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7-29
杜绣琳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汽车工程系,北京100036)
《淮南子》“多辞博说”的表现形态
杜绣琳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汽车工程系,北京100036)
《淮南子·要略》明确说明作者有意采取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叙述方式,是为了“剖判纯朴,靡散大宗”,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使玄奥的道能够通俗化为人们所常见常识的事物。文章从多样的故事形态、细腻丰富的描摹、揽物引类的论述三个角度分析了《淮南子》这种多辞博说的表现形态及其对典籍的继承与发展,以期能够稍稍揭示《淮南子》一书在叙事学方面的成就。
《淮南子》;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叙述方式
《淮南子·要略》篇曰:“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之惛惛然弗能知也;故多为之辞,博为之说,又恐人之离本就末也。”〔1〕这是说作者有意采取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叙述方式,是为了“剖判纯朴,靡散大宗”,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所讲的道理,使玄奥的道能够通俗化为人们所常见常识的事物。“纯朴”“大宗”是指抽象存在的大道、真理,即“道”,作者怕只讲抽象的大道理,读者不好理解,所以采取了用多样的故事形态、细腻丰富的描摹、揽物引类的论述来阐述某种理念的方式来展开叙述的。
多辞博说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淮南子》作者用一个或多个故事来解释一句道家的经典话语,这一点集中表现在《道应训》篇。《道应训》基本上是以故事的形态对《老子》中的语句进行解释,即以历史典故和生活实例来对玄妙难解的道理进行验证性解读,使其所解之经具有强烈的生活化与通俗化特征,从而更有利于经典的传播。就《道应训》篇中的故事形态而言,多辞博说的叙述方式又呈现出不同面貌。
首先,多辞博说体现在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对《老子》中的某一句话语进行注解,这是《道应训》篇叙述方式的基本形态。如以赵襄子的故事来解释《老子》中所说的:“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谿。”〔2〕原文如下:
赵简子以襄子为后,董阏于曰:“无衈贱,今以为后,何也?”简子曰:“是为人也,能为社稷忍羞。”异日,知伯与襄子饮,而批襄子之首。大夫请杀之。襄子曰:“先君之立我也,曰:能为社稷忍羞。岂曰能刺人哉!”处十月,知伯围襄子于晋阳,襄子疏队而击之,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故老子曰:“知其雄,守其雌,其为天下。”①本文所引《淮南子》原文皆出自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
这则故事的结构比较完整,开始即为故事的发生预设了伏笔:庶出的赵襄子之所以被立为国君,是由于他遇事能够忍耐。接着叙述了赵襄子与知伯之间发生矛盾冲突,赵襄子忍耐十个月后最终以“大败知伯,破其首以为饮器”而结束故事。这种以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态来阐释某句经典名句的叙述方式,正体现了《淮南子》作者所总结多辞博说的叙述手法。
其次,以多个故事来解释同一句道家的经典名句来体现多辞博说叙述方式。如以秦王朝灭亡和西周王朝兴盛两则故事来解释《老子》中所说的:“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开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3〕原文如下:
