾考虑家庭、同龄群体、学校、企业、医院等各种视角”[6]188。

因此,“在兼顾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前提下,同时关注个体自身和个体之外的状况”,应成为案例工作的出发点。德维和奥托认为,反思性社会教育学/社会工作中的案例是具有“反应性”特征的。也就是说,在社会工作者处理具体问题之前,个体的生活世界已经出现危机,或者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已出现地方性结构危机,而社会工作的“案例”只是针对这些危机所做出的某种反应/回应而已。

基于这种兼顾社会和环境因素的“案例”理解,“反思性社会工作”反对任何一种形式的“非政策性”“纯技术性”“纯实用性”“纯方法性”“标准化”社会工作理解。德维和奥托坚决反对将社会工作“经济化”“效益化”,以及以降低成本和追求利益为目的“合理化”。两人对“案例”专业概念的理解不是“临床性”的,而是“反思性”的。他们认为,知识的产出与知识的运用总是基于某个具体案例,这一过程遵循“生产与消费在时间上重叠的原则”(uno-actu原则),而且每一个案例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社会工作专业性的核心体现在“启动反思原则”上,而不是“对科学知识的运用”上[4]113-116,更不是“将理论模式套用于案例中”。

(五)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的职业整体论及其系统性、结构性特征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倡导一种职业整体论[9],即在社会工作职业的整体结构和宏观框架下,分析和思考社会工作的科学定位和职业特征、阐述社会工作专业性和质量的核心构建要素,因此具有极强的系统性和结构性特征。笔者认为,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在“宏观框架”和“微观行动”两大方面。

“宏观框架”层面:强调社会工作的宏观框架条件和社会环境因素,将社会工作案例置于整体框架下观察,而不是单一地聚焦面对个体和家庭的微观行动层面。这一思想昭示着,社会工作本身具有宏观性,它不只停留于微观行动层面。在分析问题成因、应对问题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或无视个体之外的微观、中观、外部和宏观层面的各种社会环境因素,否则社会工作永远无法触及应对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也无法做到惠及所有(受其影响的)群体。或者反之,为了使“面对个体和家庭的微观层面行动”产生实质效果,必须首先在与其相连的宏观层面形成一定政策措施,比如社会政策。社会工作具有“助人与监督”的双重职能,笔者认为,“助人自助”这一目标,只有在确保一定的社会政策性框架条件、协助案主摆脱各种物质性贫困、社会排斥性困扰前提下,才能实现。

“微观行动”层面:即便在面对个体和家庭的微观行动层面,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也强调一种多维度、辩证性、系统性、结构性和互动性的“反思性专业性”,而不只是聚焦于“专业知识与方法的运用”。在笔者看来,“反思性专业性”概念至少涵盖“助人者、案主、双方互动”三个层面以及与其相连的社会环境因素。在实际工作中,各个层面不可分割、水乳相融。第一个是助人者层面,在“反思性专业性”的框架下,社会工作者的知识、能力、价值观被有机地融为一体。在实际工作中,这些带有普遍性的知识、能力、价值观总是以案例形式得以体现,并在案例中被具体化、情景化。在具体专业行动中,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成为一种有效连接“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媒介[3]。或者说,如果知识、能力和价值观无法借助反思能力有机结合时,便无法在专业行动中发挥作用;第二个是案主层面。案主的生活世界、身心状态、改变意愿、学习能力、问题性质、需求反馈以及他所处的现实社会文化环境,都是社会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要素。“案主”成为一个与“助人者”同步共进的平行角色;第三个层面是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互动过程(包括专业关系)。社会工作者密切关注他与案主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对双方产生哪些影响、双方如何回应这种沟通/各自有哪些反馈。正是这种基于真正尊重之上的互动方式和合作态度,才可能推动案主一步步发生改变[10]。因此,按照“反思性专业性”的理解,社会工作的“工作效果”同时取决于以上三个层面以及与其相连的社会环境因素,它们相互交织、水乳交融。

