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马 嘉
(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浙江 宁波 315100)
新闻叙事是媒介依据自身需求实现新闻价值的一种动态表达过程。新闻叙事所建构的社会知识、形成的社会规范被社会认可并成为社会共识后,就变成了整个社会人群的“共识”,即形成了对社会的基本利益、价值及问题的看法。②何纯:《新闻叙事学》,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40页。***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理念,正借助媒介新闻叙事的推动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已经成功举办两届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作为我国政府主办的高规格论坛活动,以展现“一带一路”取得的成果、凝聚各方合作共识、共商合作举措、推动国际合作、实现合作共赢为宗旨,是“一带一路”理念发展历程中的标志性节点,是讲好“一带一路”故事的重要叙事之一。
新闻叙事框架中,序列是比事件更高一级的叙事单位,多个新闻事件按照一定逻辑有序排列,便形成序列,多个序列可构成一个故事。③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4年,第120页。本研究认为,序列位于新闻事件和完整故事之间,就“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下简称论坛)而言,论坛召开即为主体事件,与论坛召开的前期预热阶段和后期总结阶段的卫星事件分别构成三个序列,它们又共同构成一个故事——“一带一路”的新闻叙事。两届论坛均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高度关注,特别是海外华文媒体。“日本东方新报”网站(www.LiveJa‐pan.cn)是隶属于日本文华传媒株式会社的华文媒体。基于序列叙事,本研究以“一带一路”为关键词,在“日本东方新报”网站全文检索论坛召开前后各10 天的新闻叙事,即第一届论坛于2017 年5 月14日—15 日召开,共检索到当年5 月4 日—5 月25 日样本64 篇,前期预热序列22 篇,主体事件序列16篇,后期总结序列26 篇,组成“故事一”;第二届论坛于2019 年4 月25 日—27 日召开,共检索到当年4月15 日—5 月6 日样本76 篇,前期预热序列38 篇,主体事件序列31 篇,后期总结序列7 篇,组成“故事二”。本研究从叙事主体、叙事文本、叙事话语切入,逐层分析“日本东方新报”两个故事的叙事框架,助力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
新闻叙事主体是叙事过程中的发声者,是叙事文本的创作者,他们的立场、视角和态度决定了新闻事件的不同叙事框架。新闻叙事文本的创作者可能是个体,但是“一个新闻叙事文本的隐指作者总是一个集合体,这个集合体才是真正的新闻叙事人”。①何纯:《新闻叙事学》,第28页。在本研究中,“日本东方新报”就是这个“集合体”,即“一带一路”两个新闻叙事的主体。受海外华文媒体的特殊性制约,这个“集合体”具有多重组合的结构特点。
海外华文传媒既是中国传媒的延伸,又是所在国传媒体系的一部分;它不仅存在于世界各国的华人聚居地,也存在于华人所在国的大众社会。②程曼丽:《关于海外华文传媒的战略性思考》,《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双重社会身份决定了“日本东方新报”这个“集合体”内部至少含有三类隐指作者:该报编校集合体、中国媒体、日本其他媒体。海外华文媒体对于中国重大事件的报道大多会使用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的稿件,所以我们将三类隐指作者分为两大类,即中国媒体和非中国媒体。
故事一中,两类叙事主体发力基本均衡。非中国媒体的叙事主体中来自“日本东方新报”编校集合体的报道有24篇,日本其他媒体报道的有5篇,共29篇。中国媒体的叙事主体以中新社为主,共35篇报道。故事二中,中国媒体的叙事主体报道数量激增,有60篇,仍以中新社居多。非中国媒体的叙事主体的报道只有16 篇(其中来自“日本东方新报”编校集合体的有10 篇,来自日本其他媒体的有6篇),而且集中出现在前期预热序列前5天,分布极不规律。叙事主体不只是事件信息的提供者,还是信息解释者和舆论引导者。原创叙事数量多少可以折射出叙事主体表达意愿的强弱,甚至可以看到叙事主体讲故事的态度。