秦皇帝得天下,恐不能守,发边戍,筑长城,修关梁,设障塞,具传车,置边吏。然刘氏夺之,若转闭锤。昔武王伐纣,破之牧野,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朝成汤之庙,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破鼓折枹,弛弓绝弦,去舍露宿以示平易,解剑带笏以示无仇。于此天下歌谣而乐之,诸侯执币相朝,三十四世不夺。故老子曰:“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开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淮南子》这里用了两则故事,一则是讲秦始皇建立了大一统王朝之后,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防御措施来巩固统治、安定天下,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够长久存世,但结果却是轻而易举就被刘汉政权所代替的历史事实。另一则是讲西周政权消解了商纣王朝之后,武王同样希望自己的政权长长久久,但却采取了亲和的态度来对待臣民,消解了敌对和仇视,建构了一个和谐友爱的社会,因此西周王朝延续了三十四代之久。这两则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对《老子》的原话进行了注解。这个例证亦体现了《淮南子》采取多辞博说的叙述方式来注经释道的一种形态。
第三,《淮南子》中还有另一种故事形态亦体现了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即对寓言故事和神话加工改造,通过增强故事情节、丰富人物性格的方式来构成一个更加生动精彩的故事,从而使所注解的经典文句更加容易为读者所理解。对寓言故事的改造,如对《庄子》中所记载的泰清问道于无穷、无为、无始的寓言进行了细致化加工,通过增加和丰富四个虚拟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对“道”之存在形态进行解释。相较于《庄子》原文,《淮南子》不仅对“道”之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却又无法言说的特点进行了形象化解释,而且对人物的语言进行了通俗化处理,并且增加了对人物神态的描写,从而使《淮南子》的叙述对《老子》之语的解释更加生动而通俗。
对神话故事的丰富,亦体现着《淮南子》多辞博说的叙述特点。比如对后羿射日的神话通过增加故事情节的方式进行了丰富:
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本经训》)
《山海经》记后羿的事迹有四处,并不提及“射日”之事。《楚辞·天问》述及后羿射日,但由于作者对其故事的真实性有所质疑,所以仅限于提及而不曾展开叙述。《淮南子》的叙述则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形态:有原因,即十日并出,造成社会的大灾难;有情节,后羿奉尧之命诛杀了各种为害人间的凶怪;有结果,社会重新恢复了和平与繁荣。这种通过对神话故事的整合与丰富,使其构成完整的故事结构的叙述手法,体现了《淮南子》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
《淮南子》多辞博说的叙述方式还体现在对事物采取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多种视角的全能型描写方面。这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分成四种类型。
首先,针对“道”等比较抽象的哲理概念、范畴,作者采取赋笔手法对其尽可能地进行全方位描写。比如《原道训》开篇对“道”之存在状态及其化育功能进行了全方位铺陈: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原流泉浡,冲而徐盈;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舒之幎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据。约而能张,幽而能明,弱而能强,柔而能刚,横四维而含阴阳,纮宇宙而章三光。甚淖而滒,甚纤而微。山以之高,渊以之深,兽以之走,鸟以之飞,日月以之明,星历以之行,麟以之游,凤以之翔。泰古二皇,得道之柄,立于中央。神与化游,以抚四方。是故能天运地滞,转轮而无废,水流而不止,与万物终始。风与云蒸,事无不应;雷声雨降,并应无穷。鬼出电入,龙兴鸾集,钧旋毂转,周而复币。已雕已琢,还复于朴。无为为之而合于道,无为言之而通乎德。恬愉无矜而得于和,有万不同而便于性,神托于秋豪之末,而大宇宙之部,其德优天地而和阴阳,节四时而调五行,呴谕覆育,万物群生,润于草木,浸于金石,禽兽硕大,豪毛润泽,羽翼奋也,角觡生也,兽胎不贕,鸟卵不毈,父无丧子之忧,兄无哭弟之哀,童子不孤,妇人不孀,虹霓不出,贼星不行,含德之所致也。夫太上之道,生万物而不有,成化像而弗宰。跂行喙息,蠉飞蝡动,待而后生,莫之知德,待之后死,莫之能怨。得以利者不能誉,用而败者不能非,收聚畜积而不加富,布施禀授而不益贫。旋县而不可究,纤微而不可勤。累之而不高,堕之而不下,益之而不众,损之而不寡,斫之而不薄,杀之而不残,凿之而不深,填之而不浅。忽兮怳兮,不可为象兮;怳兮忽兮,用不屈兮;幽兮冥兮,应无形兮;遂兮洞兮,不虚动兮。与刚柔卷舒兮,与阴阳俯仰兮。