三、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的贡献与启示

德维和奥托的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为中国社会工作大地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一抹灿烂的阳光,它为中国的社会工作学者和一线社会工作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使人们能站在更高的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社会工作三大领域(科学/理论、实践/服务、教育/教学)的功能与任务,重新思考社会工作职业的核心特征、能力要求与职业发展。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最大的贡献在于,在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它首次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社会工作的科学属性问题。“社会工作既是一门职业化反思科学,也是一种反思性职业”的理论观点,将社会工作理论定位于“反思理论”的范畴、将其与常规的科学理论区分开来,同时也确立了社会工作职业的“反思性专业性”核心特征。这一科学阐述和定位,是所有社会工作理论思考的出发点,它标志着“社会工作科学化”探讨的开端、为社会工作科学化发展奠定了基石;它也向社会工作学者和社会工作职业提出挑战,如何为“社会工作科学”界定清晰的研究对象、使其区分于其他社会科学;如何为“社会工作职业”确立核心的职业特征和能力要求、使其区分于其他助人职业。

尤其是两人对“反思性专业性”的理论阐述,促使人们站在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和思考:究竟如何构建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和“质量”?这一全新的理论视角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社会工作专业性”的传统理解,即“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专业训练、拥有专业知识、获得职业资格证的人,就是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也颠覆了人们对“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传统理解,即“理论是用于指导实践的、也可以直接用于实践”“实践操作就是将某一理论模式应用于具体案例”“实践工作成功与否取决于对专业知识的运用”。反思性社会工作认为,处于社会工作职业核心地位的,不是专业知识,也不是专业知识的运用,而是专业行动,社会工作的“质量”和“专业性”只能通过“专业行动”得以体现。而对构建专业行动“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要素是“反思性专业性”,它强调一种辩证性、结构性、系统性、互动性对待人与事的方式*而不是绝对地、静态地、结果地、孤立地、僵化地看待人与事。,这一方式又通过“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得以体现,比如“相对地看待知识与能力”“关注社会工作者与案主互动过程”“辩证地理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社会环境框架下理解案例工作”的反思视角。换而言之,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主要体现在“是否启动了反思原则”,而不是“是否运用了专业知识”。由此,“反思性专业性”成为构建社会工作“质量”的核心要素。“反思能力”成为社会工作专业行动的核心能力。德维/奥托对社会工作者反思能力的这一理解,与“将理论套用于实践”的技术性思维方式完全相反,它不仅能从理论层面解释,为什么目前中国大陆社会工作出现种种困境和现象,也为社会工作科学/理论、实践/服务、教育/教学三大领域和社会工作职业指出了清晰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启示巨大。

中国社会工作目前处于“职业化初级阶段和半专业化”阶段,“社会工作缺乏清晰的功能定位”“技术化、方法化应对问题”这些因素直接导致社会工作领域出现各种困境与乱象,尤其是“追求表面政绩”“将社会工作标准化、指标化、数字化”的趋势、“为了机构生存,单纯追求项目资助、置服务对象需求于不顾”、“百姓对社会工作认识不清”的现状。一方面,这些现象映射出中国社会工作尚处于职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比如,宏观层面用以确立社会工作社会功能、服务领域、财政保障的“社会工作立法”尚为缺失,大多社会工作机构尚为生存问题而挣扎,一线社会工作者的生计无法保障,人们只能“穷于应付生存”,还顾不上谈“质量”和“专业性”;但另一方面,从发展的眼光看,在国家“自上而下推行社会工作”的强大力度和“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下,国家/政府、社会工作机构、百姓(个体和家庭)三者之间密切相连,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者作为国家和百姓之间的中间媒介,如何将国家资源(如项目资金)有效地用于“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使其流于形式,其关键就在于“确保专业性和服务质量”。而“拿效果说话”是政府和百姓认可社会工作职业和三大领域的核心推动力。因此从这一角度讲,尽管中国社会工作尚处于职业化初级阶段,但探讨和思考“何为社会工作专业性和质量”,并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极其必要和重要。

反思性社会工作理论思想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启示是巨大的,它能促使我们正视社会工作三大领域中的问题并调整其发展方向。首先,对社会工作实践/服务领域,“反思性专业性”和“反思能力”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和定位“社会工作服务质量”的决定性构建因素,澄清了社会工作职业和实践所需的核心能力,为一线社会工作者指明了方向。由此,对社会工作教育/教学也启示重大,在专业人才培养方面,传授专业知识只是基础,社会工作者更需要的是职业能力,尤其是“将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反思能力”,而这一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获得。因此除了课堂教学和培训,社会工作的人才培养更多应在社会工作机构中进行。第三,对社会工作科学/理论领域的启示最大,促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社会工作科学”和“社会工作理论”,并充分认识到,中国社会工作目前最首要的任务是理论建设。除了研究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也亟待发展自己的社会工作理论,尤其是从理论层面澄清中国社会工作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等基础性问题。当然,理论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辛的过程,它不仅基于中国自身的国家模式、行政管理框架、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条件,也有赖于长期不懈的社会工作研究。中国社会工作未来能否发展为一种真正的职业,取决于上述三个领域的发展状态和质量,而对“社会工作学科和职业科学化”的探讨和研究,是所有领域质量发展的基石。