海外华文媒体叙事主体的多元组织构成有利于实现客观表达和意见均衡,但是“日本东方新报”似乎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故事一中,中国媒体、非中国媒体基本形成均分叙事主体话语权的格局,但是故事二中的非中国媒体失语严重。而且从三类隐指作者细分来看,两个故事中以日本其他媒体(共同社和日本经济新闻社)为叙事主体的报道只有11 篇,与以中新社为叙事主体的大量报道相比在数量上相差甚远。多重的叙事主体结构并未建构起多元、均衡的话语空间。
荷兰学者梵·迪克(Teun A.Van Dijk)提出的新闻图式结构假设,从理论上相对完整地分析了新闻文本要素的构成(如图1所示)。本研究据此对两个故事的叙事文本框架展开分析。
新闻标题具有概述的功效,可以对新闻叙事主题产生表达和暗示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对围绕论坛展开的两个完整故事进行概述分析,为便于阐述直接用“叙事主题”替代众多报道中的“概述”(导语+标题)要素。
图1 新闻图示结构
1.叙事主题的政治属性和经济属性
相对其他叙事文本要素,叙事主题的研究是对文本相对宏观层面的总体内容和意义的理解与诠释。①王士宇:《中国体育的媒介镜像——叙事学视角下体育报道的话语变迁》,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 年,第110页。两个故事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的宏大议题展开,以实现增进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理念的了解、推动日本政府参与“一带一路”、宣传“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发展为目标。依据叙事时不同的切入角度,通常可以将宏观主题划分为如下六类:政治主题、经济主题、文化主题、外交主题、科技主题、社会民生主题(详见表1)。
表1 两届论坛叙事主题分类统计(单位:篇)
数据显示,从“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属性角度直接切入叙事的主题占比最高,两个故事都在70%左右。另外,故事一比较关注文化教育主题,用12 篇报道着重讲述了教育领域的互惠互通、中华民族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共享教育资源等故事。故事二的文化教育主题叙事骤减75%,只有3篇。外交主题中反映“国际评价”的最多;其次是反映中日活动与交往的报道,主旨上为日本营造了“一带一路”系“大势所趋”的国内外舆论环境。从科技角度切入的叙事,只有故事二中的5篇,主要展示在成功举办“一带一路”知识产权高级别会议的带动下,我国科技创新指数不断攀升,科技水平飞速发展。两个故事中均没有反映百姓生活、风物人情等社会生活的内容,没有从社会民生主题切入的叙事。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通”理念,包括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力求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合作的格局。从宏观来看,“五通”主要涉及政治经济领域,然而从微观来看,任何“一通”都必然关涉百姓民生。其中“民心相通”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开展区域合作必须具备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加强人民友好往来。然而“民心相通”内容在故事一、二中却较少提及,主题切入角度基本是硬新闻的“大刀阔斧”式,缺少贴近生活的个性化叙事。
2.情景Ⅰ——背景叙事由普及信息到制衡言论
如图1所示,“故事”包含“情景”和“评价”两个层面,“情景”由“背景”和“情节”构成。背景一般指新闻事实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是为了配合重大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活动而设置,具有说明、补充、衬托、深化新闻主题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单篇报道中有背景介绍,序列报道中也要有背景新闻。本研究中选取的背景叙事是集中在两届论坛召开之前呈现的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的国际舆论环境,以及由“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构成的社会条件等。