上述引文对“道”之性状的描写可以说是淋漓尽致,完全可以和汉代大赋的华美文笔相媲美,而其中所渗透的对道之崇敬赞美的深沉情感亦流露在字里行间。这不仅体现出文本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对道的认识极为深刻,其描写事物的能力也是非常精到的。
其次,《淮南子》多处地方对得道成仙时的仪仗、境界有详细描写,亦体现了其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例如《原道训》中对大丈夫神游仪仗的描写:
是故大丈夫恬然无思,澹然无虑,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乘云陵霄,与造化者俱。纵志舒节,以驰大区。可以步而步,可以骤而骤。令雨师洒道,使风伯扫尘;电以为鞭策,雷以为车轮。上游于霄雿之野,下出于无垠之门,刘览偏照,复守以全。经营四隅,还反于枢。
《淮南子》的作者在这里把天、地、四时、阴阳、云气、风、雨、雷、电等物象都纳入了御艺这一意象之中,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有车盖、有车箱、有马、有御手、有鞭策、有车轮的完整的车御形象。这种丰富化、完整化的描写,一方面使神游主体获得更大的自由,可以自由支配天、地、四时、阴阳等宇宙万物,另一方面也使神游意象更加富有文学色彩和艺术美感。
第三,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还体现在《淮南子》文本中出现了对社会场景的虚构和人物形象的详细刻画。如对女娲补天的神话不仅增加了故事情节,而且虚构了故事发生的场景并对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描写。女蜗神话最早出自《山海经》与《楚辞·天问》。《大荒西经》:“有神十人,名曰女蜗之肠,化为神,处栗广之野,横道而处。”〔4〕《天问》:“女蜗有体,孰制匠之?”〔5〕《淮南子》根据史料的片断记载,对女娲神话进行了再创造,不仅使其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形态,有故事发生的原因,即天塌地陷;有故事发展的过程,即炼石补天、斩妖除魔;亦有故事的结尾,即天下太平、天地万物呈现出一片祥和自足的景象,而女娲则“不彰其功,不扬其声,隐真人之道”。而且《淮南子》还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及事件发生后的社会景象,这为故事的发生和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切的现实场景。更为特别的一点是,《淮南子》对女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了详细描写,把其塑造成一个华美飘逸、神通广大而又恬淡逍遥的女仙形象。较之史料中的片断记载,此处的女娲形象显得无比生动而完整。
第四,《淮南子》文本中还有一种情况,亦能够体现其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即对人物的对话和行为状态的描写有所加强。比如《道应训》中描写了卢敖远游时遇见一位高士时的情景:
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见一士焉,深目而玄鬓,泪注而鸢肩,丰上而杀下,轩轩然方迎风而舞。顾见卢敖,慢然下其臂,遯逃乎碑。卢敖就而视之,方倦龟壳而食蛤梨。卢敖与之语曰:“唯敖为背群离党,穷观于六合之外者,非敖而已乎?敖幼而好游,至长不渝。周行四极,唯北阴之未窥。今卒睹夫子于是,子殆可与敖为友乎?”若士者齤然而笑曰:“嘻!子,中州之民,宁肯而远至此。此犹光乎日月而载列星,阴阳之所行,四时之所生,其比乎不名之地,犹窔奥也。若我南游乎岡良之野,北息乎沉墨之乡,西穷窅冥之党,东关鸿蒙之光,此其下无地而上无天,听焉无闻,视焉无瞩。此其外犹有汰沃之汜。其馀一举而千万里,吾犹未能之在。今子游始于此,乃语穷观,岂不亦远哉!然子处矣!吾与汗漫期于九垓之外,吾不可以久驻。”若士举臂而竦身,遂入云中。卢敖仰而视之,弗见,乃止驾,柸治,悖若有丧也。曰:“吾比夫子,犹黄鹄与壤虫也。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道应训》)