本文只是抛砖引玉,笔者希望通过讨论,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扩展理论视野、提高实践质量、促进职业发展。笔者倡导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结构性的现代社会工作视角,希望借助讨论,一方面推动“个体与环境”视角的结合以及“微观行动与宏观框架”视角的结合*目前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正在致力于这两种视角的结合,并将这种理念和思想践行于“儿童青少年与家庭专业工作”服务领域。华仁成立于2013年1月,由四川大学德国籍教授张威创立,主要面向儿童青少年和家庭/家长提供社会工作咨询与服务。鉴于华仁出色的工作,德国总理默克尔于2014年7月6日访华时,首站访问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并高度赞扬和肯定华仁模式的社会工作。;另一方面在社会工作“助人与监督”双重职能的定位下,推动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的结合——社会政策应为社会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基础,而社会工作除了微观行动,还需要完成推动社会政策发展和改革的使命。

[1] 张威. 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探究——一个学科构建的新视角∥王思斌,主编.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9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 Dewe Bernd, Otto Hans-Uwe. Wissenschaftstheorie∥Otto Hans-Uwe, Thiersch Hans (Hrsg.).HandbuchSozialarbeit/Sozialpädagogik. München Basel, 2005

[3] 张威. 社会教育学视角下的儿童青少年和家庭专业工作新探索——以“华仁模式”为例.社会工作,2015(1)

[4] Lambers Helmut.TheorienderSozialenArbeit. Ein Kompendium und Vergleich,2013

[5] Dewe Bernd.BeratendeWissenschaft.UnmittelbareKommunikationzwischenSozialwissenschaftlernundPraktikern. Göttingen. 1991

[6] Dewe Bernd, Otto Hans-Uwe. Reflexive Sozialpaedagogik. Grundstrukturen eines neuen Typs diestleistungensorientierten Professionshandelns∥Thole Werner.GrundrissSozialeArbeit.EineinfuehrendesHandbuch. 2.Auflage. Wiesbaden, 2005

[7] Dewe Bernd. Perspektiven gelingender Professionalität.neuePraxis,2005(3): 259-268

[8] Dewe Bernd. Perspektiven moderner Professionstheorie∥Müller Siegfried, Sünker Heinz, Olk Thomas, Böllert Karin(Hrsg.).SozialeArbeit.GesellschaftlicheBedingungenundprofessionellePerspektiven. Neuwied, 2000

[9] Dewe Bernd, Otto Hans-Uwe, C. Heite.FuturePerspectivesofSocialWorkinEuropeandEuropeanSocialWork. Social Services in Europe (erscheint vermutlich im Jahr 2017)

[10] 张威. 家庭教育咨询中求助者与助人者的行为特征和互动方式分析与思考——基于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咨询性社会工作. 社会工作,2015(6)

Reflective Professionality and Core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ers——Interpretation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flective Social Work Theory”

Zhang Wei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ork theory and practice? How to construct the “professionality” and “quality” of social work? What core competencies do social workers need? The “reflective social work theory” holds that, Social work is not only a professional reflective science, but also a reflective profession. Based on this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reflective social work” believes that the core position of social work is not scientific knowledge, but the professional action. Th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ity” of social work can only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professional action. The “professional action” arises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and framework of social work profession. And the core element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action is the “reflective professionality”, it emphasizes a dialectical, structured, systematic, interactive “reflection consciousness” and “reflection ability”. For example, the reflective perspective of “relativity of knowledge and ability”,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social worker and client”, “dialec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understanding of the case work in th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refore the “reflective professionality” becomes the core essential factor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rvice quality of social work”! The “reflection ability” becomes the cor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the social worker! The “reflective social work theory” is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expansion of social work theory, the improvement of practice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work basic theory;Reflective social work theory;Professionality and service quality of social work;Reflective professionality;Professional competence of social worker

2017-01-06

张 威,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成都市锦江区华仁社会工作发展中心创始人;邮编:610066。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