故事一有22篇背景报道,其中9篇为“卫星”事件,8篇为经济背景新闻,集中反映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交通、经贸、教育、政治等领域取得的成就。这些背景新闻有助于让世界正确认知“一带一路”理念的本质,加深了解“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以及普惠性政策内涵。成就报道用事实说话,是向纵深宣传“一带一路”倡议的有效手段,可以实现背景消息的认知、阐释功能,引导主体事件正面舆论的形成。
故事二的26 篇背景报道集中出现在2019 年4 月23 日、25 日两天。原因是《日本拟派遣专家帮助非洲缓解对华债务》(2019 年4 月15 日)和《安倍下旬出访欧洲 拟加强对华政策合作》(2019 年4 月18日)两篇来自共同社的报道,形成了所谓“中国威胁论”的社会舆论,“日本政府有意拉拢对中国抱有不满的相关国家,要求欧盟警惕因中国出现分裂,有意谋求欧盟保持团结”。①《安倍下旬出访欧洲 拟加强对华政策合作》,《东方新报》2019年4月18日。针对这种负面声音,“日本东方新报”4 月23 日—25 日通过15 篇背景报道予以制衡,如来自中、韩、柬三国的声音《“一带一路”建设造成债务陷阱?中方:伪命题》《韩国“一带一路”:摘下有色眼镜、实现共赢》《“一带一路”带来债务危机?柬埔寨首相洪森:谬论》等。此时,日本政府已经参与到“一带一路”之中,并且受益匪浅,媒介叙事重点不再是“一带一路”取得的成就,而是用大量的、多种声音的背景叙事交汇出“一带一路”的共赢本质,及时转向对“中国威胁论”等负面舆论的制衡。
3.情景Ⅱ——迫切关注日方动态的结果叙事
“情节”由故事的“主体事件”和“结果”共同建构,本研究中的“主体事件”即是“一带一路”两届论坛的召开,故将“结果”作为情节叙事的重点分析要素。本研究中主体新闻事件造成的结果,包括两届论坛本身取得的进展、签署的协议、政策解读、各国态度以及产生的直接影响等,集中出现在后期总结序列中。
“日本东方新报”非常关注日本政府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变化。故事一中后期总结序列报道18 篇,其中评价报道10 篇,有4 篇来自日方,总体上反映出日本官方、学者专家以及社会舆论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可态度。故事二中后期总结序列报道有9篇,核心内容是日本政府将推出四大经济政策,包含与中国一起在第三国开发合作领域的意愿,呈现出日方既受到利益诱惑又要提防中国的意图。其中沿线国家相关态度报道6篇,与日方有关4篇,集中在2019年4月26日。结果叙事基本反映出日本政府官方、专家学者对于中日良好关系的期待,肯定加入“一带一路”对日本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研究也将论坛的直接影响力叙事纳入结果叙事之中,相关报道并不多。故事一中,中新社的报道《安倍对亚投行示好美国表态助日消减疑虑》(2017年5月17日)表明论坛结束后,日本对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态度发生了微妙变化。故事二来自共同社的《日本拟G20 提发展中国家基建投资原则》(2019 年4 月29 日)《G20 峰会:日本拟向发展中国家投资新原则》(2019 年5 月1 日)两篇报道也展现了论坛的影响力。日本欲在2019 年6 月的G20 峰会上推出日本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新政,日本原首相安倍晋三将“透明性”“对象国的财政健全性”等四大新原则作为与中国“一带一路”展开合作的条件,也有着为了与中国携手在第三国合作开发而完善基础的意涵。也就是说,两个故事的结局都预示着日本政府将重新考虑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政策,将有条件地加入“一带一路”倡议。
4.评价叙事的权威性
评价叙事是指依据一定标准对主体事件作出的判断,具有直观的媒介导向作用。对于主体事件的评价相对集中在后期总结序列叙事中。