这段话基本上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详细记录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另一部分就是对卢敖和高士两位主人公的行貌举止进行生动的描写。难得的是,《淮南子》的作者在这里对卢敖和高士的行貌举止进行了准确而精彩的描写,使读者更欣赏到多辞博说这种叙述方式所带来的审美意味。作者笔下的高士眼珠深陷、双鬓黝黑、渠颈鹰肩、丰胸瘦腿,飘逸洒脱,俨然一位世外仙人的模样。再看作者对其精彩的神态描写:“慢然”“遯逃”说明其超然物外而不愿与世俗交接的精神状态;“齤然而笑”说明其对卢敖所言持一种嘲弄和讥讽的态度;“举臂”“竦身”说明其身形的轻灵与飘逸。文中对卢敖的行貌举止的描写亦同样精准而生动。《淮南子》这种多辞博说的叙述笔法,不仅使读者领会了玄奥神秘的“道”,而且通过传神的人物形象,体验着一种阅读的审美快感。
总之,《淮南子》的作者在《要略》篇中指出其“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叙述特征,在其文本中有各种不同形态的体现。通过我们以上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叙述特点不仅使故事形态更加完整,而且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具体,并且个性突出,通过对故事背景和事件场景的虚构,加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从而使其所阐释的道理显得更加通俗而真实。虽然《淮南子》采取“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叙述方式是为了更好地说明其所要阐释的深刻道理,但这种笔法对后世叙事类文章尤其是小说的写作所具有的启示与促进意义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淮南子》一书的著述意图是为了究“天地之理”、接“人间之事”、备“帝王之道”,事实上就是通过对天地万物(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叙述,论证各种为人处事的正确理念,这就决定了《淮南子》一书的说理论证色彩。为了使其说理论证更具说服力,作者往往采取揽物引类的叙述手法来进行论证,以大量的自然物象和社会事象来说明自己所要阐述的某种理念,而这种方法亦体现着多辞博说的叙述特点。
揽物引类的说理论证方法主要体现在《览冥训》篇中,《要略》解释了为何在《览冥训》一篇运用此种方法的原因:“《览冥》者,所以言至精之通九天也,至微之沦无形也,纯粹之入至清也,昭昭之通冥冥也。乃始揽物引类,览取挢掇,浸想宵类,物之可以喻意象形者,乃以穿通窘滞,决渎壅塞,引人之意,系之无极,乃以明物类之感,同气之应,阴阳之合,形埒之朕,所以令人远观博见者也。”就是说此篇主要是说明自然天象与人间事务之间隐秘的联系的,所论证的道理具有幽微深奥的特点,必须借助各类事务之间所呈现出的生命共通性,以及可以喻示深奥意味的生动形象来阐明,这样才能使读者解除心中的疑惑和壅塞,使之无凝竭底滞,从远观博见中窥见天地之间最深奥的道理。
《览冥训》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多辞博说的叙述特点又呈现出不同的面貌。首先是揽引各种历史事件,通过对历史事件的主要人物所体现出的生命共通性进行解析,得出某种道理。如:
昔者,师旷奏白雪之音,而神物为之下降,风雨暴至。平公癃病,晋国赤地。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海水大出。夫瞽师、庶女,位贱尚葈,权轻飞羽,然而专精厉意,委务积神,上通九天,激厉至精。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虽在圹虚幽间,辽远隐匿,重袭石室,界障险阻,其无所逃之,亦明矣。武王伐纣,渡于孟津,阳侯之波,逆流而击,疾风晦冥,人马不相见。于是武王左操黄钺,右秉白旄,瞋目而之曰:“余任,天下谁敢害吾意者!”于是,风济而波罢。鲁阳公与韩构难,战酣日暮,援戈而之,日为之反三舍。夫全性保真,不亏其身,遭急迫难,精通于天。若乃未始出其宗者,何为而不成!夫死生同域,不可胁陵,勇武一人,为三军雄。彼直求名耳,而能自要者尚犹若此,又况夫宫天地,怀万物,而友造化,含至和,直偶于人形,观九钻一,知之所不知,而心未尝死者乎!