故事一中的后期评价叙事有10 篇,其中日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的评价叙事有4 篇,分别是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学者凌星光对“一带一路”的利好分析,以及安倍晋三对二阶俊博与***主席会谈的肯定性评价。鸠山由纪夫评价“一带一路”为日企扩大了市场机遇;凌星光认为“一带一路”将令世界经济潮流发生历史性变化。他们的评价总体上反映出日本政界、学界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积极认可的态度。故事二中的评价叙事有6 篇,与日方有关4 篇,其中第三方澳大利亚智库认为“一带一路”可以为日本提供经济机遇;二阶俊博积极评价“一带一路”,并表示“处理中日关系,不看美国脸色”;前首相鸠山由纪夫也肯定地评价“一带一路”发展意义重大。
纵观两个故事的评价者,除了上述日本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之外,还有国侨办、外媒、联合国秘书长、五国经贸部长、新加坡华商领袖、国侨办主任、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智利总统等“位高权重”者,他们的身份特征决定了其观点具有天然权威性。同时,他们的评价无须刻意渲染,真实可信,导向积极,能够代表所属国家和机构的态度,其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
叙事话语是新闻事件的外衣,是故事的承载形式,同样可以传递媒介意图。设置报道议程,一般包括叙事结构、视角、节奏和语词4个二级要素。
1.文体结构中规中矩
“叙事结构主要是指文本内部的叙述方式安排,为文章结构;另一个是指互文性的文本间的文体方式的安排,为文体结构。”①董小英:《叙述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75页。“不同新闻文体的命题场组合”就是将不同新闻体裁的文本统一在一个大标题,即大的事实框架之下,类似于组合报道。②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第187页。鉴于本研究就是建立在“大的事实框架之下”的整体性叙事框架分析,文本间互文性强,所以选择“文体安排”作为文体结构分析的切入点。
新闻文体是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与话语体式,本研究中主体事件的时效性、政治性较强,新闻文体以消息报道和新闻评论为主。消息被称作新闻报道中的“轻骑兵”,“倒金字塔”结构和简短的篇幅使其能够准确及时传达信息,成为新闻报道的主力文体。在检索的全部样本中消息报道124篇,占比88.57%。与消息报道相比通讯更生动、具体、灵活,可以达到深入人心的宣传效果,一般认为通讯叙事相对灵活、深刻,有利于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但是两个故事中都没有使用这种文学性较强的叙事文体。
现有文体中,两个故事共有新闻评论11篇,政策解读5篇。这两种文体共同的特点是具有深度阐释功能,为了能够让读者充分理解“一带一路”的内涵,特别是***总书记的主旨演讲,相应的解读、分析十分必要。新闻评论主要以述评的方式出现,夹叙夹议的结构避免了枯燥生硬,如《“一带一路”倡议落地 引领中国转型升级》(2017年5月12日)。评论的标题以其明显的问题意识吸引眼球,如《落实对外开放,为什么强调“一诺千金”》(2019年4月29日)、《共建“一带一路”,***为何提倡“相向而行”》(2019 年4 月26 日)、《全球化遇阻“一带一路”建设如何重塑国际贸易》(2019 年4 月26 日)等使用的设问句标题,令论述有的放矢,观点一目了然。
另外,两个叙事中配图新闻和图片新闻共有19篇。从受众阅读需求来看,新闻图片具有还原场景真实的能力,可以增强新闻的客观性。图片的视觉张力可以向受众传递“一带一路”更丰富的内涵信息,达到以小胜大、以少胜多的效果。然而,两个故事的叙事并没有给予新闻图片足够的发挥空间。总体来看,叙事文体的使用四平八稳,中规中矩,缺少灵活、生动、具体的叙事方式,没有突破性的尝试。
2.民间叙事视角的缺失
任何叙事文本,在展现外在客观世界的时候,必须选择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去找寻素材,最后通过不同媒介的过滤、整合和生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将其表达出来。①方毅华:《新闻叙事导论》,第67页。新闻叙事中的“叙事视角”不等同于“聚焦”,“叙事视角”是指谁在观看,“聚焦”则是指什么被观看;前者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力图展示出一个“真实的世界”,后者则将叙事眼光投射到新闻事实的“有意味”处,从而叙述出一个“意义的世界”,二者相辅相成,并以此引导接受也就是引导舆论。②何纯:《新闻叙事学》,第42页。
从本研究的序列叙事来看,报道主体通过聚焦将多个信息整合起来,呈现出一个他们想要的故事框架,叙述出一个“被看”的“意义的世界”,而“什么被看”则体现在前文的主题叙事中。叙事视角来自故事中的话语主体,“尽可能体现的是新闻的客观与公正”,比如前文提及的对“一带一路”联合声明评议的“旅日学者凌星光”,《联合国:“一带一路”为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一文中的“联合国”。本研究将叙事视角划分为:媒体视角、政府官方视角、专家学者视角、民间百姓视角、企业或机构视角5 大类(详见表2)。
表2 两个故事中的叙事视角统计(单位:篇)
故事中以中国企业或机构、媒体和政府官方的叙事视角占据主导地位。故事一中日本专家学者的视角比例较高,是中国专家学者的两倍之多。专家学者作为各领域的顶尖人物,他们思维严谨,分析客观深入,其见解和评论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解读可以起到很好的意见领袖作用,满足受众更快速、准确地理解、接受“一带一路”主旨和各项政策的需要。他们从各自利益需求出发,普遍认可“一带一路”的互惠互利,主张日方积极参与,实现共赢发展。故事二中日本政府官方视角的报道比例有所增加,由8篇增至10篇,专家学者的视角明显减少。企业或机构的视角比例较故事一有所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两个故事中的叙事视角“非富即贵”,均没有“民间百姓”的发声机会,忽略了对于“一带一路”意义最有说服力的普通人的视角。另外,故事二日方视角仅出现13 次,不及总数的20%,中日双方的话语权失衡,出现了叙事视角的单向度偏差。
3.叙事节奏的跳跃变化
叙事频率、节奏都与叙事时间有关。故事在一定的时间内,以一定的秩序出现,故事时间与叙事时间不可能完全一致,所以本研究选择论坛召开期间前后各10 天的报道为叙事样本。一定时间内,围绕主体事件展开叙事报道篇数的多少为新闻叙事频率;叙事节奏是指叙事过程中事件密度呈现的轻重缓急,由具体叙事在单位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决定。从叙事总量来看,两届论坛相关叙事出现的频率相差不大,故事一64篇,故事二76篇,但是在每一个故事所包含的内在序列节奏上却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两个故事的叙事数量与时间交织成的节奏曲线如图2所示:
故事一中,三个序列的叙事边界不清晰,混乱到看不出任何规律,完全没有设置议程的章法韵律可言。最后一天的叙事总量猛增,形成非常突兀的高峰值,应该是试图弥补前两个序列叙事中总量之不足,但对于舆论的形成已为时晚矣。故事二中,主体事件序列部分形成了密集的叙事,事件前后序列叙事分布均衡,数量差异不大。总体上节奏舒缓有致,波峰波谷的呈现清晰有序,能够满足新闻舆论生成规律的需要。
两个故事中与日本相关的叙事各15篇,但是从与所在序列总体篇数的比例来看,前期预热序列中故事一(31.3%)高出故事二(17.5%)近一倍,后期总结序列虽然都在27%左右,但是叙事节奏却完全不同(如图3所示)。故事一后期总结序列与故事二前期预热序列中对日本的关注度相近,故事二的后期序列叙事整体偏弱,这与日本此时已经加入“一带一路”不无关系。
4.语词的官方色彩
新闻话语是新闻叙事主体对新近事实进行的重新编码建构的过程,其语词的选择和使用受到媒介性质、报道原则、媒体立场以及受众水平的限定。本研究中两个故事的叙事主体偏重政府属性,主题以政治、经济领域的硬新闻为主,所以使用的语词相应也具有较多官方色彩。
我们以日本相关叙事为分析样本,可以发现在具体语词使用上,故事一中多以“合作”“改善”“呼吁”“会见”“示好”等动词,搭配“关系”“意向”“肯定”“机遇”“平台”等宾语,表达意愿行为;故事二中多以“搭上”“投资”“评价”“缓解”等动词表达具有结果意义的动作,搭配的宾语以“快车”“机遇”“关系”“发展”“危机”等为主。两个故事的核心语词传达出由意愿心理到结果行为的转变。同时,所用语词是比较宏观的正式用语,通过表3两个故事中的日本相关叙事标题可见一斑。
图2 两个故事新闻叙事节奏比较
图3 两个故事的日本相关叙事节奏比较
表3 两个故事中的日本相关叙事标题