此段引述,作者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传说中的故事,如师旷弹琴而风雨暴至、晋平公重病而晋国赤地、庶女叫天而雷电下击、武王伐纣而风济波罢、鲁阳公与韩构难而日为之反三舍等。作者揽引这五个故事的目的只是为了说明同一个理念,即无论什么样身份的人,只要他能够“专精厉意,委务积神”,就能够“上通九天”“精通于天”,从而与天地自然达成生命共通,至于那些能够全性保真“宫天地,怀万物,而友造化,含至和,直偶于人形,观九钻一”的得道之人,就更是与自然天道合而为一了。《淮南子》通过撷取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把它们都列举出来,从而更全面地说明自己所要传达的核心意图。这里揽物引类的写作手法,正是为了以多辞博说的方式达到令人远观博见的目的。
其次,《览冥训》篇还以丰富的想象和虚构描述同一类事物,从而强调所要阐明的理念,这种写作手法即是作者所谓的“浸想宵类”。如:
今夫赤螭、青虬之游冀州也,天清地定,毒兽不作,飞鸟不骇,入榛薄,食荐梅,噆味含甘,步不出顷亩之区,而蛇鳝轻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江海之中。若乃至于玄云之素朝,阴阳交争,降扶风,杂冻雨,扶摇而登之,威动天地,声震海内,蛇鳝著泥百仞之中,熊罴匍匐丘山磛岩,虎豹袭穴而不敢咆,猿狖颠蹶而失木枝,又况直蛇鳝之类乎!凤凰之翔至德也,雷霆不作,风雨不兴,川谷不澹,草木不摇,而燕雀佼之,以为不能与之争于宇宙之间。还至其曾逝万仞之上,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之疏圃,饮砥柱之湍濑,邅回蒙汜之渚,尚佯冀州之际,径蹑都广,入日抑节,羽翼弱水,暮宿风穴,当此之时,鸿鹄鸧鸖莫不惮惊伏窜,注喙江裔,又况直燕雀之类乎!此明于小动之迹,而不知大节之所由者也。
作者这里运用想象,对赤螭、青虬和凤凰神游境域进行了大胆的虚构,不仅细致地描绘了它们所到达的神圣境界,而且详细列举了它们到达圣境时所引起的天地万物的各种反应和征兆。赤螭、青虬及凤凰都属于传说中的神兽,属于同类物象,在现实社会中并不曾有人见到过,对它们的活动情况只能通过想象来完成,它们所到达的神境亦为人类虚构之域,它们神奇的游历活动所引起的自然万物的反响,当然也属于作者想象之物。这种对同类物象重复描写的写作手法,目的即是为了强调作者所要论述的理念,使其更加形象生动。同时,这种运用丰富的想象与虚构对同类物象反复进行细致描绘的写作手法,正是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的体现。
第三,《览冥训》篇还以多项类比和不断设问的手法,对各种社会及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进行探究,从而引导出作者的核心理念。这种写作手法亦体现着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如下面一段:
夫钳且、大丙不施辔衔,而以善御闻于天下。伏戏、女娲不设法度,而以至德遗于后世。何则?至虚无纯一,而不喋苛事也。《周书》曰:“掩雉不得,更顺其风。”今若夫申、韩、商鞅之为治也,挬拔其根,芜弃其本,而不穷究其所由生,何以至此也:凿五刑,为刻削,乃背道德之本,而争于锥刀之末,斩艾百姓,殚尽太半,而忻忻然常自以为治,是犹抱薪而救火,凿窦而出水。夫井植生梓而不容瓮,沟植生条而不容舟,不过三月必死。所以然者何也?皆狂生而无其本者也。河九折注于海,而不绝者,昆仑之输也,潦水不泄,极望,旬月不雨则涸而枯泽,受瀷而无源者。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
上述引文列举了五类事项,包括三类社会事项、两类自然现象,每一类事项后都以一个设问句引出事项背后所隐含的道理,并在结尾用一句话总括此段论述的核心理念。作者运用类比和重复设问的修辞手法来结构语句,使此段论述显得繁复而不啰嗦,以多样化的形象强调其核心理念的重大意义。这种写作手法亦体现出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
综观《淮南子》全文,多辞博说的叙述特征大体体现在上述三种方式所包含的多种形态之中。多样化的故事形态、丰富细致的描摹及揽物引类的论述,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通过列举、对比、类比、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尽可能从不同角度、多个侧面来强调同一个道理,这也就是《要略》所说的“多为之辞、博为之说”的叙述方式所具有的特征。
〔1〕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2〕〔3〕王弼.老子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4〕陈成.图文本山海经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5〕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Abstract:The authors of The Huainanzi,Yaolue purposefully use the many and various words of narration in order to explain"Dao",so that readers will understand the principle in the text,and make"Dao"less occult for ordinary people.This paper analyses the many and various words of narration in The Huainanzi as well as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classical works from three angles:the various story forms,the exquisite and lavish description,and the discussion with various citation,in order to reveal the achievement of The Huainanzi in narratology.
Key Words:The Huainanzi;"duo weizhi ci";"bo wei zhi shuo";narrative approach
【责任编辑 康 艳】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Many and Various Words of Narration in The Huainanzi
DU Xiulin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Beijing Transportation Professional School,Beijing 100036,China)
I 206.2
A
1002-3291(2017)05-143-06
2016-12-10
杜绣琳,女,陕西凤翔人,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及文学理论。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