7 8 9 10 11 12 13 14 15旅日学者凌星光评“一带一路”论坛联合声明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与***会谈日本向“一带一路”论坛派重量级访华团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日本有意向加入亚投行二阶俊博:日本对一带一路尽全力提供合作日本学者呼吁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安倍会见二阶俊博表达改善日中关系意愿中日专家呼吁日本加入亚投行亚行年会闭幕 日本展现对华合作姿态澳大利亚智库认为“一带一路”为日本提供经济机遇日本货物在厦门搭上“一带一路”快车***晤二阶俊博 冀日方更积极参建“一带一路”河野洋平率团访华 玉城丹尼盼***访冲绳安倍下旬出访欧洲 拟加强对华政策合作驻福冈总领馆举办“日本企业与中国改革开放及‘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日方期待***6月出席大阪G20峰会李克强会见出席第五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的日本政府官员日本拟派遣专家帮助非洲缓解对华债务续表3序号 第一届 第二届
资料来源:“日本东方新报”网站(www.LiveJapan.cn)。
相关日本叙事的语词反映出话语主体的政治意图,官方色彩浓郁。但是故事一中《安倍亲笔信诉四点希望》的叙事用语别具一格,颇有看点。“亲笔信”由日本自民党干事长二阶俊博“亲手”转交***主席,“还特意嘱咐说‘恳请您现在就看’,***主席便当场打开信封,读完了这封长达三页附有中文译文的亲笔信”。这段文字中的“特意”“恳请”“当场”“亲笔”“长达”等状语、定语修饰出了积极互动的现场感,叙述了日本政府满满的诚意。这样生动的细节叙事在两个故事的叙事中“独一无二”。
另外,语词使用上缺少受众意识,基本没有考虑到海外受众的阅读需求。海外华文媒体的受众群体以海外华侨、留学生、关心中国发展的所在国人民为主,他们对“一带一路”信息的需求,不仅是宏观的政治宣传信息,更需要一些深度了解,如参与途径以及获利可能等明确而具体的中级框架信息,甚至是一些个案的微观信息。而且,过于生硬的语词形态、自上而下的叙事方式也都不符合上述受众的接受心理。
纵观两个故事的叙事框架,故事一的叙事文本数量相对均衡,叙事节奏却出现了严重的紊乱;故事二的叙事节奏有所调整,科学规范了很多,涉及故事情节大致走向和基本逻辑发展的卫星事件增多,起到均衡言论、补充和丰富主体事件的作用。但是,叙事视角单向度倾向明显、叙事文体单调、用语生硬等问题是两个故事不可回避的硬伤。
海外华文媒体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最佳窗口,要尊重所在国主流文化,以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信息沟通服务为目的,担当起传播中华文化、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责任。新闻叙事就是要通过判断选择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并与舆论导向要求相配合。讲好“一带一路”故事,海外华文媒体首先要做好定位,利用哈贝马斯“交往实践”理论提出的多元文化交融共处的主体间性思维,消除主客二分的对立关系,平衡所在国和母国的关系,用交互原则取代主从原则,建立与所在国和母国间共生的交互主体关系,均衡两国相关叙事的话语权,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的国际影响力。
交互主体还是一种包容、开放的主体关系,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以及地区大国,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关注不断提高,各项政策相应发生变化,中日两国之间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日益复杂化,①卢昊:《日本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政策:变化、特征与动因分析》,《日本学刊》2018年第3期。所以相关叙事也应该能够反映出日本政府态度变迁引起的受众情绪反应,即属性议程中的情感属性。情感属性主要体现在公众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层面,两个故事中略带情绪、态度体验的叙事仅有《日本农协和多个县组团在北京推荐美食》一篇,在“民以食为天”的烟火气息中突出了“一带一路”元素,可读性很强,而以民生为主题和视角的叙事却一篇都没有。海外华文媒体应该在相关叙事中增加多元的叙事视角,走出转载权威媒体的瓶颈,俯身关注“一带一路”对百姓民生的切实影响力,用丰富的文体形式、灵活的叙事语言、均衡的叙事频率呈现出生动、全面的媒介故事,用柔性的“一带一路”叙事方式吸引更多读者,提高自身在国际社会的传播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